0


AI大模型推理的详细过程和推理优化技术,以及代码实战样例

大家好,我是微学AI,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AI大模型推理的详细过程和推理优化技术,以及代码实战样例,同时通过代码实战样例进行了具体展示。文章首先阐述了大模型推理的原理,随后深入探讨了推理优化技术的应用,最后给出了代码样例实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模型推理的相关技术。本文旨在为AI领域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提供一个大模型推理的全面解析和实践指南。

文章目录

一、AI 大模型推理过程概述

近年来,随着计算能力的显著提升与算法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规模预训练模型(通常简称为大模型)的发展。这些模型以其卓越的表现力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大模型如何执行其核心任务之一——推理(inference)的全面理解,特别是聚焦于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规模语言模型。

AI大模型推理是 利用大型预训练模型执行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过程 ,其核心在于Transformer架构的注意力机制[1]。该过程分为Prefill和Decoding两个关键阶段,分别负责输入理解和初始化以及递归推理与解码输出[1]。这种机制使模型能够高效捕捉数据间的关系,实现复杂的语言理解和生成任务,在文本分类、情感分析等领域表现卓越[2]。

1.1 Transformer架构基础

1.1.1 历史背景与发展

自2017年Google Brain团队提出Transformer以来,它已经成为构建先进NLP系统的首选架构。与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RNNs)相比,Transformer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彻底改变了序列建模的方式,使得长距离依赖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并且极大提高了并行计算效率。

1.1.2 关键组件介绍

  • 编码器:负责将输入序列转换成高维向量表示。
  • 解码器:根据编码器生成的信息预测输出序列。
  • 位置编码:给定没有顺序信息的数据,添加绝对或相对的位置信息来帮助模型学习序列中的时间关系。
  • 多头注意力层:允许模型同时关注多个不同方面的重要特征。

1.2 注意力机制的重要性

注意力机制是让Transformer如此强大的关键因素之一。简单来说,它允许模型“选择性地”关注输入数据的不同部分,而不是盲目地对待每一个元素。这种灵活性不仅提高了模型对复杂模式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场景下的需求变化。在实际应用中,这表现为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捕捉句子内部乃至跨句子之间的语义关联。

1.3 推理流程详解

1.3.1 Prefill阶段

Prefill阶段是指当用户开始输入一段文本时,系统首先需要对该段落进行预填充的过程。在此期间,主要完成以下步骤:

  • 输入理解与初始化:接收用户输入后,将其转化为适合模型处理的形式;
  • 向量化处理:利用词嵌入技术将每个单词映射到高维空间中的一个点上;
  • Embedding层操作:将所有单词对应的向量组合起来形成整个句子的表示;
  • QKV生成 :生成查询(Query)、键(Key)和值(Value)向量,这是注意力机制的基础。
  • KV缓存建立 :将Key和Value向量存储到缓存中,供后续解码阶段使用。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refill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 高度并行性 。由于需要对整个输入序列进行计算,这一阶段非常适合并行处理,可以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或GPU的并行计算能力[4]。这不仅加快了处理速度,还能有效应对突发的高并发请求。

1.3.2 Decoding阶段

Decoding阶段 则专注于生成输出序列。在这个阶段,模型会基于已有的输入序列和KV缓存,逐步生成预测结果。Decoding阶段的核心操作包括:

  1. 注意力计算 :利用Q向量和KV缓存中的K、V向量计算注意力权重。
  2. 上下文融合 :将注意力权重与V向量相乘,得到加权后的上下文向量。
  3. 前馈神经网络处理 :对上下文向量进行非线性变换,生成最终的输出向量。
  4. 采样或确定性选择 :根据输出向量生成下一个token。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ecoding阶段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其 递归性 。每次生成一个token后,都会更新KV缓存,并将新生成的token添加到输入序列中,以便进行下一轮的计算。这种机制使得模型能够逐步构建输出序列,同时保持对上下文的连贯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Decoding阶段的计算复杂度随序列长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为此,研究人员引入了 KV缓存技术 来优化这一过程。KV缓存通过存储和复用先前计算的K和V向量,大大减少了重复计算,显著提高了推理效率。这种优化尤其在处理长序列时表现出色,能够有效缓解计算压力,同时保证生成质量。

二、Prefill 阶段详解

在理解AI大模型的推理过程时,Prefill阶段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从原始用户输入到开始生成输出之间的一个关键步骤,负责准备所有必要的信息以供后续解码阶段使用。本节将深入探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具体操作,包括但不限于输入的理解与初始化、用户输入向量化、Embedding层处理及自注意力机制的应用。

2.1 输入理解与初始化

2.1.1 用户意图解析

当用户通过特定接口提交请求后,首先需要对这些请求内容进行解析,识别出其背后的真正意图或目标。这一步骤对于确保后续所有计算都是基于正确理解之上至关重要。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系统可能需要区分命令式的语句(如“告诉我天气”)与查询型问题(如“今天会下雨吗?”)。虽然表面上看两者都属于询问天气的情况,但前者更倾向于直接获得信息,后者则表达了某种不确定性或寻求确认。

2.1.2 数据预处理

紧接着,根据已解析出的用户意图,对原始文本数据实施一系列预处理措施。这通常涉及到去除无关紧要的信息(比如标点符号)、转换为小写形式以便统一格式化、以及将长句子拆分成较短且更容易管理的部分等。此外,还可能包括词干提取或者词形还原,用以标准化词汇表达,从而提高后续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2.2 用户输入向量化

2.2.1 词汇映射

完成初步的数据清洗工作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处理后的文本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和操作的形式——向量表示。在此过程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是词嵌入(Word Embeddings),它能够将每个单词或短语映射成固定维度的实数向量,使得具有相似意义的词语在空间上也相互靠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简化了模型内部复杂的数学运算,而且有助于捕捉到不同词语之间的微妙关系。

2.2.2 序列编码

除了单独考虑每一个词汇外,整个句子或文档作为一个整体也需要被编码成序列形式。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单个词的意义往往取决于它所在上下文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元素的关系。因此,采用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或者是更加先进的变换器架构(Transformer)来构建这种序列间的依赖性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后者,因其独特的自我注意力机制而备受青睐,能够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高效处理长距离依赖问题。

2.3 Embedding 层处理

2.3.1 嵌入表查找

经过前面几步的操作之后,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由整数索引组成的列表,每个数字对应于原始文本中的一个单词或标记。接下来,利用预先训练好的嵌入表(Embedding Table),就可以快速查找到对应的高维密集向量了。这张表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矩阵,其中每一行代表了一个不同的词条,而每一列则存储着该词条在某个潜在特征空间里的坐标值。

2.3.2 位置编码添加

然而,仅有词级别的表示还不足以完全反映整个句子结构。为了让模型能够感知到序列内各成分的位置信息,还需要额外引入一种称为“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的技术。具体实现方式多样,常见的做法是在原有的词嵌入基础上叠加一层周期性的函数值(如正弦波),以此来明确标识每个单词在整个序列中的相对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允许模型学习到关于顺序的重要知识,同时保持了加法运算带来的并行计算优势。

2.4 自注意力计算

2.4.1 注意力权重计算

最后,在获得了充分丰富的输入表示之后,便可以着手开展自注意力机制下的核心运算活动了。简而言之,这一步骤旨在评估序列中任意两个元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并据此分配相应的权重系数。实践中,通常先定义三个线性变换矩阵Q(查询)、K(键)和V(值),然后分别作用于当前输入向量之上得到三组新的张量;接着通过点积操作求得Q与K之间的相似度分数,再经由softmax函数归一化处理形成最终的注意力分布;最后,将此分布乘以V即可得到加权后的输出结果。

2.4.2 多头机制应用

为进一步增强模型捕获复杂模式的能力,往往会采用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技术,即同时运行多个独立的注意力子模块,每个都关注于不同的子空间。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好地整合来自不同角度的信息,还能显著改善模型的整体表现。最后,将各个头部产生的输出拼接起来并通过另一个线性层进行融合,便完成了整个自注意力环节的工作。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在Prefill阶段,从最初的用户输入到最后形成的高质量上下文表示,整个流程充满了巧妙的设计与精妙的算法支撑。正是得益于这些底层机制的有效运作,才使得现代AI系统能够在各种应用场景下展现出惊人的智能化水平。

三、Decoding 阶段详解

3.1 Decoding阶段关键步骤

在AI大模型的推理过程中,Decoding阶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负责逐步生成输出序列。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基于已有的输入序列和KV缓存,预测下一个最有可能的token[6]。

Decoding阶段的工作流程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注意力计算 :利用Q向量和KV缓存中的K、V向量计算注意力权重。
  2. 上下文融合 :将注意力权重与V向量相乘,得到加权后的上下文向量。
  3. 前馈神经网络处理 :对上下文向量进行非线性变换,生成最终的输出向量。
  4. 采样或确定性选择 :根据输出向量生成下一个token。

在注意力计算方面,Decoding阶段采用了 自注意力机制 。这种机制允许模型在生成每个token时考虑整个输入序列的上下文信息,从而提高生成质量[8]。具体而言,自注意力机制通过计算查询向量(Q)、键向量(K)和值向量(V)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计算公式如下:

      A 
     
    
      t 
     
    
      t 
     
    
      e 
     
    
      n 
     
    
      t 
     
    
      i 
     
    
      o 
     
    
      n 
     
    
      ( 
     
    
      Q 
     
    
      , 
     
    
      K 
     
    
      , 
     
    
      V 
     
    
      ) 
     
    
      = 
     
    
      s 
     
    
      o 
     
    
      f 
     
    
      t 
     
    
      m 
     
    
      a 
     
    
      x 
     
    
      ( 
     
     
      
      
        Q 
       
       
       
         K 
        
       
         T 
        
       
      
      
      
        d 
       
      
        k 
       
      
     
    
      ) 
     
    
      V 
     
    
   
     Attention(Q, K, V) = softmax(\frac{QK^T}{d_k})V 
    
   
 Attention(Q,K,V)=softmax(dk​QKT​)V

其中,dk是键向量的维度。这种计算方法使得模型能够根据输入序列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联程度,动态分配注意力权重。

3.2 Decoding过程详解

Decoding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 递归性 。每次生成一个token后,都会更新KV缓存,并将新生成的token添加到输入序列中,以便进行下一轮的计算[9]。这种机制使得模型能够逐步构建输出序列,同时保持对上下文的连贯理解。

为了提高Decoding阶段的效率,研究者提出了多种优化技术。其中, KV缓存技术 尤为重要。这种方法通过存储和复用先前计算的K和V向量,大大减少了重复计算,显著提高了推理效率[9]。特别是对于长序列的生成任务,KV缓存技术能够有效缓解计算压力,同时保证生成质量。

Decoding阶段还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如何在生成速度和质量之间取得平衡。为此,研究者提出了 推测解码(speculative decoding) 技术。这种方法结合了小模型和大模型的优势,通过小模型快速生成候选token,然后由大模型进行评估和修正[7]。这种策略能在保证生成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推理速度,为解决Decoding阶段的效率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大模型推理优化技术

4.1 计算优化

在AI大模型的推理过程中,计算优化是一项关键技术,旨在提高模型的运行效率和性能。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计算优化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FlashAttentionvLLM 系统。

4.1.1 FlashAttention

FlashAttention是一种革命性的注意力机制优化算法,由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22年首次提出[3]。它的核心设计理念是 减少高带宽内存(HBM)的访问次数 ,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效率并降低内存使用[3]。FlashAttention通过两项关键技术创新实现了这一目标:

  1. 分块处理 :将输入序列分割成多个小块,对每个小块进行独立的注意力计算[3]。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仅存储softmax归一化系数 :在反向传播过程中,仅保留用于softmax归一化的系数,而非整个注意力矩阵。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

  • 内存需求大幅降低 :避免了存储庞大的注意力矩阵,显著减轻了内存负担。
  • 计算效率显著提升 :通过减少HBM的访问频率,提高了计算效率。
  • 保持原有表现力 :虽然改变了计算方式,但仍能模拟序列中元素间的全部对应关系,维持了模型的性能。

4.1.2 vLLM

vLLM是另一种值得关注的计算优化技术,它主要用于大模型的并行推理加速[1]。vLLM的核心组件是 PagedAttention算法 ,这是一种创新的内存管理技术[1]。PagedAttention将注意力机制中的键和值存储在不连续的显存空间中,从而 提高了显存利用率 [1]。这种方法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将KV缓存划分为多个固定大小的块(称为pages)
  2. 每个块包含一定数量的token的K和V张量
  3. 通过块表(block table)将逻辑块映射到物理块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

  • 显存利用率显著提高 :通过灵活的内存分配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显存。
  • 内存碎片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通过将数据分散存储,减少了内存碎片的产生。
  • 支持长序列处理 :能够有效处理长达256K的输入序列[4]。

这些计算优化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AI大模型推理性能的提升,也为未来更大规模、更高性能的模型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计算优化方法,进一步突破AI大模型推理的性能瓶颈。

4.2 内存优化

在AI大模型的推理过程中,内存优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模型的性能和可扩展性。随着模型规模的不断增大,传统的内存管理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创新性的内存优化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ContinuousBatchingPagedAttention

4.2.1 ContinuousBatching

ContinuousBatching 是一种先进的调度技术,专门用于优化大模型的推理过程。它的核心思想是将每个推理请求分解为多个阶段,并在这些阶段级别上进行细粒度的批处理[11]。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最大化计算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最小化新到达请求的排队延迟,从而显著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ContinuousBatching的工作原理可以简述如下:

  1. 将推理请求分解为多个独立的计算阶段
  2. 根据每个阶段的特性进行动态批处理
  3. 新请求到来时,立即参与到正在进行的批次中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计算资源的利用率,还有效减少了等待时间,使得系统能够处理更多的并发请求。

4.2.2 PagedAttention

PagedAttention 是另一种值得关注的内存优化技术,它专门针对注意力机制中的KV缓存进行优化[10]。传统的KV缓存管理方法存在严重的内存碎片问题,导致大量的显存被浪费。PagedAttention通过将KV缓存划分为多个固定大小的块(称为pages),并在非连续的显存空间中存储这些块,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PagedAttention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将KV缓存划分为多个固定大小的块(pages)
  2. 每个块包含一定数量的token的K和V张量
  3. 通过块表(block table)将逻辑块映射到物理块
  4. 实现细粒度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

  • 显著提高显存利用率
  • 缓解内存碎片问题
  • 支持长序列处理(可达256K)

PagedAttention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内存利用效率,还为处理超长序列提供了可能性。这对于需要处理大量文本或长时间音频的应用场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创新性的内存优化技术,AI大模型的推理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可持续。它们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性能,还为更大规模、更复杂模型的部署铺平了道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针对性的内存优化方案,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3 量化压缩

在AI大模型的推理优化中,量化压缩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方法通过降低模型参数的精度,有效减少了模型的内存占用和计算复杂度,从而显著提升了推理性能。

量化压缩的核心思想是将原本使用FP32(32位浮点数)表示的权重和激活值转换为INT8(8位定点整数)或其他低位整数表示。这种转换不仅减少了模型的内存占用,还提高了计算效率,尤其是在支持INT8运算的硬件平台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NT8量化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量化方法之一。它将FP32精度的权重和激活值映射到INT8表示,通常通过以下公式实现:

       X 
      
      
      
        i 
       
      
        n 
       
      
        t 
       
      
     
    
      = 
     
    
      c 
     
    
      l 
     
    
      i 
     
    
      p 
     
    
      ( 
     
    
      f 
     
    
      l 
     
    
      o 
     
    
      o 
     
    
      r 
     
    
      ( 
     
     
     
       X 
      
      
      
        s 
       
      
        c 
       
      
        a 
       
      
        l 
       
      
        e 
       
      
     
    
      ) 
     
    
      + 
     
    
      z 
     
    
      e 
     
    
      r 
     
     
     
       o 
      
     
       p 
      
     
    
      o 
     
    
      i 
     
    
      n 
     
    
      t 
     
    
      , 
     
    
      − 
     
    
      128 
     
    
      , 
     
    
      127 
     
    
      ) 
     
    
   
     X_{int} = clip(floor(\frac{X}{scale}) + zero_point, -128, 127) 
    
   
 Xint​=clip(floor(scaleX​)+zerop​oint,−128,127)

其中,X是原始FP32值,scale是缩放因子,zero_point是偏移量,X_int是量化后的INT8值。

INT8量化的优点包括:

  • 内存占用减少 :INT8数据相比FP32数据占用的内存空间减少75%,这对处理大规模模型和长序列至关重要。
  • 计算效率提升 :现代GPU和CPU架构通常支持INT8矩阵乘法的硬件加速,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
  • 能耗降低 :由于计算量和内存访问的减少,INT8量化模型在运行时的能耗也相应降低。

然而,INT8量化也可能引入精度损失。为了最小化这种损失,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优化策略:

  1. 混合精度量化 :对不同层或不同类型的参数采用不同的量化精度。例如,保持关键层的高精度,而对其他层进行更激进的量化。
  2. 动态量化 :在推理过程中动态调整量化参数。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输入数据的分布变化,减少因静态量化带来的信息损失。
  3. 知识蒸馏 :通过将大型模型的知识转移到小型量化模型中,可以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实现更高效的推理。

除了INT8, INT4量化 等更极端的量化方法也在积极探索中。INT4量化将精度进一步降低到4位,理论上可以将模型大小减少到原来的1/8。然而,这种极端量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信息损失严重、量化噪声大等问题。尽管如此,随着算法和硬件的进步,INT4量化有望在未来成为一种可行的推理优化方案。

通过这些量化压缩技术,AI大模型的推理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在资源受限环境下的大规模模型部署提供了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量化方法,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4 并行策略

在AI大模型的推理过程中,并行策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于超大规模模型而言。为了应对这类模型带来的计算和内存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并行技术,其中 张量并行(Tensor Parallelism, TP)流水线并行(Pipeline Parallelism, PP) 最具代表性。

4.4.1 张量并行(Tensor Parallelism, TP)

张量并行的核心思想是将模型的张量(如权重矩阵)分割到不同的设备上进行计算。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处理大规模矩阵乘法操作,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效率和内存利用率。

张量并行的工作原理可以简述如下:

  1. 将模型的权重矩阵沿着某一维度进行分割
  2. 将分割后的子矩阵分配到不同的GPU上
  3. 在前向和后向传播过程中,GPU之间通过特定的通信模式交换必要的中间结果

张量并行的优势在于:

  • 提高计算效率 :通过并行化大规模矩阵乘法,显著提高计算速度。
  • 节省内存 :每个GPU只需存储部分权重矩阵,降低了内存需求。
  • 灵活性高 :可根据硬件资源动态调整并行度。

然而,张量并行也面临一些挑战:

  1. 通信开销 :每次前向和后向传播都需要进行GPU间的通信,可能导致性能瓶颈。
  2. 复杂性增加 :需要设计特殊的通信模式和数据布局,增加了实现难度。

4.4.2 流水线并行(Pipeline Parallelism, PP)

流水线并行则是将模型的不同层或阶段分布在多个设备上,形成一个类似于工业生产线的结构。每个设备负责处理模型的一部分,然后将输出传递给下一个设备。

流水线并行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

  1. 将模型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若干层
  2. 将这些阶段分配到不同的GPU上
  3. 设计适当的调度策略,确保数据在GPU间的有序流动

流水线并行的优势包括:

  • 降低单个GPU的内存压力 :每个GPU只需保存部分模型的参数。
  • 提高计算资源利用率 :通过精心设计的调度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GPU的闲置时间。

然而,流水线并行同样面临一些挑战:

  1. 数据依赖性强 :前一个阶段的输出是后一个阶段的输入,需要精确控制各阶段的计算时间和数据传输。
  2. 实现复杂度高 :需要设计复杂的调度算法和通信机制,以避免流水线中的阻塞和空闲现象。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采用 混合并行策略 ,结合数据并行、模型并行和流水线并行等多种技术,以达到最优的性能。例如,可以在一个节点内部使用张量并行来分割模型,而在多个节点之间使用数据并行来加速训练。这种混合策略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并行技术的优势,同时最小化各自的劣势,从而实现更高的整体性能。

通过这些并行策略的合理运用,AI大模型的推理过程得以显著优化,为处理更复杂、更大规模的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代码实战样例

vLLM推理示例

在AI大模型推理领域,vLLM作为一个高性能的推理框架,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而灵活的工具。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vLLM,让我们通过一个详细的Python代码示例来演示如何使用它进行大模型推理。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必要的模块并设置环境变量:

from vllm import LLM, SamplingParams
import os

os.environ['CUDA_VISIBLE_DEVICES']='0'# 设置使用第一块GPU

接下来,我们创建一个LLM对象并加载模型:

model_path ="/path/to/your/model"
llm = LLM(
    model=model_path,
    trust_remote_code=True,
    tokenizer=model_path,
    tokenizer_mode='slow',
    tensor_parallel_size=1)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假设模型路径为

/path/to/your/model

trust_remote_code=True

参数表示允许执行远程代码,这对于加载某些特定的模型可能是必需的。

tokenizer_mode='slow'

选择了精度较高但速度较慢的分词器模式,适用于需要高质量分词的情况。

现在,我们可以准备输入提示(prompt)并设置采样参数:

prompts =["Hello, my name is","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The capital of France is","The future of AI is",]

sampling_params = SamplingParams(
    temperature=0.8,# 控制生成文本的多样性
    top_p=0.95,# 控制生成文本的质量
    max_tokens=100# 限制生成的token数量)
SamplingParams

类用于控制生成过程的行为。

temperature

参数调节生成文本的随机性,值越低生成的文本越倾向于模型认为最可能的选择。

top_p

参数使用nucleus sampling策略,只考虑累积概率最高的前p%的token。

最后,我们执行推理并打印结果:

outputs = llm.generate(prompts, sampling_params)for output in outputs:
    prompt = output.prompt
    generated_text = output.outputs.text
    print(f"Prompt: {prompt!r}, Generated text: {generated_text!r}")

这段代码调用

llm.generate()

方法进行推理,传入提示和采样参数。生成的结果是一个包含多个

RequestOutput

对象的列表,每个对象包含了原始提示和生成的文本。

通过这个示例,我们可以看到vLLM提供了一个简洁而强大的API,使得开发者能够轻松地集成大模型推理到他们的应用程序中。无论是进行简单的文本生成,还是复杂的多轮对话系统,vLLM都能提供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推理性能优化实践

在AI大模型推理的性能优化实践中,结合多种技术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运行效率。以下是一个综合应用量化、并行等技术的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优化大模型的推理过程: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Model, AutoTokenizer
from optimum.onnxruntime import ORTQuantizer

# 加载预训练模型和分词器
model_name ="EleutherAI/gpt-j-6B"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model = AutoModel.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量化模型
quantizer = ORTQuantizer.from_pretrained(model)
quantized_model = quantizer.quantize(save_directory="quantized_gptj")# 加载量化后的模型
quantized_model = AutoModel.from_pretrained("quantized_gptj")# 并行化模型if torch.cuda.device_count()>1:
    model = nn.DataParallel(model)# 定义输入文本
input_text ="Hello, how are you?"# 文本编码
input_ids = tokenizer.encode(input_text, return_tensors="pt")# 推理with torch.no_grad():
    output = model(input_ids)# 解码输出
output_text = tokenizer.decode(output)print(output_text)

这个示例展示了如何结合量化和并行技术来优化大模型的推理性能:

  1. 量化 :使用ORTQuantizer对模型进行量化处理。这一步骤将模型的权重从浮点数转换为整数表示,显著减少了模型的内存占用和计算复杂度。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模型量化为8位整数精度,这通常可以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将模型大小减少约75%。
  2. 并行化 :通过nn.DataParallel实现模型的并行化。这种方法在多GPU环境下特别有效,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推理速度。通过并行化,我们可以将计算负载分散到多个GPU上,从而加速推理过程。
  3. 输入处理 :使用tokenizer对输入文本进行编码。这一步骤将文本转换为模型可以处理的数字表示。
  4. 推理 :在torch.no_grad()上下文中执行模型推理。这会禁用梯度计算,进一步提高推理速度。
  5. 输出解码 :将模型的输出解码回人类可读的文本格式。

通过这种综合优化方法,我们可以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显著提高推理速度并降低资源消耗。这对于处理大规模数据或需要实时响应的应用场景尤为重要。例如,在聊天机器人或文本生成应用中,这种优化可以大大提高用户体验,减少用户等待时间。


本文转载自: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878111/article/details/143236369
版权归原作者 微学AI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AI大模型推理的详细过程和推理优化技术,以及代码实战样例”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