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博主在最优化、人工智能等领域学习时,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并基于博主对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一些理解而记录的学习摘录和笔记,若有不当和侵权之处,指出后将会立即改正,还望谅解。文章分类在**最优化算法**: 最优化算法(6)---《最优化方法求解-圆环内传感器节点最大最小距离分布》
最优化方法求解-圆环内传感器节点最大最小距离分布
1.问题
假设有N=20个传感器节点随机分布在半径为R=1公里的圆区域内(如图1所示),现要求:通过调整各传感器的位置,使其稀疏分布于外环半径为R,内环半径为0.8R的圆环区域内(即保证圆环内的邻近传感器节点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远,以减轻电磁互扰)。
请完成以下工作:
- 根据题目背景建立传感器位置优化模型
- 提出相关优化算法并求解该数学模型
- 运用相关优化软件给出仿真结果
2.问题分析
2.1** **解的存在性
针对于上述圆环内传感器节点最大最小距离分布问题,从基础情况开始,探讨原问题解的可能性。当传感器数量为2时特定时,分布在大圆直径上的任意两点就能满足问题的设定条件;而当数量为3时,大圆的内切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同样能符合要求;少量的传感器,可以很快的得出最优结果。
接下来,采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将传感器视为胶体粒子。在胶体体系中,如果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的电荷(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它们会因为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而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避免凝聚。当这些“粒子”被散布在圆环上时,由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它们会自然散开直至达到一个稳定的分布状态。这个稳定状态,实际上就是追求的最稀疏分布,从而证明了问题解的存在性。
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借助精心设计的优化算法和策略性的调整方法,逐步达到稀疏分布的理想效果,进而有效缓解电磁互扰的问题。
2****.**2 **解的唯一性
经过深入解析可知,可以确认,在少量传感器配置时,已证明存在最优解,且这些最优解并非唯一,而是有无穷多个。现在,基于这一逻辑,进一步假设当传感器数量达到任意N时,最优解同样存在,并且同样具备无穷多个的可能性。以下是详细的证明过程:
3.问题建模
在考虑n个传感器节点的位置分布时,设定了一系列传感器节点的坐标位置。为了量化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了指标集合
具体地说,该模型的目标是实现传感器之间的最大间距,同时满足特定的约束条件,以确保整个网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4.模型求解与难点分析
针对前述提出的优化模型P1,深入剖析了其在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上所面临的求解挑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1)首先,面对目标函数不可微的难题,采取了光滑化处理策略
得到优化模型P2:
2)其次,模型中存在两类约束:凸约束和非凸约束。其中凸约束(1)的成立基于凸集的定义,即对于集合D中的任意两点及其之间的任意点,若这些点都满足特定条件,则D被称为凸集。然而,(2)作为非凸约束,其特性在于它无法保证集合内任意两点间的连线仍在集合内部。
约束(2)证明如下:
由于(2)无法保证任意两点间的连线仍在集合内,
因此(2)为非凸约束。
3)再者,目标函数的非凸非线性特性也是面临的挑战之一。
为了求解模型,采用了凸优化技术。通过松弛处理,尝试将原非线性问题P1转化为凸优化问题,以期提高求解效率和准确性。整个流程如图4所示,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转化过程。
5** **模型求解
5.1问题模型优化
** 篇幅太长,大多为公式,不便于展示,完整的文档放在了文章末尾的链接中,需要自取。**
5.2 优化算法实现
针对优化模型P5,使用MATLAB编程实现,并采用CVX工具协助迭代求解,优化算法实现过程如下:
表****1 优化求解算法
5.3 MATLAB实现结果
针对优化模型P5,使用MATLAB求解代码如下:
%% 主程序流程
clear
close all;
N=20; % 设置传感器节点数量
M=10; % 设置迭代次数
R1 =1; % 设置外圆半径
R2 =0.8*R1; % 设置内圆半径
theta = linspace(0,2*pi); % 生成角度数组
xx1 = R1*cos(theta); % 生成外圆x坐标
yy1 = R1*sin(theta); % 生成外圆y坐标
xx2 = R2*cos(theta); % 生成内圆x坐标
yy2 = R2*sin(theta); % 生成内圆y坐标
thetal = 2*pi*unifrnd(0,1,1,N); % 生成随机角度
r=R1*unifrnd(0,1,1,N); % 生成随机半径
xxx = r.*cos(thetal); % 计算传感器节点x坐标
yyy = r.*sin(thetal); % 计算传感器节点y坐标
x=[xxx;yyy]; % 合并坐标
%% 绘制原各传感器的位置
figure(1)
plot(xx1,yy1) % 绘制外圆
axis equal % 设置坐标轴比例相等
hold on
plot(xx2,yy2) % 绘制内圆
hold on;
title('圆环区域内原传感器节点位置图');
scatter(x(1,:),x(2,:),'filled') % 绘制原始传感器节点位置
%% 优化求解算法
distance1=[]; % 初始化距离数组
for i=1:N % 对每个传感器节点
for j=(i+1):N % 对每个其他传感器节点
distance1 = [distance1;norm(x(:,i)-x(:,j))]; % 计算节点间距离并存储
end
end
t=min(distance1); % 计算初始最小距离
for m=1:M % 进行M次迭代
rou=m/M; % 计算当前迭代的比例
for i=1:N % 对每个传感器节点
if norm(x(:,i))<rou*R2 % 如果节点在当前内圆内
x(:,i)=rou*R2/norm(x(:,i))* x(:,i); % 调整节点位置到当前内圆边界
end
end
% 使用CVX求解优化问题
cvx_begin % 开始CVX优化求解
variables deltax(2,N) deltat % 定义优化变量
maximize(t+deltat) % 最大化最小距离增量
subject to
for i=1:N % 对每个传感器节点
% 确保节点在外圆内
x(:,i)'*x(:,i)+2*x(:,i)'*deltax(:,i)+deltax(:,i)'*deltax(:,i)<=R1^2;
% 确保节点在当前内圆外
x(:,i)'*x(:,i)+2*x(:,i)'*deltax(:,i)>=(rou*R2)^2;
for j=(i+1):N % 对每个其他传感器节点
% 确保节点间最小距离增加
x(:,i)'*x(:,i)+x(:,j)'*x(:,j)-2*x(:,i)'*x(:,j)+2*(x(:,i)-x(:,j))'*(deltax(:,i)-deltax(:,j))>=(t*t+2*t*deltat);
end
end
t+deltat>=0; % 确保最小距离非负
cvx_end
x=x+deltax; % 更新传感器位置
t=t+deltat; % 更新最小距离
end
distance2=[]; % 初始化优化后距离数组
for i=1:N % 对每个传感器节点
for j=(i+1):N % 对每个其他传感器节点
distance2=[distance2;norm(x(:,i)-x(:,j))]; % 计算优化后节点间距离并存储
end
end
distance_min=min(distance2); % 计算优化后最小距离
%% 绘制传感器优化位置图
figure(2)
plot(xx1,yy1) % 绘制外圆
axis equal % 设置坐标轴比例相等
hold on
plot(xx2,yy2) % 绘制内圆
hold on;
title('圆环区域内传感器节点位置优化后图');
scatter(x(1,:),x(2,:),'filled') % 绘制优化后的传感器节点位置
disp("优化后最小距离:");
disp(distance_min);
运行结果如下:
根据圆环区域内传感器节点位置优化后图观察得到,外圆环上每两个传感器中间的内圆环上存在一个传感器,基本以两个中间穿插一个的规律放置传感器节点,能够达到最优。
由圆环区域内传感器节点位置优化后MATLAB输出结果图可知,优化后的传感器最小距离为0.3359。
图2 圆环区域内传感器节点位置优化后图
图3 圆环区域内传感器节点位置优化后MATLAB输出结果图
6** **模型改进与讨论
在构建的模型时,针对于松弛处理对原始约束条件的部分舍弃,算法迭代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传感器位置超出圆环范围的情况。对此,采取了位置限制的方法,旨在识别并调整这些异常点至其最近的合理位置。
但是这样会降低算法效率,位置限制通常需要在每次迭代时执行,这会增加算法的计算负担,并可能导致算法运行时间的延长。如果圆环的边界或传感器位置经常发生变化,则可能需要频繁的检测和调整,从而进一步降低算法的效率。
影响解的质量,虽然位置限制可以确保传感器位置始终在圆环内,但这可能会影响到优化解的质量。因为调整异常点到其最近的合理位置可能不是全局最优解,而是局部最优或次优解。
导致算法不够稳定,如果位置限制的实现方式不够稳定,可能会导致算法在迭代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行为。例如,如果检测和调整的过程引入了额外的噪声或误差,可能会导致算法无法收敛到稳定的解。
完整的文档、Matlab代码放在了下面链接中,需要自取:
最优化方法求解-圆环内传感器节点最大最小距离分布
如果获取上述方式获取不到资源,请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邮箱地址(私信不回复),看到后会尽快发送给你。
文章若有不当和不正确之处,还望理解与指出。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联系博主删除。如有错误、疑问和侵权,欢迎评论留言联系作者,或者私信联系作者。
版权归原作者 不去幼儿园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