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三层架构?有哪三层?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
界面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高内聚低耦合,是软件工程中的概念,是判断设计好坏的标准,主要是面向对象的设计,看类的内聚性是否高,耦合度是否低。)
(内聚关注模块内部的元素结合程度,耦合关注模块之间的依赖程度。)
内聚性:又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若一个模块内各元素(语名之间、程序段之间)联系的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
所谓高内聚是指一个软件模块是由相关性很强的代码组成,只负责一项任务,也就是常说的单一责任原则。
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对于低耦合,粗浅的理解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尽可能的使其独立存在。也就是说,让每个模块,尽可能的独立完成某个特定的子功能。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接口,尽量的少而简单。如果某两个模块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的话,最好首先考虑进一步的模块划分。这样有利于修改和组合。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
三层架构分为:表现层(UI)(web层)、业务逻辑层(BLL)(service层)、数据访问层(DAL)(dao层) ,再加上实体类库(Model)
1.UI(表现层),主要是指与用户交互的界面。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和显示处理后用户需要的数据。
2.数据访问层(DAL),主要是存放对数据类的访问,即对数据库的添加、删除、修改、更新等基本操作
·DAL就是根据业务需求,构造SQL语句,构造参数,调用帮助类,获取结果,DAL层被BIL层调用
3.业务逻辑层(BLL),BLL层好比是桥梁,将UI表示层与DAL数据访问层之间联系起来。所要负责的,就是处理涉及业务逻辑相关的问题,比如在调用访问数据库之前,先处理数据、判断数据。
实体类库(Model),在Java中,往往将其称为Entity实体类。数据库中用于存放数据,而我们通常选择会用一个专门的类来抽象出数据表的结构,类的属性就一对一的对应这表的属性。
·一般来说,Model实体类库层需要被DAL层,BIL层和UI层引用。
** 三层之间的关系:**
二、怎样实现三层架构的联系
通过实体层(Enitity)或者说(Model)进行串联
实体层即是我们对于真实存在事务的抽象,用于编程中进行应用的对象。
Entity(实体层)
它不属于三层中的任何一层,但是它是必不可少的一层。
Entity在三层架构中的作用:
1、实现面向对象思想中的"封装";
2、贯穿于三层,在三层之间传递数据;(注:确切的说实体层贯穿于三层之间,来连接三层)
3、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这样理解:每张数据表对应一个实体,即每个数据表中的字段对应实体中的属性(注:当然,事实上不是这样。为什么?1>,可能我们需要的实体在数据表对应的实体中并不存在;2>,我们完全可以将所有数据表中的所有字段都放在一个实体里)
4、每一层(UI—>BLL—>DAL)之间的数据传递(单向)是靠变量或实体作为参数来传递的,这样就构造了三层之间的联系,完成了功能的实现。但是对于大量的数据来说,用变量做参数有些复杂,因为参数量太多,容易搞混。比如:我要把员工信息传递到下层,信息包括:员工号、姓名、年龄、性别、工资....用变量做参数的话,那么我们的方法中的参数就会很多,极有可能在使用时,将参数匹配搞混。这时候,如果用实体做参数,就会很方便,不用考虑参数匹配的问题,用到实体中哪个属性拿来直接用就可以,很方便。这样做也提高了效率。 (**注:**这里为什么说可以暂时理解为每个数据表对应一个实体??答:大家都知道,我们做系统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可不关心你的系统后台是怎么工作的,用户只关心软件是不是好用,界面是不是符合自己心意。用户在界面上轻松的增、删、改、查,那么数据库中也要有相应的增、删、改、查,而增删改查具体操作对象就是数据库中的数据,说白了就是表中的字段。所以,将每个数据表作为一个实体类,实体类封装的属性对应到表中的字段,这样的话,实体在贯穿于三层之间时,就可以实现增删改查数据了)
综上所述:三层及实体层之间的依赖关系:
三、举例
一个饭店里,关于服务员、厨师、采购员三者之间的关系
*服务员:* 只管接待客人;
*厨师:* 只管做客人点的菜;
*采购员:* 只管按客人点菜的要求采购食材;
他们各负其职,服务员不用了解厨师如何做菜,不用了解采购员如何采购食材;厨师不用知道服务员接待了哪位客人,不用知道采购员如何采购食材;同样,采购员不用知道服务员接待了哪位客人,不用知道厨师如何做菜。
** 他们三者是如何联系的?**
比如:厨师会做:炒茄子、炒鸡蛋、炒面——此时构建三个方法( cookEggplant()、cookEgg()、cookNoodle())。
顾客直接和服务员打交道,顾客和服务员(UI层)说:我要一个炒茄子,而服务员不负责炒茄子,她就把请求往上递交,传递给厨师(BLL层),厨师需要茄子,就把请求往上递交,传递给采购员(DAL层),采购员从仓库里取来茄子传回给厨师,厨师响应cookEggplant()方法,做好炒茄子后,又传回给服务员,服务员把茄子呈现给顾客。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操作。
在此过程中,茄子作为参数在三层中传递,如果顾客点炒鸡蛋,则鸡蛋作为参数(这是变量做参数)。如果,用户增加需求,我们还得在方法中添加参数,一个方法添加一个,一个方法设计到三层;何况实际中并不止设计到一个方法的更改。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茄子、鸡蛋、面条作为属性定义到顾客实体中,一旦顾客增加了炒鸡蛋需求,直接把鸡蛋属性拿出来用即可,不用再去考虑去每层的方法中添加参数了,更不用考虑参数的匹配问题。
四、为什么使用三层?
使用三层架构的目的:解耦!!!(这里又回到了我们最初的目的,为了高内聚低耦合)
同样拿上面饭店的例子来讲:
(1)服务员(UI层)请假——另找服务员;厨师(BLL层)辞职——招聘另一个厨师;采购员(DAL)辞职——招聘另一个采购员;
2)顾客反映:
- 1、你们店服务态度不好——服务员的问题。开除服务员;
- 2、你们店菜里有虫子——厨师的问题。换厨师;任何一层发生变化都不会影响到另外一层!!!
三层与两层的区别:
两层
(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变化时,都需要重新开发整个系统。"多层"放在一层,分工不明确耦合度高——难以适应需求变化,可维护性低、可扩展性低)三层
(发生在哪一层的变化,只需更改该层,不需要更改整个系统。层次清晰,分工明确,每层之间耦合度低——提高了效率,适应需求变化,可维护性高,可扩展性高)
综上,三层架构的优势:
** - 1,结构清晰、耦合度低
- 2,可维护性高,可扩展性高
- 3,利于开发任务同步进行, 容易适应需求变化**。说了优势,那再说说三层架构的劣势:
** -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 3,增加了代码量,增加了工作量**
五、总结
但愿离去是幸,我愿永不归来。
——佛里达
![](https://img-blog.csdnimg.cn/297e92cfd45e441c8747caf9fc7bebd4.jpg)
版权归原作者 D大调奏鸣曲_第七序章_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