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打破大厂数据垄断,阿里云前安全负责人吴翰清再创业,要做AI个人计算机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浪潮,深刻改变了AI行业的格局。如今,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从通用模型层到上层应用的覆盖。

但如果说通用大模型是未来计算的“底座”,那么想要支撑起上层的应用运转,无论是前端的硬件形态、还是软件中间层,形态都还不明朗。

36氪近期接触的“半个宇宙”,则更想关注“个人AI计算机”这一概念。

“半个宇宙”创始人为阿里巴巴前安全技术团队负责人、研究员吴翰清(花名“道哥”)。在创立半个宇宙之前,吴翰清曾在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的团队中工作,是阿里云初创团队成员。自2020年开始,他就开始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做过云游戏、云渲染等业务,负责阿里云的网站和开发的生态,并于去年5月离职。团队的其他成员,还包括前阿里巴巴工程师陈冬白、西湖大学AutoLab负责人于开丞。

对于AI未来的形态,半个宇宙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吴翰清表示:

“如果说将大模型公司比作CPU,那么很多做AI落地的公司就是电脑上的应用,但应用是无法直接在CPU上运行的,而它们就想补足这“最后一公里”,连接作为CPU的大模型和应用端,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星伴:不断沉淀的数字资产

那么,用户应该如何与他们的“个人AI计算机”互动?“半个宇宙”为此提出了“星伴”的概念。

△图源:“半个宇宙”官网

星伴是由kOS(半个宇宙自主开发的新型计算机操作系统)驱动的人工智能个人助理,它会按照用户的意图,自动化地为用户工作,或者陪伴聊天。星伴的个性化知识、经验、记忆、性格将被保存在一个叫“星魂”的地方。随着使用的增多,星伴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还将不断加深对用户的理解。

吴翰清认为,不断沉淀的星伴将会是用户未来最重要的数据资产之一。

△图源:公众号“道哥的黑板报”

同时,用户与其他用户的星伴还可以形成信息互通,用户需要信息时,通过星伴之间的交流和推荐算法,就可以实现“信息找人”,最终形成人和人、人与星伴(AI)、星伴(AI)与星伴(AI)的网络(星伴互联)。

△图源:公众号“道哥的黑板报”

另外,用户还能拥有一个“星盘”,用于上传、订阅和管理数据。这将是用户的个人知识和个人经验,半个宇宙的工作人员不会使用这部分的数据来训练自己的模型,这也是公司的价值观和红线。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概念是“ACT”。ACT是Action的缩写,也是星伴行为的最小单元,1个ACT,则对应星伴能完成的一项工作。

根据官方介绍,星伴拥有“陪伴”和“工作”两种模式,前者是可以陪用户谈天说地的知心好友,后者则可以帮助用户完成工作任务。当用户选择“工作模式”,就可以使用预定义ACT来完成工作任务。

△图源:“半个宇宙”官网

未来,持续加入“半个宇宙”的开发者还可以写更多新的ACT,为社区用户提供更多丰富的功能选择。

AI时代的PC,应该长什么样?

除了落地应用的产品,半个宇宙对于AI时代的“个人计算机”形态,也有更多的思考。

从阿里云离开后,吴翰清带着团队在2023年7月率先推出了“魁星”,一款面向C端用户的智能助手,支持提供文档总结、画图、制作短视频等功能。尽管在上线三个月后就积累了10万用户,但这个智能助手无法解决大模型的幻觉问题,使得大部分用户在“尝过鲜”后很快感到失望,导致用户留存率很低。

这次经历让团队开始反思复盘大模型存在的问题,最终推出了第一代可编程的“个人AI计算机”。

“个人AI计算机”(PAIC,Personal Autonomous Intelligence Computer)由kOS驱动,能够面向所有普通用户使用,帮助人们处理数据。

△图源:公众号“道哥的黑板报”

根据官方介绍,kOS在设计过程中基于计算机的三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其核心能力在精确理解用户意图并精确完成用户任务,主要依赖于相当于kOS的“大脑”控制器来实现。控制器用于理解用户意图,并对复杂任务做拆解,以及调度不同的执行单元来完成用户任务的过程。

这个系统尝试统一神经网络和高级编程语言,让系统兼具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同时又能够保留高级编程语言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回答的精确性。简单来说,就是希望同时保留大模型和程序员两者的长处。

如何简单理解这两者的长处?吴翰清举了个西游记的例子。如果有人想知道孙悟空在《西游记》里被提到了多少次,世界上所有的大模型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孙悟空在《西游记》里有大圣、老孙、行者等一系列别名。但对于传统的程序员来说,只需要在数据挖掘后用SQL查一下或者用Python去写成代码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放到更大的维度上看,从AI的技术流派来说,吴翰清并不是完全走联结主义方向的,而是更倾向于认同杨立昆为代表的一派。“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杨立昆认为,ChatGPT这类产品“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现实世界”,因此他提出了“世界模型(World Model)”理论,希望AI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和理解现实世界的规律。

半个宇宙并未完全实现“世界模型”所构想的道路,但通过构建一个尝试统一神经网络和高级编程语言的系统,它交出了一份应对当前大模型不足问题的答卷。

卖算力,而不是卖数据

说到企业发展目标,很多初创公司都会提到OpenAI,但“半个宇宙”却不想成为OpenAI。

在吴翰清看来,过去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们是信息聚集的超级节点,并逐渐形成了“数据垄断”,通过将用户生产的数据私有化来盈利,同时还带来了数据税和互联网的割裂,瓦解了互联网的自由属性。

因此,在设计“半个宇宙”之初,创始团队就确定了要走开源社区的路线。在“半个宇宙”中,信息的推荐算法和检索算法会在系统相对成熟以后开源,并且由一个开源委员会来运行。

而“半个宇宙”所预想的使命则是——个人AI计算机要让数据为个人用户创造价值,而非垄断数据。这也决定了,“半个宇宙”想走一条不同于目前市场上主流公司的商业化路线。

吴翰清总结了目前业内的两种主流商业模式:一种是像Google那样,吸引了大量用户后再向广告商收费;另一种则是像OpenAI一样直接向用户收费。但“半个宇宙”认为这两种模式都存在明显缺陷,依靠广告收费的模式最终很难避免自己不作恶;而OpenAI去年的管理层混乱,也体现出了公司的非盈利初衷和当下商业化目标之间的冲突。

基于以上考量,“半个宇宙”计划通过卖算力,而非数据来跑通商业模式

吴翰清认为,卖算力能够帮助“半个宇宙”生态中的各方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半个宇宙”提供算力,程序员进来后提供算法,用户提供数据。最终数据还是归用户所有,创造了价值,程序员得到了他写的算法创造的价值,最后“半个宇宙”提供了算力,这将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结构。

由于计算和服务器都是重资产,所以“半个宇宙”从推出开始就没有免费版本,用户可以按月付费订阅。吴翰清将这种付费模式与买苹果手机类比:

订阅费相当于购买一台计算机或者手机花的钱,不同的是订阅模式把商品规格切得很小,用户每个月花几十块钱就能够得到一台计算机了,还可以随时扩容,未来还能在需要时去做更大的算力升级。

关于公司未来几年的规划,吴翰清没有给出一些明确的数据。因为他认为,就像微软和苹果那样真正创造了开发者生态的公司,在创立的第一天根本想不到程序员会在它们的计算机和系统上开发出什么样的东西,那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不过,公司目前的“小目标”,是让AI互联能够去连接全球20亿人。

本篇攻略评测来源:slsrj.com


本文转载自: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769323/article/details/136009753
版权归原作者 码字大神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打破大厂数据垄断,阿里云前安全负责人吴翰清再创业,要做AI个人计算机”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