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手写病例”到“AI家庭医生”,人工智能大数据如何走进我们的生活?

0ec180102afcea6086fa76c85de427f0.png

编 辑:老彭

来 源:大数据架构师

彭友们好,我是老彭。最近“X疾病”肆虐,彭友们要小心啊,一定要保重身体。老彭去年就老去医院,不知道是不是“X疾病”闹的c6aea022ead844a97c3557a8c7e6ed43.png

上周末我特意找国家卫健委沈剑峰沈博士请教,顺便叙叙旧,他给我们讲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医学新进展。老彭现在转述给彭友们,让我们康康人工智能、大数据是如何赋能健康中国的。

5d1a2c5c1c382b3ce8e8e41ffac693c3.jpeg

病历数据的进化

早期的医学是不会给每个病人写病历、建档案的。原因很简单,没那个条件。

只有在做研究、遇到特殊病人、疾病(比如各类传染病)的时候才会详细记录在案。

那时候写的病历都是从医生的视角出发,记录问诊病人的病情。记录的形式也比较散乱,都是各自按自己的习惯记录。那时候不能叫“病历”,只能叫做“医历”,因为是“医生行医日志”。

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梅奥诊所”。梅奥诊所在1901年迎来了一个重要的人:亨利·普拉莫。他做出了重大的改革:

1.从医生视角记录“医生行医日志”改为从病人视角记录“病人就医历史”;

2.所有医生记录的“医历”和“病历”都交给医院统一管理,并标准化,形成“综合性病历管理系统”。

从这个时候开始,所有去梅奥诊所就医的病人都会拥有一个写着自己名字的小本本,上面只有自己的就医记录。

但是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因为梅奥诊所非常出名,所以会有非常非常多的病人前去就医。很快,病历就堆满了梅奥诊所的档案室。翻找病历就成了一项非常耗时的工作,以至于病人挂号老半天,结果直到下班了都还没病历的尴尬境地。

然后,梅奥诊所就升级了病历系统。医生和工程师借鉴了“气动管道传输(Pneumatic Tube Transport)”的思路,打造了一个利用空中钢缆和滑槽组成的机械病历系统。

c53a01a50cdac646719586b390918bbb.jpeg

纽约气动管道传输系统,常用于传输信件

老彭没找到梅奥诊所的机械病历系统的照片,只找到了纽约气动管道传输系统的照片,各位凑合看吧。有哪位彭友找到了梅奥诊所机械病历系统的照片,可以发给我哈。

这种看上去很蒸汽朋克的手段,让梅奥诊所的效率远超其他医院。这种手段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电子病历取代。

33d32b781a463c4f9be77e0d22703111.jpeg

电子病历示意

现在咱国家几乎所有的医院都会将病人的病历制作成电子病历,甚至是部分乡村医院。而我们现在买的病历本也成了贴打印版病历的粘贴本了。

病历电子化之后,好处多多,最基础的好处就是病历数据电子化,可以为后续的流程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基础数据。

电子病历技术解密:

以前想要研究病历数据,那得翻乱了,多费劲啊!现在可简单了。医生在电脑上把病人信息、检查数据、诊断数据、开药数据等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存到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之后,无论是治疗还是做研究,就非常方便了。

电子病历的应用已经开始向跨院读取、互认发展,避免了以前换医院看病就得重新再做一遍检查的尴尬做法,不仅省钱,还方便。

这电子病历不仅做到了无纸化,还实现了数据共享,妙哇!

25caf401fb519d6b65c4446b949f6041.jpeg

配药的智慧化

老彭小的时候,不管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取药都是一件让人感觉很高深莫测的事情。

316938e19b43d1a501acfbd013617bd2.png

西医药袋

那时候无论中西医的医生开药,都是把各种看不懂的药分装在一个个的袋子里。区别是中医药袋很大,里面是各种炮制后的动植物,而西医药袋则很小,里是一粒粒的药丸。

但是最近我可是被医院取药的地方震惊了。最早我记得应该是在协和医院,看到一个很神奇的取药机器人,人不动,药柜子动,极大地提升了配药的时间。

但是后来,我陆续在其他医院看到了更高级的版本:

c108cb4fd0125c9f19dfd95fd572c34c.jpeg

自动发药机

有了这个自动发药机,人和药柜子都不用动了,药品自动配好,直接传送到取药窗口。这个效率太牛了!

4ee879329951840a9db1791ccee8f035.png

发药机部署图

自动发药机技术解密:

如上图所示,医生开完处方单之后,病人交完费就可以去扫码取药了。配药系统收到病人取药扫码信息后分配取药窗口(就是那台发药机给发药),然后对应的发药机收到配药指令,按照处方单开始配药,之后就哗啦一下全掉到取药窗口,药剂师检查一下就可以发药了。

这个数据流对于病人、医生和药剂师来说,完全无感,数据跑上跑下,药品一步到位,真滴是肥肠滴666!

0e069f86aa1100bd7fc351d9b7d35f68.jpeg

治疗手段的进化

老彭初中的时候学习《扁鹊见蔡桓公》,当时就惊为天人。哪有看一眼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的神奇术法。后来听了悬丝诊脉的故事,更是惊掉下巴,看都看不到,只拉一根线就能看病?

后来老彭爱了看光怪陆离的小说,最喜欢世外高人,他们总有种种神奇的手段,或是开坛做法,或是画符结印,就能消灾除厄,治病救人。

我一直以来对于医生治病救人的感官就是再高的医术,只要不是神仙手段,就得老老实实的上门看病。

aa1fd9590ab39ea990be0ae304d2a920.jpeg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了解到中国的远程医疗已经非常完善了。一开始还是远程问诊,后来随着5G、手术机器人等技术的不断成熟,现在已经可以实现远程做手术了!

ddc40e2511ca884d24c9ef9d439252a9.jpeg

远程手术(左边是医生在操作,右边是机器人做手术)

5G的高带宽特性,能将手术现场的超高分辨率视频回传到千里之外,而低延迟特性能让医生和手术机器人的动作实时同步,从而实现超越距离限制的“神迹”!

如此这般神乎其神的手段,在我小时候还只能在神话小说里才能看到。实在是佩服佩服format,pngformat,pngformat,png

远程手术技术解密:

医生端和病人端通过专网建立实时信号传输通道。病人端的手术机器人把高清摄像头拍摄的画面传输至医生端,医生通过操作台在千里之外指挥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

手术机器人除了远程医疗功能之外,还拥有超大视野、超级灵活、消除震颤等一系列buff。

08f0d133700ab01383b5efd41c12dda6.jpeg

《人工智能赋能健康中国》

沈博士还跟老彭聊了很多很多案例,都出自由他主编,新鲜出版的《人工智能赋能健康中国》一书。

4854b479c62181b1fffb1a1d8d5e382c.png

里面可不止上面提到的电子病历、自动发药机和远程医疗,还有人工智能家庭医生、智能采血机器人等13个案例。全文由一个报告+13个漫画故事组成,既专业权威、又深入浅出,我家娃都抱着啃得津津有味。

这本书的作者们可超级厉害,上面全是各大医院知名专家点评过审,挂号都挂不着的那种。甚至连画画的都是一线医生,博士起步的那种2f8c8be705de4b4c27d321b32723d9ba.png

f25351a2baf116dda879b4472112df1d.png

小彭很喜欢

老彭在这里帮沈博士打个广告,《人工智能赋能健康中国》绝对值得一看。

更多精彩:

医改缩影:医院绩效制度改革的思考

医改为什么必须要制度创新?

开放是最大的垄断-论中医、马斯克、得到和鸿蒙

ca9a4a5b290647e21bacdd1d90a6b662.gif

排版 | 老彭

审校 | 老彭 主编 | 老彭


本文转载自: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2346300/article/details/136726389
版权归原作者 大数据架构师Evan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从“手写病例”到“AI家庭医生”,人工智能大数据如何走进我们的生活?”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