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配置分别是做什么用的?
axios的baseURL:
用于设置请求的基础路径,所有的请求都会以这个baseURL作为前缀(比如http://localhost:3000),这样当你写axios请求的时候就不用每次都重复写这个前缀了
vite.config.js的proxy:
proxy是用于开发环境中解决跨域问题的配置,比如你的后端运行在localhost:3000,前端运行在localhost:5173,这时候就需要用到proxy,proxy可以将特定的API代理到另一个服务器,这样就可以绕过浏览器同源策略的限制,从而顺利的访问后端接口。
如果你使用的是Vue CLI构建工具,而不是Vite构建工具,那么proxy在vue.config.js文件中配置,作用都是一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vite.config.js中进行的所有配置都只在开发环境中有效,使用vite build命令打包时这个文件不会被构建进打包后的文件,所以说vite.config.js中的proxy是用于"开发环境解决跨域问题的配置"。
如何进行合理配置?
如上所述,这两个配置是用于不同用途的,所以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你可能会同时使用这两种配置,通常是先通过axios的baseURL来配置基础路径,然后用vite的proxy来解决跨域问题。
axios的baseURL:
import axiso from 'axios'
//创建axios实例,如果不创建实例也可以直接更改axios.defaults.baseURL
const api = axios.create({
baseURL:'https://localhost:3000'
})
//然后,使用axios实例来发送请求
api.get('/users').then((res) => {})
vite.config.js的proxy:
improt { defineConfig } from 'vite'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server:{
proxy:{
//将以/api开头的请求代理到目标服务器
'/api':{
target:'https:localhost:3000',
changeOrigin:true,
rewrite:(path) => path.replace(/^\/api/,'')
}
}
})
proxy接受一个对象,对象的键代表路径的匹配模式,可以使用正则表达式进行匹配。
changeOrigin参数的作用是改变带请求的源,当设置为true时,它会将HTTP请求头中的Host字段改为目标服务器的地址,使其看起来是从目标服务器发起的,从而绕过浏览器的同源策略的限制。
rewrite可以实现路径重写,接受一个函数,函数的返回值就是重写后的路径,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使用rewrite参数也可以实现类似axios的baseURL在请求前面添加一个基础路径的功能,且项目打包后会失效。这样做的好处是当你在开发过程中使用前后端分离的模式,而部署时将前端项目作为静态文件与后端部署在一起时,就不用在部署过程中修改baseURL代码了,因为部署后实际不需要配置baseURL也不存在跨域问题了。
版权归原作者 舒小贰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