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Kimball和Inmon是两种主流的数据仓库方法论,分别由 Ralph Kimbal大神 和 Bill Inmon大神提出,在实际数据仓库建设中,业界往往会相互借鉴使用两种开发模式。本文将详细介绍 Kimball 和 Inmon 理论在实际数据仓库建设中的应用与对比,通过数据仓库理论武装数据仓库实践。
共同点
(1)均极力推崇数据仓库,认为从OLTP到BI分析之间建立数据仓库是很有必要的;
(2)均认为数据仓库的建立需要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迭代开发,尽量避免按部门建立独立的数据仓库;
(3)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之前,需要经过ETL整合。不同点
Inmon理论
(1)数仓概念: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是一个面向主题的(Subject Oriented)、集成的(Integrated)、相对稳定的(Non-Volatile)、反映历史变化(Time Variant)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Decision Making Support);
(2)自上而下按照主题建立数据仓库,如按照客户、供应商、产品等建立不同的主题。开发过程中每次增加一个主题;
(3)当建立的数据集市是跨多个主题的,需要以整合好的主题数据为基础。
Kimball理论
(1)自下而上,维度建模;
(2)先按照业务主线建立最小粒度的事实表,再建立维度表,形成数据集市,通过“一致维度”能够共同看到不同数据集市的信息;
Kimball架构
Kimball 模式从流程上看是是自底向上的,即从数据集市到数据仓库再到数据源(先有数据集市再有数据仓库)的一种敏捷开发方法。对于Kimball模式,数据源往往是给定的若干个数据库表,数据较为稳定但是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比较复杂,需要从这些OLTP中产生的事务型数据结构抽取出分析型数据结构,再放入数据集市中方便下一步的BI与决策支持。
Kimball都是以最终任务为导向。首先,在得到数据后需要先做数据的探索,尝试将数据按照目标先拆分出不同的表需求。其次,在明确数据依赖后将各个任务再通过ETL由Stage层转化到DM层。这里DM层数据则由若干个事实表和维度表组成。接着,在完成DM层的事实表维度表拆分后,数据集市一方面可以直接向BI环节输出数据了,另一方面可以先DW层输出数据,方便后续的多维分析。
Kimball往往意味着快速交付、敏捷迭代,不会对数据仓库架构做过多复杂的设计,在变换莫测的互联网行业,这种架构方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范式。
Inmon架构
Inmon 模式从流程上看是自顶向下的,即从数据源到数据仓库再到数据集市的(先有数据仓库再有数据市场)一种瀑布流开发方法。对于Inmon模式,数据源往往是异构的,比如从自行定义的爬虫数据就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数据源是根据最终目标自行定制的。这里主要的数据处理工作集中在对异构数据的清洗,包括数据类型检验,数据值范围检验以及其他一些复杂规则。在这种场景下,数据无法从stage层直接输出到dm层,必须先通过ETL将数据的格式清洗后放入dw层,再从dw层选择需要的数据组合输出到dm层。在Inmon模式中,并不强调事实表和维度表的概念,因为数据源变化的可能性较大,需要更加强调数据的清洗工作,从中抽取实体-关系。
通常,Inmon都是以数据源头为导向。首先,需要探索性地去获取尽量符合预期的数据,尝试将数据按照预期划分为不同的表需求。其次,明确数据的清洗规则后将各个任务通过ETL由Stage层转化到DW层,这里DW层通常涉及到较多的UDF开发,将数据抽象为实体-关系模型。接着,在完成DW的数据治理之后,可以将数据输出到数据集市中做基本的数据组合。最后,将数据集市中的数据输出到BI系统中去辅助具体业务。
对比分析
Kimball维度建模实施简单,便于实时数据分析,适用于业务分析报表和BI;Inmon实体关系建模结构较复杂,但它便于主体数据打通,适合复杂数据内容的深度挖掘。
每个企业在构建自己数仓时,应该根据业务形态和需求场景选择合适的建模方式。对于应用复杂性企业,可以采用多种建模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基础层采用维度建模的方式,让维度更加清晰;中间层采用实体关系建模方式,使得中间层更容易被上层应用使用。
常用模型
星型模型和雪花模型
除了建模方式之外,在星型模型和雪花模型的选择上也有可能让使用者左右为难。事实上,两种模型是并存的,星型是雪花模型的一种。理论上真实数据的模型都是雪花模型;实际数据仓库中两种模型是并存的。
由于星型模型相对结构简单,我们可以在数据中间层利用数据冗余将雪花模型转换成星型模型,从而有利于数据应用和减少计算资源消耗。
星型模型和雪花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维度表的拆分,对于雪花模型,维度表的设计更加规范,一般符合3NF;而星型模型,一般采用降维的操作,利用冗余来避免模型过于复杂,提高易用性和分析效率。
星型模型
核心是一个事实表及多个非正规化描述的维度表组成,维度表之间是没有关联的,维度表是直接关联到事实表上的,只有当维度表极大,存储空间是个问题时,才考虑雪花型维度,简而言之,最好就用星型维度即可
当所有维表都直接连接到“ 事实表”上时,整个图解就像星星一样,故将该模型称为星型模型
星型架构是一种非正规化的结构,多维数据集的每一个维度都直接与事实表相连接,不存在渐变维度,所以数据有一定的冗余,如在地域维度表中,存在国家 A 省 B 的城市 C 以及国家 A 省 B 的城市 D 两条记录,那么国家 A 和省 B 的信息分别存储了两次,即存在冗余。
雪花模型
星形模式中的维表相对雪花模式来说要大,而且不满足规范化设计。雪花模型相当于将星形模式的大维表拆分成小维表,满足了规范化设计。然而这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见,因为这样做会导致开发难度增大,而数据冗余问题在数据仓库里并不严重
可以认为雪花模型是星型模型的一个扩展,每个维度表可以继续向外扩展,连接多个子维度。
当有一个或多个维表没有直接连接到事实表上,而是通过其他维表连接到事实表上时,其图解就像多个雪花连接在一起,故称雪花模型
星座模型
前面介绍的两种维度建模方法都是多维表对应单事实表,但在很多时候维度空间内的事实表不止一个,而一个维表也可能被多个事实表用到。在业务发展后期,绝大部分维度建模都采用的是星座模式。
可以认为是多个事实表的关联或者是星型模型的关联,其实到了业务发展后期都是星座模型
作者:大数据技术派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2791698/answer/23145978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应用场景
维度建模是面向分析场景而生,针对分析场景构建数仓模型,重点关注快速、灵活的解决分析需求,同时能够提供大规模数据的快速响应性能。
针对性强,主要应用于数据仓库构建和OLAP引擎底层数据模型
优点
方便使用,模型简单
适合大数据下的处理操作(其实就是shuffle)
适合OLAP操作(上钻下钻)
维度建模非常直观,紧紧围绕着业务模型,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业务模型中的业务问题。不需要经过特别的抽象处理,即可以完成维度建模。
可扩展,维度模型是可扩展的。由于维度模型允许数据冗余,因此当向一个维度表或事实表中添加字段时,不会像关系模型那样产生巨大的影响,带来的结果就是更容易容纳不可预料的新增数据。
缺点
数据冗余,维度补全后造成的数据浪费
灵活性差,维度变化造成的数据更新量大(例如刷数据的时候,需要刷大量的表)
与典型的范式理论差异很大,如数据不一致,比如用户发起购买行为的时候的数据,和我们维度表里面存放的数据不一致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使用范式建模呢,其实和我们使用的工具有关系
由于在构建星型模式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预处理,因此会导致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而且,当业务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进行维度的定义时,往往需要重新进行维度数据的预处理。而在这些与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大量的数据冗余。
如果只是依靠单纯的维度建模,不能保证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而且在数据仓库的底层,不是特别适用于维度建模的方法。
维度建模的领域主要适用与数据集市层,它的最大的作用其实是为了解决数据仓库建模中的性能问题。维度建模很难能够提供一个完整地描述真实业务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抽象方法。
版权归原作者 dxl565285385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