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没读过书,我还可以做别的工作,可我偏偏读过书”
“学历本该是我的敲门砖,却成了我脱不下的长衫。”
最近,“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在网上火了。在鲁迅的原著小说中,孔乙己属于知识阶级(长衫客)和普通劳动人民(短衣帮)的夹缝间,既无法向上谋取功名,也无法向下妥协从事体力劳动,最终穷困潦倒沦为众人笑柄。
而在现实中,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考不上研和编,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又不愿意去做没有技术的体力工作,这种处境,和小说里的孔乙己不谋而合。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年轻人选择向下妥协,去做洗车、服务员、外卖员等不需要学历的纯体力劳动,在他们看来,这就叫做“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脱下的不仅仅是长衫,还有……
很多人觉得,所谓的“孔乙己的长衫”,指的是读书人的面子和架子,是那点微不足道的虚荣心。诚然,这其中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归根究底,我们还得从“脱长衫”的付出与收益来看。
1.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沉没成本指抚养他所花费的金钱和精力。设想一下,一对普通的职工夫妻省吃俭用,挤出钱来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学习,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希望他以后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不用再重复自己的老路。
然而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却因为找不到对口的工作,选择”脱下孔乙己的长衫“,重新回到自己父母的岗位,除了顶着一个更漂亮的学历之外,他和自己的父母辈遭遇没有区别,甚至比父母辈过得还辛苦。那么,当初父母的付出,岂不是毫无意义?无怪乎现在网上有不少人觉得,比起自己,父母更不愿意“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因为他们是沉没成本的直接受害者,感受更为真切。
2.未来发展
在职业规划上,人们一般认为,第一份工作是最重要的,它奠定了你职业生涯的基础,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有前途的、晋升空间更大的方向。而大部分体力工作能够保障生存下限,却无法提供发展上线。好比做快递员,做得时间再长,自身的薪资待遇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反而会因为年龄增长反应迟钝而竞争力下降,无法维持之前的收入水平。
有些年轻人会将这些“轻体力”工作视为过渡,认为这样选择只是权宜之计。然而真实情况却没有那么美好。一方面用人单位会对求职者的简历百般挑剔,那段“不怎么好看”的职业生涯难以解释;另一方面时间紧迫,职业选择的黄金时期仅有毕业后短短的2至4年,再减去考公、考研的时间,剩下的寥寥无几。而将最好的年纪投入“轻体力”工作中,等待机会的到来,不知不觉,自己就已经失去了年龄优势,面临惯性大难掉头的窘境。
总而言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脱长衫”的付出要远远高于其收益,这也是很多人明知道自己背着沉重的学历包袱,却不愿意将其放弃的原因。
大内卷时代的“孔乙己”自救指南
面对越来越内卷的社会,新时代的青年除了在焦虑内耗中走向妥协之外,其实还有自救的办法。
1.选对赛道
大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重理论轻就业,就业指导方面相对薄弱,很多大学生甚至在毕业前都没有考虑过方向选择的问题,而一毕业投入社会,两眼一抹黑,再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容易会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导致后续追悔莫及。这时候就需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一般的文职性工作,比如行政、人事、运营等,本身专业门槛较低,可替代性强,薪资待遇较差且提升缓慢,在消费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并不是一最好的选择。而技术性岗位,比如IT,专业性更强,应用范围更广,薪资待遇更高(IT行业的高薪有目共睹),发展前景也更为广阔,是一个不错的转行方向。
2.掌握技能
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基本上都经历过3年疫情网课,技能水平相较于他们的前辈有下滑,
网上有不少人反映:“大学4年,几乎什么都没学会”,更有甚者传出“本科计算机毕业应聘保洁”的消息。而技能本身则是就业的核心,近几年随着NovelAi、ChatGPT等AI的异军突起,低端岗位被替代已成定局,社会对求职者的技能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而作为普通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是一条逆袭的捷径。抽出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重新坐回教室,系统性地学习一门实用技能,会让你在人才市场上有优势。虽然说脱产学习在短期有更大的消耗,不如“脱下长衫”从事体力工作更能挣钱,但从长期来看,投资自己的回报率显然更高。在去年就业形势最艰难的时候,我们还有学员同时拿到了6份offer,可见技术的重要性。
归根到底,所谓“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之类的流行语多半出于年轻人对现在内卷现实的调侃与发泄。现在社会不是百年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是腐儒“孔乙己”,学历烙印更不是一条简简单单的“长衫”,这个比喻本就不妥当。对于时代洪流下的普通人而言,做对选择、提升自我、寻找出路,远比沉浸在无意义的网络鸡汤中更重要。(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归原作者 正小厚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