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虚拟教练“观君”、央视网的小C,SMG融媒体中心的申雅,央视频的AI王冠......虚拟数字人主播一直占据着市场热度,文博圈的文夭夭“出道”后再一次点燃了人们的热情。
首位文博虚拟宣推官文夭夭的出现,为探索产业前进之路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形象上跳脱出常见的“赛博朋克风”,以国风造型树立亲民形象。内容上定位在博物馆中讲述中华五千年的故事与荣光。技术上以AI技术加不断升级的知识库,将数字科技与文化内容焕新融合。以此,带动了云打卡、云逛展的文化热潮。
图源:文夭夭微博
而社交媒体上,#文夭夭是谁#、#首位虚拟人入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话题相继登上热榜,文博圈的冉冉新星文夭夭正式活跃在大家眼前。在国际博物馆日首次亮相、连续数日出现在CCTV13“新闻频道”、“虚拟人上央视宣传公益”一系列举动引发大家对于虚拟人物的热烈讨论。
被看好的虚拟数字人的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魔力?
*0***1 **虚拟人的诞生与初布局
1982年,动画作品《超时空要塞》中的女主角林明美凭借动人的歌声与纯真的人设走红,制作方顺势将其包装为歌手并发布个人音乐专辑,林明美因此成为全球首个虚拟偶像,也是全球首个虚拟人。随着CG、动捕等技术问世,虚拟人在影视娱乐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景观电影逐步取代叙事电影成为最受欢迎的类别,《指环王》《金刚》《阿凡达》等巨制中均出现虚拟人角色。自2020年以来,虚拟偶像凭借独特的人设加速吸引年轻群体,“会捉妖的美妆达人”柳夜熙在2021年10月发布第一条抖音短视频后迅速获赞300 万、涨粉超100万。
图/源:虚拟人发展历程历程/PMCAFF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不断创造及突破,存在于非物理世界的虚拟人早已从“5毛钱特效”的产出蜕变到,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基于此,虚拟人行业产业链结构版图正在不断扩大。
图/源:虚拟人行业产业链结构图/OFweek维科网
除产业链版图外,虚拟数字人产业的发展领域也在逐渐细分。其中,以身份型虚拟数字人为代表的虚拟偶像,是虚拟数字产业较早被认可的细分赛道之一,在群众娱乐需求持续增长以及网络和影像音频技术不断迭代的环境下,我国虚拟偶像产业逐渐走入发展的高峰期。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虚拟偶像市场规模约为62.2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79.8%。
以服务型虚拟数字人为代表的虚拟主播,能够降低主播行业成本,为存量市场降本增效,且随着其趣味性优势凸显,虚拟主播规模快速增多。目前我国主播账号累计超1.3亿,虚拟主播占比40%。
可见,泛娱乐领域是虚拟人最先渗透且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从影视到游戏再到新兴的虚拟偶像(包括虚拟歌手、虚拟主播、超写实KOL 等),大众对于虚拟人的接受程度有望持续提高。
**02 **破圈时代的虚拟人
艾媒咨询曾发布过《2021中国网民追星情况调查》,报告中显示:目前有超过八成网民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星的习惯,其中有63.6%的网民支持和关注过虚拟偶像相关动态;有49.5%的网民每月在虚拟偶像上的花费不少于500元,且37.6%的网民表示愿意花更多的钱支持虚拟偶像。2022年虚拟偶像的带动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866.1亿元和120.8亿元。
众所周知,当品牌选择明星进行代言的时候,在享受明星人设带来的辐射效应的同时,也要做好陷入负面新闻的风险预警,一旦出现舆论危机,品牌需要立即公关,挽留形象与口碑。
相比于真人明星,虚拟偶像除了成本更低外,“塌房”概率和道德风险问题也要小的多。在二次元文化“破圈”以来,市场上一直存在着对虚拟偶像的需求。根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虚拟人百强榜》的虚拟人形象统计:洛天依、柳夜熙、嘉然、泠鸢yousa、乃琳等。其中,洛天依排名第一,柳夜熙和嘉然分别为:第二、第三名。
图/源:2022年上半年中国虚拟人百强榜名单/艾媒咨询
虚拟人给予了品牌制作方一个新的机会,他们可以按照粉丝的喜好来打造虚拟人,参照品牌特性与消费者的行为偏好,赋予它相匹配的人物性格与人设,与粉丝24小时不间断互动,加强粉丝与品牌之间的粘性,提供更真实的消费体验。
例如肯德基的“虚拟网红上校”、屈臣氏的首位虚拟偶像代言人“屈晨曦Wilson”、百度联合麦当劳“安格斯MAX厚牛堡”单品的AI推荐官“希加加”、花西子同名虚拟代言人、钟薛高特邀品鉴官“阿喜Angie”、欧莱雅“M姐”、奈雪的茶品牌大使“NAYUKI”等虚拟人产品ip。
图:各品牌虚拟人物合集
我们能够看到,在人工智能3D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发展下,虚拟人的展现方式以图文、短视频和直播为中心呈现多元散开的内容形态,深度渗透到消费者身边。
无论是IP方、品牌方亦或是打造虚拟偶像的MCN机构,都已认识到虚拟代言人这一身份能够赋予品牌时尚感和年轻感,围绕产品本身也能推出高级AR小程序进行消费互动,虚拟人物衍生的NFT产品既能输出品牌数字创意价值,也能保持品牌热度。只要营销内容玩法足够新颖,都能实现多维度、多场景的圈层触达,增强营销效果,让虚拟人成为理想的营销工具。
**03 **虚拟现实的政策导向
在元宇宙热潮之下,虚拟人走入品牌营销环节。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回顾政策发展历史,自2016年我国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后,我国开始逐渐在技术领域支持虚拟现实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在2018年底我国出台了首个以“虚拟现实”为标题的政策文件,表现了我国政府对于虚拟现实行业发展和应用的重视。
图/源:2016-2021年虚拟现实行业政策/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
除了2016-2019年发布的虚拟现实重点推动政策之外,2020-2021年我国还发布了多项关于虚拟现实行业的相关政策,主要集中于虚拟现实的深度应用和产业融合,例如2021年5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了要加强虚拟现实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创新应用和研究。
根据我国“十四五”期间虚拟现实行业发展总体规划。可以看出,我国虚拟现实基本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球前列,掌握虚拟现实关键核心专利和标准,并且要在虚拟现实与工业制造、学习教育、文娱活动、外贸商务等方面加强融合和应用。
**04 **虚拟人产业的商业探索
不同领域的虚拟人赋能不同特性。服务型虚拟人能够替代真人服务,完成内容生产以及一些简单工作,降低已有服务型产业的成本。身份型虚拟人多以虚拟IP或偶像呈现,能够为未来的虚拟化世界提供核心交互中介。
图源:PMCAFF
从应用端来看,虚拟员工和虚拟专家等角色可以协助企业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实现科技聚合。虚拟陪伴和虚拟偶像等角色更专注于自然虚拟人和用户间的情感纽带,打破传统时空的限制。
目前,虚拟人产业的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商业应用场景正由最初的数字娱乐场景,扩大到媒体、金融、电商、教育、广告等行业。
虚拟人+影视
影视是对视觉效果的要求最高且最大程度影响社会对数字人形象认知、品牌的一个领域。近年来中国影视数字人特效取得快速发展,部分特效大片获得市场认可。2019年2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是虚拟数字人技术与影视相结合的典型应用案例之一。剧中的女主角阿丽塔是一位完全采用数字人技术制作的角色。电影采用特殊的面部捕捉仪器对真人演员人脸细节进行精准捕捉,然后将其作为电脑中虚拟角色的运动依据,使虚拟角色的动作和表情像真人一样自然逼真。以数字替身为代表的虚拟数字人+影视类的产品应用正在展现广阔的市场前景。
虚拟人+传媒
以虚拟主播为代表传媒行业应用很好地满足了媒体传播领域对内容生成方面的业务需求,成为了融媒体时代的传媒利器,以虚拟主持人为代表的数字人应用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在 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舞台上,以撒贝宁为原型制作的AI虚拟主持人“小小撒”首次上岗与原型同台秀技,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人类主持人和自己的虚拟孪生数字人共同主持大规模的国家级文化活动。
虚拟人+游戏
我国国内游戏监管环境和游戏版号审批政策仍旧趋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精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虚拟数字人技术则能够有效简化和加快游戏动画制作过程,可以在有限成本的情况下让游戏中更多的虚拟角色都具备丰富的肢体动作和精细的面部表情,给玩家带来更沉浸的游戏体验。例如网易伏羲实验室成功将虚拟数字人技术应用到《逆水寒》等多个游戏剧情动画场景制作中,在无手工参与下,快速生成动画,这使得大量的虚拟角色都能富有视觉的表达能力。
虚拟人+金融
各大金融巨头争相布局“数字员工”,运用金融科技实现“降本增效”已成为金融行业发展共识,以科技为核心的竞争导向,带来了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数字人银行员工,在移动终端和大屏等媒介上展现数字拟态形象,能够在产品营销讲解、金融业务办理、资讯播报、咨询问答等多个业务场景,实现与用户的可视化交互,为用户带来个性化服务,有效解除用户顾虑,提升用户体验和驻留时间,让数字化服务“听得见”的同时也“看得见”。
虚拟人+文旅
数字文旅产业表现突出,以虚拟讲解员为代表的虚拟字人应用或为其贡献蓬勃力量。数字文旅产业已成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数字文化内容与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虚拟旅游等新模式联动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得到不断增长。
小结
从VR/AR、人工智能、高保真 CGI 艺术、游戏、社交媒体等多种技术趋势,演变到人类社会心理,如社会关系、对陪伴的渴望、文化万物有灵论、拟人设计等其他特征。我们分享的社交体验日益虚拟化,可以预见之后的几十年,虚拟存在的数量也会继续增加。
图源:CoinYuppie
人工智能生成的个性化社交媒体内容正在激增,虚拟人成为品牌青睐与社交媒体层的进一步延伸。
但褪去营销光环,能否被消费者、用户接受,还有待市场考验。虚拟人的IP持续打造能力,消费者交付在略显冰冷形象上的虚拟偶像情感寄托能够走多远,是未来深耕布局“虚拟人+虚拟场景”赛道企业除了技术的迭代优化、加速虚拟人产业商业化应用落地之外,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版权归原作者 互联网创业项目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