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MySQL性能优化(硬件,系统配置,表结构,SQL语句)

MySQL优化方案

想必大家都知道,面试期间一提到数据库,就会聊到数据库优化相关问题。网上关于数据库优化的文章也是眼花缭乱,层出不穷。今天将会通过这篇文章细分几点给大家汇总整理出一套关于MySQL数据库的优化方案,让大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再被面试官吊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成本:硬件优化 > 系统配置优化 > 表结构优化 > SQL语句优化 > 索引优化。

效果:索引优化 > SQL语句优化 > 表结构优化 > 系统配置优化 > 硬件优化。


文章目录

(下面由高成本到低成本详细讲解优化方案)


一.硬件优化

硬件优化无非就是对MySQL所在的服务器CPU,内存,磁盘进行优化。大内存,高IO,是现代基于web的数据库的必备 (百度的服务器内存 :96G —128个,2个实例 ,CPU8到16颗)。不同版本的MySQL对多核CPU的支持也不一样。

服务器硬件对MySQL性能的影响及优化方案

  1. CPU对于MySQL应用,推荐使用S.M.P.架构的多路对称CPU,例如:可以使用两颗Intel Xeon 3.6GHz的CPU,现在我较推荐用4U的服务器来专门做数据库服务器,不仅仅是针对于mysql。
  2. 物理内存对于一台使用MySQL的Database Server来说,服务器内存建议不要小于2GB,推荐使用4GB以上的物理内存,不过内存对于现在的服务器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工作中遇到了高端服务器基本上内存都超过了16G。
  3. 磁盘寻道能力(磁盘I/O),以目前高转速SCSI硬盘(7200转/秒)为例,这种硬盘理论上每秒寻道7200次,这是物理特性决定的,没有办法改变。MySQL每秒钟都在进行大量、复杂的查询操作,对磁盘的读写量可想而知。所以,通常认为磁盘I/O是制约MySQL性能的最大因素之一,对于日均访问量在100万PV以上的系统,由于磁盘I/O的制约,MySQL的性能会非常低下!解决这一制约因素可以考虑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使用RAID-0+1磁盘阵列,注意不要尝试使用RAID-5,MySQL在RAID-5磁盘阵列上的效率不会像你期待的那样快。

注意:以上这些规划应该在初始设计系统时就应该考虑好。


二.系统配置优化

基本配置

当然还有其他的设置可以起作用,取决于你的负载或硬件:在慢内存和快磁盘、高并发和写密集型负载情况下,你将需要特殊的调整。然而这里的目标是使得你可以快速地获得一个稳健的MySQL配置,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在调整一些无关紧要的MySQL设置或读文档找出哪些设置对你来说很重要上。

Linux系统中MySQl配置文件一般位于

/etc/my.cnf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这是你安装完InnoDB后第一个应该设置的选项。缓冲池是数据和索引缓存的地方。默认大小为128M。这个值越大越好决于CPU的架构,这能保证你在大多数的读取操作时使用的是内存而不是硬盘。典型的值是5-6GB(8GB内存),20-25GB(32GB内存),100-120GB(128GB内存)。

innodb_log_file_size

这是redo日志的大小。redo日志被用于确保写操作快速而可靠并且在崩溃时恢复。一直到MySQL 5.1,它都难于调整,因为一方面你想让它更大来提高性能,另一方面你想让它更小来使得崩溃后更快恢复。幸运的是从MySQL 5.5之后,崩溃恢复的性能的到了很大提升,这样你就可以同时拥有较高的写入性能和崩溃恢复性能了。一直到MySQL 5.5,redo日志的总尺寸被限定在4GB(默认可以有2个log文件)。这在MySQL 5.6里被提高。一开始就把innodb_log_file_size设置成512M(这样有1GB的redo日志)会使你有充裕的写操作空间。如果你知道你的应用程序需要频繁的写入数据并且你使用的时MySQL 5.6,你可以一开始就把它设置成4G。

max_connections

如果你经常看到

Too many connections

错误,是因为max_connections的值太低了。这非常常见因为应用程序没有正确的关闭数据库连接,你需要比默认的151连接数更大的值。max_connection值被设高了(例如1000或更高)之后一个主要缺陷是当服务器运行1000个或更高的活动事务时会变的没有响应。在应用程序里使用连接池或者在MySQL里使用进程池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InnoDB配置

从MySQL 5.5版本开始,InnoDB就是默认的存储引擎并且它比任何其他存储引擎的使用都要多得多。那也是为什么它需要小心配置的原因。

innodb_file_per_table

这项设置告知InnoDB是否需要将所有表的数据和索引存放在共享表空间里(innodb_file_per_table = OFF) 或者为每张表的数据单独放在一个.ibd文件(innodb_file_per_table = ON)。每张表一个文件允许你在drop、truncate或者rebuild表时回收磁盘空间。这对于一些高级特性也是有必要的,比如数据压缩。但是它不会带来任何性能收益。你不想让每张表一个文件的主要场景是:有非常多的表(比如10k+)。

MySQL 5.6中,这个属性默认值是ON,因此大部分情况下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对于之前的版本你必需在加载数据之前将这个属性设置为ON,因为它只对新创建的表有影响。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默认值为1,表示InnoDB完全支持ACID特性。当你的主要关注点是数据安全的时候这个值是最合适的,比如在一个主节点上。但是对于磁盘(读写)速度较慢的系统,它会带来很巨大的开销,因为每次将改变flush到redo日志都需要额外的fsyncs。将它的值设置为2会导致不太可靠(reliable)因为提交的事务仅仅每秒才flush一次到redo日志,但对于一些场景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对于主节点的备份节点这个值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值为0速度就更快了,但在系统崩溃时可能丢失一些数据:只适用于备份节点。

innodb_flush_method

这项配置决定了数据和日志写入硬盘的方式。一般来说,如果你有硬件RAID控制器,并且其独立缓存采用write-back机制,并有着电池断电保护,那么应该设置配置为O_DIRECT;否则,大多数情况下应将其设为fdatasync(默认值)。sysbench是一个可以帮助你决定这个选项的好工具。

innodb_log_buffer_size

这项配置决定了为尚未执行的事务分配的缓存。其默认值(1MB)一般来说已经够用了,但是如果你的事务中包含有二进制大对象或者大文本字段的话,这点缓存很快就会被填满并触发额外的I/O操作。看看Innodb_log_waits状态变量,如果它不是0,增加innodb_log_buffer_size。


其它设置

query_cache_size

query cache(查询缓存)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瓶颈,甚至在并发并不多的时候也是如此。 最佳选项是将其从一开始就停用,设置query_cache_size = 0(现在MySQL 5.6的默认值)并利用其他方法加速查询:优化索引、增加拷贝分散负载或者启用额外的缓存(比如memcache或redis)。如果你已经为你的应用启用了query cache并且还没有发现任何问题,query cache可能对你有用。这是如果你想停用它,那就得小心了。

log_bin

如果你想让数据库服务器充当主节点的备份节点,那么开启二进制日志是必须的。如果这么做了之后,还别忘了设置server_id为一个唯一的值。就算只有一个服务器,如果你想做基于时间点的数据恢复,这(开启二进制日志)也是很有用的:从你最近的备份中恢复(全量备份),并应用二进制日志中的修改(增量备份)。二进制日志一旦创建就将永久保存。所以如果你不想让磁盘空间耗尽,你可以用 PURGE BINARY LOGS 来清除旧文件,或者设置 expire_logs_days 来指定过多少天日志将被自动清除。

记录二进制日志不是没有开销的,所以如果你在一个非主节点的复制节点上不需要它的话,那么建议关闭这个选项。

skip_name_resolve

当客户端连接数据库服务器时,服务器会进行主机名解析,并且当DNS很慢时,建立连接也会很慢。因此建议在启动服务器时关闭skip_name_resolve选项而不进行DNS查找。唯一的局限是之后GRANT语句中只能使用IP地址了,因此在添加这项设置到一个已有系统中必须格外小心。


三.表结构优化

由于MySQL数据库是基于行(Row)存储的数据库,而数据库操作 IO 的时候是以page(block)的方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每条记录所占用的空间量减小,就会使每个page中可存放的数据行数增大,那么每次 IO 可访问的行数也就增多了。反过来说,处理相同行数的数据,需要访问的page就会减少,也就是 IO 操作次数降低,直接提升性能。

此外,由于我们的内存是有限的,增加每个page中存放的数据行数,就等于增加每个内存块的缓存数据量,同时还会提升内存换中数据命中的几率,也就是缓存命中率。

数据类型的选择

数据库操作中最为耗时的操作就是IO处理,大部分数据库操作 90% 以上的时间都花在了IO读写上面。所以尽可能减少IO读写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据库操作的性能。

我们无法改变数据库中需要存储的数据,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些数据的存储方式方面花一些心思。下面的这些关于字段类型的优化建议主要适用于记录条数较多,数据量较大的场景,因为精细化的数据类型设置可能带来维护成本的提高,过度优化也可能会带来其他的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字类型

非万不得已不要使用double,不仅仅只是存储长度的问题,同时还会存在精确性的问题。

同样,固定精度的小数,也不建议使用decimal,建议乘以固定倍数转换成整数存储,可以大大节省存储空间,且不会带来任何附加维护成本。

对于整数的存储,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建议区分开 tinyint / int / bigint 的选择,因为三者所占用的存储空间也有很大的差别,能确定不会使用负数的字段,建议添加unsigned定义。当然,如果数据量较小的数据库,也可以不用严格区分三个整数类型。

字符类型

非万不得已不要使用 text 数据类型,其处理方式决定了它的性能要低于char或者是varchar类型的处理。

对于长度固定的字段,建议使用 char 类型,不定长度字段尽量使用 varchar,且仅仅设定适当的最大长度,而不是非常随意的给一个很大的最大长度限定,因为不同的长度范围,MySQL也会有不一样的存储处理。

(注意:char(n) 不管该字段是否存储数据,都占n个字符的存储空间;varchar 不存的时候不占空间,存多长数据就占多少空间,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时间类型

尽量使用timestamp类型,因为其存储空间只需要 datetime类型的一半。但是timestamp存储的数据所以被限制在了1970~2038年之内。

对于只需要精确到某一天的数据类型,建议使用date类型,因为他的存储空间只需要3个字节,比timestamp还少。

enum与set

对于状态字段,可以尝试使用enum来存放,因为可以极大的降低存储空间,而且即使需要增加新的类型,只要增加于末尾,修改结构也不需要重建表数据。

如果是存放可预先定义的属性数据呢?可以尝试使用set类型,即使存在多种属性,同样可以游刃有余,同时还可以节省不小的存储空间。

字符编码的选择

字符集直接决定了数据在MySQL中的存储编码方式,由于同样的内容使用不同字符集表示所占用的空间大小会有较大的差异,所以通过使用合适的字符集,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减少数据量,进而减少IO操作次数。

  1. 纯拉丁字符能表示的内容,没必要选择latin1之外的其他字符编码,因为这会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
  2. 如果我们可以确定不需要存放多种语言,就没必要非得使用utf8或者其他unicode字符编码,这会造成大量的存储空间浪费。

数据库表适当拆分

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希望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对应于一张数据库表,这对于应用程序开发来说是很有好的,但是有些时候可能会在性能上带来较大的问题。

当我们的表中存在类似于text或者是很大的varchar类型的大字段的时候,如果我们大部分访问这张表的时候都不需要这个字段,我们就该义无反顾的将其拆分到另外的独立表中,以减少常用数据所占用的存储空间。这样做的一个明显好处就是每个数据块中可以存储的数据条数可以大大增加,既减少物理 IO 次数,也能大大提高内存中的缓存命中率。

表数据适度冗余

为什么我们要冗余?这不是增加了每条数据的大小,减少了每个数据块可存放记录条数吗?确实,这样做是会增大每条记录的大小,降低每条记录中可存放数据的条数,但是在有些场景下我们仍然还是不得不这样做。

  1. 被频繁引用且只能通过 Join 2张(或者更多)大表的方式才能得到的独立小字段。
  2. 这样的场景由于每次Join仅仅只是为了取得某个小字段的值,Join到的记录又大,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 IO,完全可以通过空间换取时间的方式来优化。不过,冗余的同时需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不会遭到破坏,确保更新的同时冗余字段也被更新。

default 尽量使用 not null(默认值尽量设为非空)

null类型比较特殊,SQL 难优化。虽然 MySQL null类型和 Oracle 的null有差异,会进入索引中,但如果是一个组合索引,那么这个NULL 类型的字段会极大影响整个索引的效率。此外,NULL 在索引中的处理也是特殊的,也会占用额外的存放空间。

很多人觉得null会节省一些空间,所以尽量让null来达到节省IO的目的,但是大部分时候这会适得其反,虽然空间上可能确实有一定节省,倒是带来了很多其他的优化问题,不但没有将IO量省下来,反而加大了SQL的IO量。所以尽量确保 default值不是null,也是一个很好的表结构设计优化习惯。

为每张表设置一个ID

我们应该为数据库里的每张表都设置一个ID做为其主键,而且最好的是一个INT型的(推荐使用UNSIGNED),并设置上自动增加的AUTO_INCREMENT(自增)标志。

就算是你 users 表有一个主键叫 “email”的字段,你也别让它成为主键。使用 VARCHAR 类型来当主键会使用得性能下降。另外,在你的程序中,你应该使用表的ID来构造你的数据结构。

而且,在MySQL数据引擎下,还有一些操作需要使用主键,在这些情况下,主键的性能和设置变得非常重要,比如,集群,分区……

在这里,只有一个情况是例外,那就是“关联表”的“外键”,也就是说,这个表的主键,通过若干个别的表的主键构成。我们把这个情况叫做“外键”。比 如:有一个“学生表”有学生的ID,有一个“课程表”有课程ID,那么,“成绩表”就是“关联表”了,其关联了学生表和课程表,在成绩表中,学生ID和课 程ID叫“外键”其共同组成主键。


四.SQL语句优化

1. 对查询进行优化,应尽量避免全表扫描,首先应考虑在 where 及 order by 涉及的列上建立索引。

2.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或<>操作符,否则将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3.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字段进行 null 值判断,否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isnull

可以在num上设置默认值0,确保表中num列没有null值,然后这样查询: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0

4.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or 来连接条件,否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or num=20

可以这样查询: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unionall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20

5. 下面的查询也将导致全表扫描。

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like'%abc%'

若要提高效率,可以考虑全文检索。

6. in 和 not in 也要慎用,否则会导致全表扫描。

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in(1,2,3)

对于连续的数值,能用 between 就不要用in了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between1and3

7. 如果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参数,也会导致全表扫描。

因为SQL只有在运行时才会解析局部变量,但优化程序不能将访问计划的选择推迟到运行时,它必须在编译时进行选择。然而,如果在编译时建立访问计划,变量的值还是未知的,因而无法作为索引选择的输入项。

如下面语句将进行全表扫描: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num

可以改为强制查询使用索引:

select id from t with(index(索引名))where num=@num

8.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字段进行表达式操作,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2=100

应改为: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0*2

9. 应尽量避免在where子句中对字段进行函数操作,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 substring(name,1,3)='abc'--name以abc开头的id
select id from t where datediff(day,createdate,'2005-11-30')=0--'2005-11-30'生成的id

应改为: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like'abc%'
select id from t where createdate>='2005-11-30'and createdate<'2005-12-1'

10. 不要在 where 子句中的“=”左边进行函数、算术运算或其他表达式运算,否则系统将可能无法正确使用索引。

11. 在使用索引字段作为条件时,如果该索引是复合索引,那么必须使用到该索引中的第一个字段作为条件时才能保证系统使用该索引,否则该索引将不会被使用,并且应尽可能的让字段顺序与索引顺序相一致。

12. 不要写一些没有意义的查询。

如需要生成一个空表结构:

select col1,col2 into#t from t where 1=0

这类代码不会返回任何结果集,但是会消耗系统资源的,应改成这样:

createtable#t(...)

13. 很多时候用 exists 代替 in 是一个好的选择。

select num from a where num in(select num from b)

用下面的语句替换:

select num from a whereexists(select1from b where num=a.num)

14. 并不是所有索引对查询都有效,SQL是根据表中数据来进行查询优化的,当索引列有大量数据重复时,SQL查询可能不会去利用索引,如一表中有字段sex,male、female几乎各一半,那么即使在sex上建了索引也对查询效率起不了作用。

15. 索引并不是越多越好,索引固然可以提高相应的 select 的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 insert 及 update 的效率,因为 insert 或 update 时有可能会重建索引,所以怎样建索引需要慎重考虑,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个表的索引数最好不要超过6个,若太多则应考虑一些不常使用到的列上建的索引是否有必要。

16. 应尽可能的避免更新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因为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的顺序就是表记录的物理存储顺序,一旦该列值改变将导致整个表记录的顺序的调整,会耗费相当大的资源。若应用系统需要频繁更新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那么需要考虑是否应将该索引建为 clustered 索引。

17. 尽量使用数字型字段,若只含数值信息的字段尽量不要设计为字符型,这会降低查询和连接的性能,并会增加存储开销。这是因为引擎在处理查询和连接时会逐个比较字符串中每一个字符,而对于数字型而言只需要比较一次就够了。

18. 尽可能的使用 varchar/nvarchar 代替 char/nchar ,因为首先变长字段存储空间小,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其次对于查询来说,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字段内搜索效率显然要高些。

19. 任何地方都不要使用

select * from t

,用具体的字段列表代替

*

,不要返回用不到的任何字段。

20. 尽量使用表变量来代替临时表。如果表变量包含大量数据,请注意索引非常有限(只有主键索引)。

21. 避免频繁创建和删除临时表,以减少系统表资源的消耗。

22. 临时表并不是不可使用,适当地使用它们可以使某些例程更有效,例如,当需要重复引用大型表或常用表中的某个数据集时。但是,对于一次性事件,最好使用导出表。

23. 在新建临时表时,如果一次性插入数据量很大,那么可以使用 select into 代替 create table,避免造成大量log ,以提高速度。如果数据量不大,为了缓和系统表的资源,应先create table,然后insert。

24. 如果使用到了临时表,在存储过程的最后务必将所有的临时表显式删除,先 truncate table ,然后 drop table ,这样可以避免系统表的较长时间锁定。

25. 尽量避免使用游标,因为游标的效率较差,如果游标操作的数据超过1万行,那么就应该考虑改写。

26. 使用基于游标的方法或临时表方法之前,应先寻找基于集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基于集的方法通常更有效。

27. 与临时表一样,游标并不是不可使用。对小型数据集使用 FAST_FORWARD 游标通常要优于其他逐行处理方法,尤其是在必须引用几个表才能获得所需的数据时。在结果集中包括“合计”的例程通常要比使用游标执行的速度快。如果开发时间允许,基于游标的方法和基于集的方法都可以尝试一下,看哪一种方法的效果更好。

28. 在所有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开始处设置 SET NOCOUNT ON ,在结束时设置 SET NOCOUNT OFF 。无需在执行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每个语句后向客户端发送 DONE_IN_PROC 消息。

29. 尽量避免向客户端返回大数据量,若数据量过大,应该考虑相应需求是否合理。

30. 尽量避免大事务操作,提高系统并发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未待续完!加个关注吧!

标签: mysql 性能优化 sql

本文转载自: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692705/article/details/123049998
版权归原作者 虫链Java Library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MySQL性能优化(硬件,系统配置,表结构,SQL语句)”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