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希概念
顺序结构以及平衡树中
元素关键码与存储位置没有对应关系
因此查找一个元素
必须经过关键码的多次比较
顺序查找时间复杂度为O(N)
平衡树中为树的高度,即O(l o g 2 N log_2 N log2N)
搜索效率 = 搜索过程中元素的比较次数
理想的搜索方法:不经任何比较
一次直接从表中获取想要的元素
构造一种存储结构
通过某种函数(hashFunc)使元素的存储位置
与它的关键码之间建立一一映射的关系
就能在查找时通过该函数直接找到该元素
向该结构中:
插入元素:
根据待插入元素的关键码
以此函数计算出该元素的存储位置并按此位置
进行存放
搜索元素:
对元素的关键码进行同样的计算
把求得的函数值当做元素的存储位置
在结构中按此位置取元素比较
若关键码相等,则搜索成功
该方式即为:
哈希(散列)方法
哈希方法中使用的转换函数称为:
哈希(散列)函数
构造出来的结构称为:
哈希表(Hash Table)(或者称散列表)
例如:
数据集合{1,7,6,4,5,9};
哈希函数设置为:
hash(key) = key % capacity;
capacity:
存储元素底层空间总的大小
二、哈希冲突
不同关键字通过相同的哈希函数
计算出相同的哈希地址
该种现象称为哈希冲突或哈希碰撞
把具有不同关键码
而具有相同哈希地址的数据元素称为“同义词”
11、21、31…数据经过哈希函数计算都为1
都插入在下标为1的地方便会冲突
三、哈希函数
引起哈希冲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
哈希函数设计不够合理
哈希函数设计原则:
- 哈希函数的定义域必须包括 需要存储的全部关键码 而如果散列表允许有m个地址时 其值域必须在0到m-1之间
- 哈希函数计算出来的地址能均匀分布在 整个空间中
- 哈希函数应该比较简单
常用哈希函数:
直接定址法
取关键字的某个线性函数为散列地址: Hash(Key)= A*Key + B优点:
简单、均匀缺点:
需要事先知道关键字的分布情况使用场景:
适合查找比较小且连续的情况面试题:
字符串中第一个只出现一次字符除留余数法
设散列表中允许的地址数为m 取一个不大于m 但最接近或等于m的质数p作为除数 按照哈希函数: Hash(key) = key% p(p<=m) 将关键码转换成哈希地址
四、哈希冲突解决
解决哈希冲突两种常见方法:
闭散列和开散列
4.1 闭散列
闭散列:也叫开放定址法
当发生哈希冲突时
如果哈希表未被装满
说明哈希表中必然还有空位置
那么可以把key存放到
冲突位置的“下一个” 空位置中去
那如何寻找下一个空位置呢?
- 线性探测
从发生冲突的位置开始``````依次向后探测``````直到寻找到下一个空位置为止
线性探测优点:实现简单
线性探测缺点:一旦发生哈希冲突
所有的冲突连在一起,容易产生数据“堆积”
即:不同关键码占据了可利用的空位置
使得寻找某关键码的位置需要许多次比较
导致搜索效率降低
- 二次探测
线性探测的缺陷是
产生冲突的数据堆积在一块
这与其找下一个空位置有关系
因为找空位置的方式就是挨着往后逐个去找
因此二次探测为了避免该问题
找下一个空位置的方法为:
H
i
H_i
Hi = (
H
0
H_0
H0 +
i
2
i^2
i2 )% m
或者:
H
i
H_i
Hi = (
H
0
H_0
H0 -
i
2
i^2
i2 )% m
其中:i = 1,2,3…,
H
0
H_0
H0是通过
散列函数Hash(x)对元素的关键码 key
进行计算得到的位置,m是表的大小
研究表明:当表的长度为质数且表装载因子
a不超过0.5时,新的表项一定能够插入
而且任何一个位置都不会被探查两次
因此只要表中有一半的空位置
就不会存在表满的问题
在搜索时可以不考虑表装满的情况
但在插入时必须确保表的装载因子a不超过
0.5,如果超出必须考虑增容
因此:比散列最大的缺陷就是空间利用率
比较低,这也是哈希的缺陷
4.2 开散列
开散列法又叫链地址法(开链法)
首先对关键码集合用散列函数计算散列地址
具有相同地址的关键码归于同一子集合
每一个子集合称为一个桶
各个桶中的元素通过一个单链表链
接起来,各链表的头结点存储在哈希表中
如图:
将哈希地址相同的元素链接在同一个桶下面
在实际应用中
开散列比闭散列更实用
- 哈希桶负载因子更大 空间利用率高
- 极端情况也有解决方案
哈希桶极端情况:
所有元素在同一个桶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当桶超过一定高度
将该桶转换为红黑树结构
五、哈希桶的模拟实现
5.1 基本框架
namespace HashBucket // 哈希桶{template<classK,classV>structHashNode{
pair<K, V> _kv;
HashNode<K, V>* _next;// 单链表的方式链接HashNode(const pair<K, V>& kv):_next(nullptr),_kv(kv){}};template<classK,classV>classHashTable{typedef HashNode<K, V> Node;public:private:
vector<Node*> _tables;
size_t _n =0;// 存储的有效数据个数 };}
5.2 插入元素
哈希桶的增容
若哈希表的大小为0
将哈希表的初始值设置为10
若哈希表的负载因子等于1
创建一个新表,大小是原表的两倍
用新表的哈希函数计算旧表的每个
元素在新表的映射位置
将旧表的每个元素头插进新表
boolInsert(const pair<K, V>& kv){// 去重, 插入之前先查找有没有相同的元素if(Find(kv.first))returnfalse;// 负载因子 == 1时扩容if(_n == _tables.size()){// 哈希表大小为0,将哈希表初始值设为10
size_t newsize = _tables.size()==0?10: _tables.size()*2;
vector<Node*>newtables(newsize,nullptr);for(auto& cur : _tables){while(cur)// current不为空, 把挂着的数据一个一个移到新表{
Node* next = cur->_next;
size_t hashi = cur->_kv.first % newtables.size();// 头插到新表
cur->_next = newtables[hashi];
newtables[hashi]= cur;
cur = next;}}
_tables.swap(newtables);}
size_t hashi = kv.first % _tables.size();// 头插
Node* newnode =newNode(kv);
newnode->_next = _tables[hashi];
_tables[hashi]= newnode;++_n;returntrue;}
Node*Find(const K& key){if(_tables.size()==0)returnnullptr;
size_t hashi = key % _tables.size();
Node* cur = _tables[hashi];while(cur){if(cur->_kv.first == key){return cur;}
cur = cur->_next;}returnnullptr;}boolErase(const K& key){
size_t hashi = key % _tables.size();
Node* prev =nullptr;
Node* cur = _tables[hashi];while(cur){if(cur->_kv.first == key){if(prev ==nullptr){
_tables[hashi]= cur->_next;}else{
prev->_next = cur->_next;}delete cur;returntrue;}else{
prev = cur;
cur = cur->_next;}}returnfalse;}
✨✨✨✨✨✨✨✨
本篇博客完,感谢阅读🌹
如有错误之处可评论指出
博主会耐心听取每条意见
✨✨✨✨✨✨✨✨
版权归原作者 新梦空间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