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组件之间通信方式有哪些
vue是组件化开发框架,所以对于vue应用来说组件间的数据通信非常重要。
- 组件通信常用方式有以下8种:
- props
- $emit/$on
- $children/$parent
- $attrs/$listeners
- ref
- $root
- eventbus
- vuex
注意vue3中废弃的几个API
在vue3中废除$children
移除$listeners
$on、$off和$once实例方法被移除
2.根据组件之间关系讨论组件通信最为清晰有效
- 父子组件
props / $emit / $parent / ref / $attrs
- 兄弟组件
$parent / $root / eventbus / vuex
- 跨层级关系
eventbus / vuex / provide + inject
v-if和v-for优先级问题
文档中曾有详细说明v2|v3;
v3中文文档地址https://vuejs.org/style-guide/rules-essential.html#avoid-v-if-with-v-for
- 实践中不应该把v-for和v-if放一起
- 在vue2中,v-for的优先级是高于v-if,把它们放在一起,输出的渲染函数中可以看出会先执行循环再判断条件,哪怕我们只渲染列表中一小部分元素,也得在每次重渲染的时候遍历整个列表,这会比较浪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vue3中则完全相反,v-if的优先级高于v-for,所以v-if执行时,它调用的变量还不存在,就会导致异常
- 通常有两种情况下导致我们这样做:
- 为了过滤列表中的项目 (比如 v-for="user in users" v-if="user.isActive" )。此时定义一个计算属性 (比如 activeUsers ),让其返回过滤后的列表即可(比如users.filter(u=>u.isActive) )。
- 为了避免渲染本应该被隐藏的列表 (比如 v-for="user in users" v-if="shouldShowUsers" )。此时把 v-if 移动至容器元素上 (比如 ul 、 ol )或者外面包一层 template 即可。
- 文档中明确指出永远不要把 v-if 和 v-for 同时用在同一个元素上,显然这是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
- 源码里面关于代码生成的部分,能够清晰的看到是先处理v-if还是v-for,顺序上vue2和vue3正好相反,因此产生了一些症状的不同,但是不管怎样都是不能把它们写在一起的。
知其所以然:
v2源码
if (el.staticRoot && !el.staticProcessed) {
return genStatic(el, state)
} else if (el.once && !el.onceProcessed) {
return genOnce(el, state)
} else if (el.for && !el.forProcessed) {
return genFor(el, state)
} else if (el.if && !el.ifProcessed) {
return genIf(el, state)
} else if (el.tag === 'template' && !el.slotTarget && !state.pre) {
return genChildren(el, state) || 'void 0'
} else if (el.tag === 'slot') {
return genSlot(el, state)
}
JavaScript
v3源码
switch(node.type){
case NodeTypes.ELEMENT:
case NodeTypes.IF:
case NodeTypes.FOR;
__DEV__&&
assert(
node.codegenNode != null,
`Codegen node is missing for element/if/for node. `+
`Apply appropriate transforms first.`
)
genNode(node.codegenNode!, context)
break
}
JavaScript
Vue的生命周期以及每个阶段做的事情
1.每个Vue组件实例被创建后都会经过一系列初始化步骤,比如,它需要数据观测,模板编译,挂载实例到dom上,以及数据变化时更新dom。这个过程中会运行叫做生命周期钩子的函数,以便用户在特定阶段有机会添加他们自己的代码。
2.Vue生命周期总共可以分为8个阶段:创建前后, 载入前后, 更新前后, 销毁前后,以及一些特殊场景的生命周期。vue3中新增了三个用于调试和服务端渲染场景。
生命周期V2
生命周期V3
描述
beforeCreate
beforeCreate
组件实例被创建之初
created
created
组件实例已经完全创建
beforeMount
beforeMount
组件挂载之前
mounted
mounted
组件挂载到实例上去之后
beforeUpdate
beforeUpdate
组件数据发生变化,更新之前
updated
updated
数据数据更新之后
beforeDestroy
beforeUnmounted
组件实例销毁之前
destroyed
unmounted
组件实例销毁之后
生命周期V2
生命周期V3
描述
activated
activated
keep-alive 缓存的组件激活时
deactivated
deactivated
keep-alive 缓存的组件停用时调用
errorCaptured
errorCaptured
捕获一个来自子孙组件的错误时被调用
renderTracked
调试钩子,响应式依赖被收集时调用
renderTriggered
调试钩子,响应式依赖被触发时调用
serverPrefetch
ssr only,组件实例在服务器上被渲染前调用
- 生命周期流程图:
- 结合实践:
beforeCreate:通常用于插件开发中执行一些初始化任务。
created:组件初始化完毕,可以访问各种数据,获取接口数据等。
mounted:dom已创建,可用于获取访问数据和dom元素;访问子组件等。
beforeUpdate:此时 view 层还未更新,可用于获取更新前各种状态。
updated:完成 view 层的更新,更新后,所有状态已是最新。
beforeunmounted:实例被销毁前调用,可用于一些定时器或订阅的取消。
unmounted:销毁一个实例。可清理它与其它实例的连接,解绑它的全部指令及事件监听器。
注意 :
setup执行时间比created更早 为了兼容vue2、 beforeCreate 和 created 在vue3中可以正常使用,但是不能在setup 中 写 onbeforeCreate 以及 created
Vue双向绑定+响应式原理
数据的变化影响了试图 试图的变化影响了数据 这就是mvvm
- 原理
mvvm是通过数据劫持实现的,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通过对各个属性进行一个getter,setter进行一个监听,当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通知订阅者,触发回调函数,更新试图。
- 数据劫持
mvvm 是一个类 通过Observer (劫持监听所有属性、setter)在通过Watcher(观察者模式)通知变化,在通过添加订阅者,再更新试图。 最后通过Compile解析指令。
指令解析器---------Compile
数据监听器--------Observer
更新试图-----------Watcher
vue是采用数据劫持配合发布者-订阅者模式的方式,通过Object.definerProperty()来劫持各个属性的setter 和 getter ,在数据变动时,发布消息给依赖收集器,去通知观察者更新,做出对应的回调函数,去更新试图。
MVVM 作为绑定的入口,整合了Observer,Compile 和Watcher 三者,通过Observer来监听model 数据变化表,通过Compile 来解析编译模版指令,最终利用Watcher搭起Observer 和Compile 之间的通信桥梁。达到数据变化去影响试图的更新,试图交互变化影响数据model变更的双向绑定效果
- MVVM框架中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连接数据层和视图层,通过数据驱动应用,数据变化,视图更新,要做到这点的就需要对数据做响应式处理,这样一旦数据发生变化就可以立即做出更新处理。
- 以vue为例说明,通过数据响应式加上虚拟DOM和patch算法,开发人员只需要操作数据,关心业务,完全不用接触繁琐的DOM操作,从而大大提升开发效率,降低开发难度。
- vue2中的数据响应式会根据数据类型来做不同处理,如果是对象则采用Object.defineProperty()的方式定义数据拦截,当数据被访问或发生变化时,我们感知并作出响应;如果是数组则通过覆盖数组对象原型的7个变更方法,使这些方法可以额外的做更新通知,从而作出响应。这种机制很好的解决了数据响应化的问题,但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初始化时的递归遍历会造成性能损失;新增或删除属性时需要用户使用Vue.set/delete这样特殊的api才能生效;对于es6中新产生的Map、Set这些数据结构不支持等问题。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vue3重新编写了这一部分的实现:利用ES6的Proxy代理要响应化的数据,它有很多好处,编程体验是一致的,不需要使用特殊api,初始化性能和内存消耗都得到了大幅改善;另外由于响应化的实现代码抽取为独立的reactivity包,使得我们可以更灵活的使用它,第三方的扩展开发起来更加灵活了。
nextTick的用法和原理
nextTick是用于获取下次DOM更新刷新的使用函数。
- Vue有个异步更新策略,意思是如果数据变化,Vue不会立刻更新DOM,而是开启一个队列,把组件更新函数保存在队列中,在同一事件循环中发生的所有数据变更会异步的批量更新。这一策略导致我们对数据的修改不会立刻体现在DOM上,此时如果想要获取更新后的DOM状态,就需要使用nextTick。
- 开发时,比如我希望获取列表更新后的高度就可以通过nextTick实现。
- nextTick签名如下: function nextTick(callback?: () => void): Promise<void> 所以我们只需要在传入的回调函数中访问最新DOM状态即可,或者我们可以await nextTick方法返回的Promise之后做这件事。
- 在Vue内部,nextTick之所以能够让我们看到DOM更新后的结果,是因为我们传入的callback会被添加到队列刷新函数(flushSchedulerQueue)的后面,这样等队列内部的更新函数都执行之后,所有DOM操作也就结束了,callback自然能够获取到最新的DOM值。
剑飞csdn博客附加$set
watch和computed的区别
- 计算属性可以从组件数据派生出新数据,最常⻅的使用方式是设置一个函数,返回计算之后的结果,computed和methods的差异是它具备缓存性,如果依赖项不变时不会重新计算。侦听器可以侦测某个响应式数据的变化并执行副作用,常⻅用法是传递一个函数,执行副作用,watch没有返回值,但可以执行异步操作等复杂逻辑。
- 计算属性常用场景是简化行内模板中的复杂表达式,模板中出现太多逻辑会是模板变得臃肿不易维护。侦听器常用场景是状态变化之后做一些额外的DOM操作或者异步操作。选择采用何用方案时首先看是否需要派生出新值,基本能用计算属性实现的方式首选计算属性。
- 使用过程中有一些细节,比如计算属性也是可以传递对象,成为既可读又可写的计算属性。watch可以传递对象,设置deep、immediate等选项。
- vue3中watch选项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不再能侦测一个点操作符之外的字符串形式的表达式; reactivityAPI中新出现了watch、watchEffect可以完全替代目前的watch选项,且功能更加强大。
版权归原作者 剑非出我心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