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专访周生来:普及居家抗原检测,3亿慢病患者为何受益

文 | 财健道,作者 | 吴妮,编辑|杨中旭

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涉及呼吸哮喘、肿瘤、慢性肾病、肝病、HIV、儿科、妇科、精神心理等多个慢病领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以心血管病为例,每年因该病去世的国人超过400万,大约每8秒就有一位心血管病人去世。

和新冠疫情共存的两年多,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媒体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养成了勤洗手、戴口罩、采用分餐制的习惯,并准备在疫情结束后继续保持。

不知不觉间,疫情这支小插曲,对大众的生活观念、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3月11日,一个新的音节被弹响——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短短一周内,抗原检测产品经历了获批和集采,快马加鞭加入到抗击奥密克戎BA.2的战场。

抗原检测是核酸检测的重要补充,让居家自测变得可行。在业内专家看来,在检测场景发生转变的背后,等待公众的,是一场群体意识的巨变——公民不再被动地接受政府的组织与服务,而是需要自费购买、自行检测、自觉防护。

“抗原检测手段的增加,有助于将疫情防控的战场前置到家庭,提升民众的健康意识,促进个人和家庭发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作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对《财健道》说,“疾病防控的理念是相通的,增强个人的健康责任和意识,不但是传染病防控的要求,对于慢性病防控也有所助益。”

先见者所见略同。著名科普作家、华大集团CEO尹烨也对《财健道》表示,居家抗原检测,对14亿民众而言,是一堂生动的健康管理课。中国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医院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生来在接受《财健道》专访时,也表示居家抗原检测将成为慢病管理的“催化剂”。催化反应如何发生?且听周生来一一道来。

01 抗原检测将改变什么?

《财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于3月15日公布,提出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提高病例早发现能力。您如何看待此版修订对新冠核酸检测标准的调整?

周生来:新型检测方式——抗原检测的增加,是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之一。

结合此版修订和《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来看,可以发现,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重要补充,主要适用于大范围普筛自查。当居家自测变得可行,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员聚集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

根据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抗原检测的适用人群包括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的人员;以及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

从更高层面来看,抗原试剂进家庭,意在唤起个人和家庭作为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有助于做好新冠肺炎常态化、精准化防控。

《财健道》:为什么说个人和家庭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周生来:过去的医改比较重视对公民健康权益的满足,忽视了每个公民对家庭和社会的健康责任。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影响个人健康与寿命的诸多因素,其中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8%取决于医疗因素,7%取决于气候因素,60%取决于自体康复因素(生活方式等)。

既然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影响自身健康情况的主因,公民就应当对自己的健康负首要责任。而且个人健康关乎整个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对自己健康负责,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我们不能把健康的责任全部交给政府。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既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高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是“有限政府”,承担的是基本医疗的职责,无法满足无限的健康需求。

《财健道》:抗原检测如何发挥将责任意识归位的作用?

周生来:抗原检测将新冠预防的第一关口从医院、社区前置到家庭。这意味着公民不再被动地接受政府的组织与服务,而是需要自费购买、自行检测、自觉防护。角色的转变和参与感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公民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和了解,让常态化防控理念和健康责任意识深入每一个家庭。而防控习惯和健康责任意识的养成,有望在慢病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02 慢性病与传染病防治逻辑相通

《财健道》:您和吴静主任都提到:新冠疫情防控的经验可以迁移到慢病管理中,二者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系?

周生来:新冠疫情已持续2年之久,截至3月18日零时,中国大陆累计确诊病例为124123例,死亡病例为4636例。

相比之下,慢性病严重得多。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涉及呼吸哮喘、肿瘤、慢性肾病、肝病、HIV、儿科、妇科、精神心理等多个慢病领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以心血管病为例,每年因该病去世的国人超过400万,大约每8秒就有一位心血管病人去世。

慢性病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程度远大于烈性传染疾病,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新冠疫情对全民健康意识的激发,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了一个发展契机。

**慢性病又称“生活方式病”**,不能单纯依靠治疗,须注重预防和管理,与新冠防治的逻辑类似。如果能将抗击疫情的精神和经验应用到防治慢性病中,我相信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

《财健道》:在您看来,疾病(包括慢性病和传染病)管理的理想模式是什么样的?

周生来:首先,医院不能满足于对疑难杂重症的诊治工作,应当在治病的同时参与防病。怎么实现呢?第一,将医疗资源分配给中游的慢性病患者,提前干预,避免他们病情恶化或产生器官损伤。第二,将防治关口前置到上游,筛选出尚未临床确诊但已具备重大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对他们进行提前管理。总的来说,构建“四道防线一体化”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分别是下游救死扶伤,中游疾病管理,上游健康管理和源头优生优育,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重新认识健康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坚实基础,是一把手工程。而且在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最重要的是,让全国的老百姓认识到健康是个人和家庭最宝贵的财富,让慢病管理回归家庭。在家庭生活中提升健康水平的措施有很多,国家卫健委曾在“健康中国行动”中提出“三减三健”的倡议,呼吁民众减盐、减油、减糖。在此基础上,民众还可以通过家用健康检测产品,定时地自我监测。

无论疫情防控还是慢病防治,都应当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改变,才能构建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卫生健康体系。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tmtpost.com/6045451.html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专访周生来:普及居家抗原检测,3亿慢病患者为何受益”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