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锦缎
近日,联影医疗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得上交所受理,拟募资约125亿元。
作为专注高端医疗器械的本土龙头,联影医疗的IPO动态始终备受关注。外界一直赋予它“医疗影像独角兽”、“迟到的破局者”等标签。
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加速的大背景下,面对前有GPS(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等外资猛虎与迈瑞医疗、东软医疗等本土枭雄的合围,联影医疗能否担负起“破局者”角色,值得深度解读。
**01 **超百亿募资
相比老牌上市械企,成立于2011年的联影医疗,总部坐落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
虽然联影医疗只成立了短短十年,但却有着很高的“起点”。
在成立三年之后的2014年,联影便发布了首批包括MR\CT\DR\PEC-CT在内的11款产品。同时,“在公司将产品推向市场的首年,便获得了6亿多元的订单”。
2017年9月,联影成功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33.33亿元,投后估值333.33亿。此轮融资更是一举创造了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
2018年,联影不仅顺利完成了B轮融资,同时为了聚焦主业,还剥离了规模较小的第三方影像中心和医疗人工智能业务。
联影医疗之所以起点高,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来自德国西门子等外资巨头的核心团队,自成立之初就采取高举高打的竞争策略,将矛头直指GPS三巨头。
经过多年努力,联影医疗后发制人、出奇制胜的策略得到了市场验证。
通过构建包括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在内的完整产品线布局,并配套智能化、信息化解决方案,使得联影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产品线覆盖全线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并同时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
联影医疗业务介绍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民生证券研究院
截至目前,联影医疗已经累计向市场推出70余款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器(动物MR、动物PET/CT)。
此次联影医疗拟募资超百亿元冲刺科创板,之所以会引发市场热议,主要在于市场认为联影医疗“并不缺钱”。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公司期末现金余额分别为18.78亿元、14.76亿元、31.24亿元、11.18亿元。
数据揭示真相。根据同花顺i问财数据显示,39家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企业中,2020年现金期末余额最高的圣湘生物为25.91亿元,2021年上半年现金期末余额超过11亿元的仅有9家。这意味着,联影医疗的期末现金流已经达到行业前列水平。
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企业现金期末余额 来源:同花顺i问财
按照联影医疗招股书披露,在本次发行新股的实际募集资金扣除费用后,全部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项目及主营业务发展所需的营运资金,分别用于下一代产品研发项目、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产业化基金项目、营销服务网络项目、信息化提升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从而加快推进全球化和提高核心部件国产化水平。
联影医疗IPO募资用途 来源:招股说明书
**02 **医械国产替代高端玩家
只有读懂历史,才能意会未来。
过去的财务数据,虽然与企业的未来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但却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
从往年业绩看,联影医疗2018-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68.27%,增长速度较快。其中,2018年、2019年实现总营收分别为20.35亿元、29.79亿元,增长速度较快,但归母净利润却分别亏损1.26亿元、7352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分别亏损3亿元、2.55亿元。
新冠疫情的爆发,带动了市场对CT、XR等与新冠肺炎检测相关的影像诊断产品市场需求量和销量相应增长,使得联影医疗2020年业绩暴增:实现总营收57.61亿元,同比增长93.3%,净利润更是大幅增长至9.03亿元,一举扭亏为盈。
2021年上半年,联影在疫情的持续发酵下延续业绩增长态势,实现总营收30.85亿元,归母净利润6.47亿元,双双保持增长。
联影医疗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 来源:招股说明书
通过梳理板块业务数据不难发现,联影医疗的经营业务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具体包括销售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及放射治疗设备、提供维修收入和软件收入,其中设备类产品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营收占比达到90%左右。
细分来看,MR、CT与XR产品作为传统主要收入来源,对主营业务收入及毛利贡献较大,合计营收占比达75%以上。同时,联影近年来也在高端MI分子影像成像系统领域持续发力,销售收入从2018年的1.38亿元增长至2021年上半年的3.82亿元,营收占比从6.93%增长至12.46%。
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是医学影像最前沿的技术,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已经涉及到肿瘤前期诊断、精准药物开发等领域。
联影医疗是国内少数取得PET/CT产品注册并实现整机量产的企业,已陆续推出多款行业领先产品,包括行业首款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PET/CT产品uEXPLORER(Total body PET/CT)、国产首款一体化PET/MR产品uPMR 790、国产首款数字化TOF PET/CT 产品uMI 780 和国产首款PET/CT产品uMI 510,可为肿瘤、神经、心脏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精准分析。
同时,按照新增销售台数计,联影自PET/CT产品上市以来,连续4年中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联影医疗产品收入构成情况 来源:招股说明书
从销售模式看,联影医疗采取经销和直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终端用户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高校。其中,经销商主要负责产品推广和终端医疗机构客户的拓展,因而收入占比更高,近年来占总营收比重均超过65%以上。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联影医疗研发投入分别为6.66亿元、6.9亿元、8.5亿元、4.9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2.73%、23.17%、14.76%和16.17%。
得益于对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和放射治疗产品核心技术的执著,目前联影拥有十多款国产首款的器械产品,使得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据招股书显示,联影医疗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9.11%、42.06%、48.81%和 51.85%,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系对主营业务收入及毛利贡献较大的CT、MR与MI产品的毛利率上升所致。
不过,从市场区域看,目前联影医疗的销售收入仍以内销为主,收入占比超过90%。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联影的境外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8%、3.37%、4.21%和5.89%,虽然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占比仍然较低。这与其所处的医疗器械行业被外资巨头所垄断有着密切的联系。
**03 **优劣势并存
如前文所述,处于“黄金赛道”的联影医疗,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加速实现国产替代的背景下,显然有着莫大的发展机遇,但其中也蕴含着风险。
毫无疑问,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确实有着极好的成长前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根据灼识咨询研究报告显示,在市场需求及政策红利的双轮驱动下,2020年中国以23%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2015-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3125.5亿元增长至778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高于全球增速。其中,2020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达到537亿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7.3%。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灼识咨询,以出厂价口径计算
但与此同时,联影医疗当前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除了GPS(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等猛虎强势合围以外,还得与迈瑞医疗、东软医疗、万东医疗等国内饿狼展开激烈竞争。
因此,能否突出重围的关键,取决于联影医疗的竞争优势有多大?如果成功上市,未来又能否成为搅动行业“活水”的“破局者”呢?
从竞争格局看,虽然我国在中低端产品市场已经逐步实现国产替代,但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长期以来却一直被GPS等外资巨头垄断,在高端PET/CT、MR和CT等产品市场,进口品牌曾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例如,联影医疗的医学影像诊断和放射治疗产品的核心部件,就需要从飞利浦、万睿视、佳能等境外供应商或其境内子公司处采购。
所以,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高端医疗设备国产替代,联影医疗与迈瑞医疗、东软医疗、万东医疗等国产械企一直在不断加大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开拓力度。
区别于其他国产械企,联影医疗一直主打高端医疗设备,且实现了诊疗一体化布局。
对比来看,万东医疗的产品线覆盖大型影像产品、移动影像产品、影像诊断服务(万里云)、超声诊断产品(万东百胜)等;东软医疗实现了中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的全覆盖;迈瑞医疗主要产品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三大领域,其中医学影像产品包括超声诊断系统、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和PACS。
从竞争优势看,联影医疗的研发费用率显著高于同行。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联影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7.10%、19.42%、13.12%及14.75%,高于可比公司,主要系公司一贯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研发投入相对更高,综合研发能力也更为强劲。
同时,联影也组建了具备资深行业管理与技术经验的专业团队,目前共有近2000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超过35%;超过1700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超过350人具备海外教育背景或工作经历。
联影医疗研发费用率与可比公司比较情况 来源:招股说明书
此外,凭借全面的产品覆盖、先进的产品性能和立体的营销网络等竞争优势,联影医疗产品在国内新增设备市场份额领先。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新增台数占有率口径,2020年联影医疗MR、CT、PET/CT、PET/MR及DR排名均处在行业前列。
其中MR、CT、PET/CT、PET/MR 及 DR产品排名均处在行业前列,其中M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1.5T及3.0T MR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CT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64排以下CT排名第一、64排及以上CT排名第四;PET/CT及PET/M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DR及移动D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一。
同时,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Ipsos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联影医疗跃居中国临床实用型CT与磁共振销量第一,第二至第五名分别为GE、西门子、东软医疗、飞利浦。
另外,联影医疗产品自上市以来已入驻全国近900家三甲医院,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数千家客户的覆盖。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全国排名前10的医疗机构均为公司用户,排名前50的医疗机构中,公司用户达49家。
不过,当前联影医疗在经营中也存在着隐忧,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率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低等方面。
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联影医疗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08次/年、3.22次/年、6.76次/年及3.78次/期,同时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02次/年、1.11次/年、1.66次/年及0.72次/期,均较迈瑞医疗、万东医疗平均水平偏低。
归其原因,在于联影的主要产品为医学影像诊断和放疗设备等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工艺流程较长,因此回款速度、存货周转速度相对迈瑞医疗、万东医疗销售小型医疗设备较慢。
联影医疗与可比上市公司运营能力指标的对比情况 来源:招股说明书
另外,随着公司业务发展的不断壮大,以及持续的资本支出需求,联影医疗近年来负债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联影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4.39%、68.93%、62.63%、52.21%,主要原因系迈瑞医疗、万东医疗均实现了资本市场融资,偿债能力大幅增强,而公司经营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债务融资和自有资金积累解决,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总结来看,联影医疗实施高举高打的竞争策略,坚持主打高端医疗器械,从历年业绩、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情况看,确实达到了后发制人却“出奇制胜”的效果。
乐观预期,一旦联影医疗成功上市,凭借估值优势和研发实力,大概率将与迈瑞医疗一并构筑出A股医疗器械赛道“双子星”格局。错过了迈瑞,这次别再错过联影——至少它值得看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