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1
8月11日,95岁的李嘉诚到访香港慈山寺,演讲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夏风习习,禅音渺渺,远处城池似海市蜃楼,往事排山倒海也如白驹过隙。
将那一隙光阴铺展而开,看客才会惊心动魄:他跨越了两个世纪,穿行了无数衰荣,香港首富自他登顶再未易主,暮年豪购几乎买下半个英国。
他有别树一帜的行事哲学,高处时佛隐,低潮时纵横,萧条即主场。
他人生第一次发迹,便在萧条之中。1940年冬天,他随家人翻越大山,躲避日军,黑夜逃入香港。
12岁的他背井离乡,学业中断,每晚睡在钟表铺狭窄过道上,历尽世态炎凉。
不久后,香港沦陷,母亲带弟妹返回潮州,他和父亲困守香港。两年后,父亲因肺痨过世,留下遗言:求人不如求己。
14岁的李嘉诚将父亲葬在临时义冢,浩大城市孑然一身。很快,他也染上肺痨。
人生至此已到绝处,他竭尽所能自救。无钱看病,他便清晨登山,呼吸新鲜空气,替厨师写家书,换取鱼汤,那是他唯一所知营养品,最后,竟奇迹自愈。
此后,15岁的他浪迹香港,在茶楼跑堂,在钟表铺当伙计,在五金厂当工人,下班空闲都用来读书。
读书是他低潮时的储备,也是他唯一的武器:别人是自学,我是抢学,抢时间自学。一本旧辞海,一本老师版的教科书,自己自修。
他从不看小说,认为无用处,更多时喜欢一个人模拟师生对话,自问自答。这成了他多年习惯,每逢独处,便沉默推衍。
读书最终发挥效力。五金厂老板找人写信,工友一致推荐李嘉诚。因文辞通顺,老板另眼看待,安排他当库管。
李嘉诚说,正是那个职务,让他接触货物进出价格,理解商业的雏形。
后来,他从库管转行做推销,铁桶卖不过塑料桶,他索性跳槽到塑料厂。他每天工作16小时,两年后,销售业绩第一,是第二名7倍之多。
他安静、孤独,不饮酒,不交游,唯一优势就是勤奋,在街头看到行人就想超越,走路都要比别人快。
强身撑过困厄,读书充盈神魂,勤奋补全不足,他完成普通人面对萧条所能做的一切,只待大势到来。
1950年,乱世云散,香港制造业帷幕拉开,此时,李嘉诚已坚持订阅英文杂志《当代塑料》数年,他敏锐判断世界将迎来新一轮复苏,塑料将引领时代。
当年夏天,22岁的李嘉诚在港岛东北角筲箕湾,租下破旧厂房,挂牌“长江塑料厂”。长江寓意不择细流,汇聚百川。
筲箕湾俗称饿人湾,传说明朝商船困于此地,登陆后怎么也找不到食物。港人流行调侃:英雄被困筲箕湾,问君何日到中环?
李嘉诚闯出筲箕湾,仅用了六年。他自研新机器成功,领跑同行,随后又发现塑料花商机,并机缘巧合成为美国名企独家供应商。
当同行蜂拥制造塑胶花时,他觉物极必反,转做塑胶玩具,大家都做玩具时,他决定建楼出租厂房。
动荡岁月,香港再逢低潮,到处都抛售房产。李嘉诚请内地赴港的大队支书吃饭,探听风声。支书说,只听说香港是对外窗口要保护。
李嘉诚据此判断,开始大量购入香港房产。港媒频繁拍下他在拍卖场高举右手,标题为擎天一指。
其实他远没那么意气风发。他说看太多因意气失控的投资者,现场他一直用左手用力压住右手。
02
1971年,李嘉诚将长江工业改命长江地产,次年改为长江实业,在港股上市,代码0001。
在船王包玉刚牵线之下,李嘉诚结识汇丰银行执行主席,并因此杀入中环。
1976年,汇丰银行重建华人行大楼,李嘉诚中标,4年后大厦建成,长江集团总部搬入其中。
那是一栋22层高大厦,有着墨绿色玻璃幕墙,李嘉诚在楼中度过20年中环岁月。
搬入那年,时代正风云流转,中英开启回归谈判,英国资本撤离,李嘉诚接手,成为香港第一个华人大班。大班源自粤语,即洋行负责人。
新华社前驻港记者刘诗平说:“李嘉诚是在英国资本与华资力量在香港的交替轮退之际,利用个人特质,抓住了历史机缘。”
1979年,51岁的李嘉诚,以极低代价收购和记黄埔,第二天港九报纸标题尽是“蛇吞大象”。
自此,李嘉诚商业版图横跨零售、地产、码头、电力,不久后便跻身全球十大富豪。
1981年7月,《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封面上,李嘉诚被画作超人。他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飞翔港九上空,超人外号不胫而走。
那年,香港电视正热播《狮子山下》,港人喜欢李嘉诚的白手起家,仿佛每个人只要奋斗,转过巷陌,就能一飞冲天。
收购和记黄埔那年,李嘉诚受邀国庆观礼,有生以来第一次踏足北京。观礼后,他随港商乘火车穿行内地,一路走访西安、成都、武汉和广东。
回港之后,李嘉诚当即决定在潮州捐建14栋群众公寓,并要求家乡媒体不要做任何宣传。
隔年,他随霍英东等十余位香港大亨,受邀访问深圳蛇口,此时珠三角已有浩荡长风。
时任招商负责人袁庚对李嘉诚印象深刻:他残汤剩羹都要打包带走,捐建大学却出手大方。
那年开始,李嘉诚陆续斥资18亿,创建汕头大学,他从加拿大、香港挖角名师担任各学院院长,并动用人脉,请名流讲学。少年失学的痛苦往事让他倾注心血:“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
九十年代,他成为在内地投资最多港商,1999年国庆,他再到天安门观礼时,天安门向右1200米,已是一片他的东方广场。
他九十年代唯一低潮,是1996年儿子李泽钜被绑架。
那年5月23日黄昏,李泽钜下班,走出华人行大楼后,被劫入面包车。张子强单枪匹马,到李宅索要20亿现金。
李嘉诚表示现金只有10亿,如果可以,可到银行提取。
张子强意外于他的平静,李嘉诚称,这次是他自己错了。
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点多自己开车去新界,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而我竟然一点防备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低潮时反思己身,苦难也不过是考题。
风波之后,他耗资10亿,重建安保,自此深居简出。
03
两个月前,李嘉诚游西湖,访灵隐,细雨蒙蒙,灵隐主持率众铺红毯相迎。
他在莲座前虔诚祭拜,他礼神佛,自己又何尝不在神坛之上?
1999年,他办公地从华人行搬至新落成的长江集团中心,大厦共70层,顶层独属于他。
他六点起床,七点前挥出高尔夫球第一杆,十点准时到集团大厦,在安保陪同下刷密码卡,乘专属电梯直达70层。
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当日全球新闻列表,仅有标题,他选择想看文章后,下属会翻译出来供他细读。
一同送来的还有中文报纸,读到批评他的段落,他会用荧光笔在空白处记录。
除此之外,桌上有两台电脑,显示集团动态,六部电话,便于他直接联系核心人物。漫长时间内,他依靠于此,掌控他横跨52国总计万亿的商业王朝。
电话边,有两块小玻璃,写着他自己写的话,其中一段是:求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
办公桌背后,巨大落地玻璃窗外,维多利亚港一览无遗,入夜霓虹闪烁,而每一丝霓虹背后,都是他。
那是小学生作文中“李家的城”,商铺归他,楼盘归他,码头归他,电力和电信归他。
最后连台风都归他,工人调侃香港有李氏力场,“台风都为李大老板着想,专挑休息的时间刮”。
《狮子山下》导演,2014年拍单元剧《我们的天空》,社会顽疾背后都是垄断资本的影子。
同年,李嘉诚的岚山项目开盘,部分住宅面积只有8平米,被港人称为单人监狱。
他的口碑一路下滑,他不再是白手起家的李超人,而是云端之上的垄断资本家。码头工人罢工时,他的照片被画上魔鬼双角和獠牙,下面写着“贪得无厌”。
他回应说树大招风,反复解释只是香港小才显得垄断,并称他的根基在香港,绝不迁册,然而两年后,承载李家基业的新长和与长地,把注册地放在了开曼群岛。
同样争议也发生在内地。2014年,李嘉诚家族抛售内地项目,一年多内,套现超700亿港元。舆论哗然,媒体撰文“别让李嘉诚跑了”。
李嘉诚方面回应,有买有卖,属于正常商业行为,并称批评文章,“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
2015年,李嘉诚爆买欧洲,欧洲的水电燃气,交通运输,开始打上李家标签。
巅峰时,英国7%的供水市场,25%的电力分销市场,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以及超40%的电信市场,都属李嘉诚。
然而,2020年起,李嘉诚开始甩卖欧洲资产,2022年3月,李嘉诚抛售的在英资产总值就接近2000亿元。
英国人眼中,他成为外国掠夺者,仇李情绪蔓延英国,相似的故事重演。
归去来之后,当年质疑他跑路的人们心绪复杂,有人翻出李光耀2011年的评价:李嘉诚有什么畅销全球的产品么?没有,他只是收购地产、港口、零售业、通信公司。
所有一切终究只是生意。当然,他也曾有过商业理想。
2004年,他在长江商学院演讲,比较了历史上最成功的两位商人。一位是富甲天下退隐湖山的范蠡,一个是建造国度的富兰克林。
“范蠡改变自己迁就社会,而富兰克林推动社会变迁,他们的人生坐标完全不同。范蠡只想过他自己的日子,富兰克林却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献精神,建立未来的社会。”
然而,他没能当成范蠡,也没能当成富兰克林,垂垂老去之后,他说:
我是一个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无论高的,还是矮的,我都不想有。我仅仅就是一个商人而已。
唯有在他雷霆出手之际,人们才记起,1950年创业至今,长江集团没有一年亏损,他个人资产没有一年少于前年,他总在萧条时出手,总能一次次超越循环。
8月13日,李嘉诚在香港七折卖房,红磡万人抢购。
长江经理回应,打折买房是为收回资金更多拿地,如果行业都能低价,重唤消费热情,循环重启,行业就能景气起来。
95岁的李嘉诚,已仅留背影。然而,惊涛拍岸之际,他的动向或能安人心。
李嘉诚办公室墙上,挂着郑板桥的《竹雨萧萧》,一旁是左宗棠的对联,下联是: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高处不胜寒,他更喜低潮之际游曳,寻觅宽处,萧条即主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