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间像素
谁说人世间的悲喜并不相通?
总有热乎乎的日子与人,讲述着生活缓缓向前流淌着的故事。
世间的苦啊,爱要离散雨要下
世间的甜啊,走多远都记得回家
虎年春节期间在爱奇艺追《人世间》,成为了许多家庭年味的一部分。老周家的故事,真真切切牵动了许多观众的心。
《人世间》的故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讲起,主人公是住在东北“光字片”的一个普通的周姓五口之家,父亲周志刚作为一名建筑工人,要前往西南建设“大三线”。同时,国家号召知青下乡,长子周秉义加入生产建设兵团,女儿周蓉则追随诗人冯化成至贵州农村,只留下小儿子周秉昆和周母相依为命。一家三代人的故事由此开始,一部当代中国五十年生活史也于此徐徐展开。
并不是只有经历过时代的风浪呼啸,才能在周家五口的跌宕命运中获得共鸣。
同一部剧,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父母辈在其中回忆往昔,而剧中缓缓流淌的情感和层层铺陈的细节,则让年轻的观众跨越时空,于“以前的故事”里感受着聚散与悲喜。爱奇艺发布的春节档电视剧报告显示,《人世间》30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占到46.8%,**“和父母一起追剧”则成为了这部剧的关键**词之一。
有人在《人世间》看见伤痕,有人在其中看见苦难,也有人在其中看见温情与希望,有人通过剧中的细节,了解父母那一辈的生活。**“周父穿的那件蓝工装太熟悉,我妈说,我爸第一见他穿的就是那样一件蓝衣服。”**
有人从那些尽量还原真实的布景里找回童年:“当平房、磨轨电车、工厂厂房这些布景出现,我就知道小时候的感觉来了。做为80后的东北孩子太熟悉这一切场景。”
有人共情于挣扎在时代沉浮中仍努力生活的小人物,说:**“周家每天都在面对的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是我们平凡日常的缩影。”**
有人将自己代入剧中的“老三”,说:“《人世间》让我释怀了一些东西,原来可以和父母计较,是幸福的特权。”
也有人从情节里感悟着自己的人生,说:**“生活虽然很苦,但是人完全可以靠着努力和韧劲活下来,最终走什么运,还是要看大时代想给你什么教育。”**
还有留在远方过年的年轻人,在剧里找到了过年的感觉:“现在年味越来越淡,可是守着爱奇艺追《人世间》更新的时候,却让我找到了久违的年味。那种仿佛属于童年时期,没有其他纷扰,只是欢乐与团聚的感觉。”
“全家福的仪式感,****是不可替代的”
「全家福,串起了一家人的五十年」
《人世间》的第一幕,是即将奔赴西南的建筑工人周志刚从照相馆走出来。
手上拿着的,是一家五口的全家福。
**“这可能是咱们家最后一张合影了。”**照片一共冲印了五张,每人一张,从此各自天南海北。
合家福照片意味着喜庆和团圆,在周家人这里却预示着分离。在半个世纪后的某一天,这一家人又在故土重聚,再次拍摄了一张崭新的全家福。一张全家福标记了一家人五十年颠沛流离的两端,
今年 32 岁的黎黎则与我们分享了她的全家福故事。
因为父母工作性质的原因,黎黎记忆中与父母一起吃的年夜饭屈指可数。
“年年都说要拍一张全家福,却总是匆匆忙忙地没顾上。”
直到那一年,父亲确诊癌症,终于从全年无休的工作中停下来休养、接受治疗,一家人才过了一个团圆年。父亲不希望家人把他当做病人,黎黎和母亲背地里不知哭过多少回,表面上则尽量不表现出慌张和难过,只是前所未有地注重生活里的仪式感——仿佛将每一次节日都当做最后一次来过,或许就总有下一次。
年三十那一天,母亲和外婆外公在家准备年夜饭,黎黎拖着父亲出门,赶在理发店下班之前将头发吹成大波浪,再买上两束鲜花回家插瓶。写春联、写福字,等不及完全干透就贴在门上,又剪下几支柏枝和冬青插在门边,一切都收拾停当,冬日的暖阳还有一丝余温。黎黎心念一动,拿出相机说:“我们来拍张全家福吧。”
家里没有三角架,黎黎在院子里支上小桌,又把板凳放在小桌上,再将相机架上去,反复调整角度,才趁太阳下山之前,拍完了几张全家福。
照片拍出来,全家都满意,外婆看着照片说最近胖了些,母亲指着照片说,我们黎黎还是穿红色好看,等过段时间有空了,再去找个照相馆拍张全家福。
那一天的年夜饭有哪些菜黎黎已经不太记得,只是那一下午的时光在黎黎的脑海里反复放映。原先觉得无聊、重复的过年习俗,在认真的对待之下显得郑重了起来,仿佛只要一一照着习俗来,来年就真的一切都会顺利、如愿。
可惜的是,外公在次年的春节离世,父亲和外婆在三年后病逝。印象里,黎黎就几乎没有再穿过红色。现代已经没有服孝的习惯,只是黎黎觉得,身上穿着的红色,都留在了全家团圆的过去。
有时手机相册将全家福照片推荐到首页,母亲总是感叹“这照片拍得真好,只是我们一家再也没有机会拍全了”。
再后来,黎黎的孩子出生,还在孕期她就预订好了摄影工作室的档期,带上母亲一起去拍宝宝的周岁照,宝宝一岁时拍一组,两岁再拍一组。**“只要时间允许,我们每年都拍。”黎黎说,“全家福的仪式感,是不能替代的。”**
“我的父亲,****也曾是位‘周秉昆’”
「全家出动拜年,是《人世间》里的重头戏」
**“我现在,怕过年。”**《人世间》有不少戏份都在拍过年,从周家春节全家总动员包饺子,到周父带着全家挨家挨户拜年、与邻里寒暄的戏份,黎黎通通都跳过去不看。
与我们分享第二个故事的衡山,却将周父拜年的那一集,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
在周家,李素华最爱周秉义,周志刚最爱周蓉,“老三”周秉昆留在母亲身边,却并不是父母偏爱的那一个。一家人里的亲疏关系,《人世间》在第一集就用各种细节展现出来了,而在“拜年”那一集,则揭示地更为直白、也更残忍。
**“看了这一段,我觉得以前一些不能理解的事,现在终于理解了,或者说本来模模糊糊想不明白的事,我想明白了。”**衡山说,“我父亲和我叔叔,就是微缩版的‘周秉昆’和‘周秉义’。”
用衡山的话说,他的父亲“这一辈子没有什么作为”,经历了国企改制,也经历了下岗潮,早早退休。而他的叔叔则是油田中层,在父亲那一辈是“最出息”的。
叔叔学历高、见多识广,家里的事情多是叔叔拿主意,而父亲就是普通的工人,在衡山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沉默的。
衡山的父亲留在爷爷奶奶所在的城市,两家相隔不到一公里,叔叔则在更发达的另一个城市工作、发展。2008 年,衡山的奶奶脑溢血之后就一直卧床,**“她的意识清醒但就是动不了,事事都需要人伺候。”**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照顾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早早下岗的衡山父亲身上。
在那之前,衡山的父亲为了养家,四处打工,有几年还去当了修青藏铁路的工人。为了照顾奶奶,衡山的父亲再也没有出去打工,但也没有精力照顾自己的小家庭,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的母亲身上。“除了过年那几天,我姑姑从外地回来能替几天,其他时间他基本上就没有在自己家住过。”
直到 2018 年,衡山的父亲确诊肝癌,竟走在了前面。曾经作为独生子女的衡山并不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个爸、一个妈,我们离着我爷爷奶奶更近,我爷爷对我还很好,怎么他们就更看重我叔叔,我姑姑呢?”《人世间》中周父、周母对子女的不同态度,解开了衡山多年来心中隐隐的困惑。
“看了剧以后,我多多少少理解了。就像周母说,十个手指头,咬哪个不疼呢?但十个指头伸出来,它确实分长短啊。”衡山说,《人世间》这部剧,是最想与爸妈一起看的剧。
衡山遗憾的是,是父亲走的时候,他对世事人情还太懵懂。**“要是有机会,和他坐下来,就着一包花生米,喝两盅,说说心里话,他或许就不会那么孤独。”**
剧中雷佳音饰演的周秉昆说:“自己当了爹,还能被爹揍,是幸福的。”衡山还没做父亲,却也想过要如何做一个父亲,“或许就像我父亲对我的那样,只希望孩子做个自食其力的人,能养活自己就行了。”
“不好好读书的孩子,****都是来报恩的”
「剧中周母朴素又内敛的感情,都在离别的眼神里」
在美国工作的圆妮已经四年没有与父母团聚了。
在朋友眼里,圆妮是那种“有梦也敢追”的人,旁人羡慕她的勇气,她却深知,高飞的翅膀是父母亲手插上的,父母总是鼓励她,想做什么就去做。
所以工作两年以后毅然辞职、申请留学,入学以后又换了专业,最终成为一名交互设计师,每一步都跨度不小,每一步也都让圆妮离自己理想的生活更近一步。
除了想念父母,现在的生活大致就是圆妮理想中的样子。
2018 年,因为换工作和签证原因,圆妮取消了原定的回国计划,2019 年父母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等到疫情来了,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就更加遥遥无期。
**“现在都不敢回忆,疫情最初的那段时间是怎么过的,一晚一晚睡不着觉,总是做噩梦。”**最初的煎熬过去,圆妮渐渐开始习惯疫情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居家办公、自己做饭、减少社交,以及,不知何时才能回国。
“我父母怕我回国要是 996 会很辛苦,也没有劝我回去什么的。”圆妮说,**“但我妈妈有时候开玩笑会说,不好好读书的孩子都是来报恩的,因为会留在身边,能照顾到。”**
这也是许多在海外年轻华人的常态,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边是一路厮杀获得的学习、工作机会,一边是对父母的牵挂、对团圆的渴望。**“人生啊,太多两难,太难两全。”**
我们希望得到的人生,往往最终并不是自己人生的样子。
平凡是生活的底色,而那些人性的光亮与温暖则照亮了前路。
日子是这样的细碎平常,虽然等待漫长,但陪在你身旁的人总会把太阳的光洒落其上。
《人世间》之所以触动万千观众,正是因为那些不加粉饰的平凡。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其中的冷暖滋味,都在一集一集的烟火气里悄然呈现。
年轻的观众看剧,观的是上一辈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在品自己的人生呢?
好的影视作品能够记录生活与时代,也正是这些优秀的作品,串联起了几代中国人的生活样貌。
像《人世间》这样映射时代与生活的好作品,我在爱奇艺还追过很多。就如同我们在《理想之城》里看见年轻人为理想奋斗、坚持自我的日日夜夜,在《生活家》里看见坚强地活着、彼此依靠着前进的普通人,在《小舍得》里看见新一代年轻父母的教育困境……
那些在剧中一一看遍的“人世间”,恰是我们自己的“人间事”。
在一部部好剧里,我们与往日重逢,与来日相拥。
在那些因观剧而想起的故事里,让人成长的不是岁月,而是那些历经千帆不曾泯灭的希望。
(应受访者要求,黎黎、衡山、圆妮均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