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度图闻·第一百零九期
策划制作|钛媒体视觉中心,编辑|刘亚宁,作图|初彦墨
目前,数字化浪潮已成为互联网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在此大背景下,各行各业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期望实现数字化经营。
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也不断发展成熟,数字经济时代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机遇。
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拓宽业务,减少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拥抱新技术,寻求数字化转型升级。最新数据显示,95.9%的企业用户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数字化建设,超过8成的企业用户表示有使用数字化系统。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果如何?在从数字化向数字经济迈进中会遇到的哪些实际问题?又有什么亮眼的创新趋势?本期钛媒体·钛度图闻联合钛媒体·“2023 ITValue Summit 数字价值年会”,从数据层面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8个议题,一览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图谱。
936家企业获DCMM贯标,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势均力敌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企业在迎来海量数据的同时,如何探索数据中蕴藏的巨大价值,也成为了广大企业最关注的话题。
数据在企业运转过程中无处不在。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运营等各流程中都会产生数据,数据正在成为企业宝贵的财富,通过深入挖掘数据,企业可以获得全面的市场洞察力,实现个性化营销和创新发展。企业拥有多大的数据规模,企业如何收集和运营数据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给各行业及企业的数据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标准方法和基础支撑,由工信部组织牵头制定的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应运而生。截止2023年8月14日,全国共有936家DCMM贯标企业,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全国第1位的是山东省,拥有DCMM贯标企业208家。其中,位于华东地区的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贯标企业数达452家,占总数的48.3%。位于华北地区的河北、天津、北京、山西DCMM贯标企业数量达330家,占总数的35.3%。其他地区的贯标企业相对较少。
据钛媒体·钛度图闻整理,DCMM贯标企业已覆盖信息技术、制造业、金融、电力、环境、房地产业等多领域。这936家DCMM贯标企业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和制造业两大领域。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占比近4成,制造业的占比达34.7%,以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以制造业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整体呈现势均力敌之势。
新兴技术赋能供应链数字转型,“云计算”应用场景丰富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等的不断变化,目前全球已进入到了供应链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供应链体系的升级能够使企业有效利用更多资源,产能不断提升,提高竞争地位和能力。
传统供应链模式下,物流运输过程不透明、信息严重不对称等痛点,逐渐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问题。而数字技术赋能供应链发展,关键是要帮助企业解决供应链运输不透明、供应链过程管控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程度低等问题,让供应链全程“可见”、“可控”、“可信”。
随着机器学习、区块链、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新兴技术与供应链业务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变革。如今,大部分新兴数字技术都可以在供应链中找到应用场景。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供应链全场景中的应用水平较高;在供应链全环节中,供应商管理、智能监造、产品溯源、物流路径优化这四个环节都运用了5个新兴数字技术,在各环节中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
目前,中国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供应链场景的更加深度融合,企业供应链管理将会更加智慧、透明、高效。
AI大模型应用加速落地,金融行业渗透率最高
从今年3月开始,国内的AI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底,国内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基础大模型至少已发布79个。
国内大模型赛道热闹非凡,涉足AI大模型赛道的“玩家”有以阿里、腾讯、华为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还有以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AI科技公司和教育类企业孩子王、金融类企业同花顺、房地产类企业我爱我家等为代表的各行业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还兴起了AI大模型的创业风潮,诸多科技大佬以及大厂高管等投身大模型,开启再创业。
作为全新的生产力工具,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大模型,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成为行业内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大模型已在教育、医疗、金融、政府、交通等领域落地应用。从行业渗透率来看,金融行业的渗透率最高,达78%;能源和建筑行业的渗透率较低。从成熟度来看,应用于电信、电子商务以及建筑行业的大模型成熟度达到100%,其最成熟的应用分别是电信客服、营销推广、客户服务和公共安全。
跨境电商助力国货出海,推动优质产业集群加速转型
前几年,中国企业出海是“数字化出海”,具体表现为以社交、游戏、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企业进行海外拓展;而到现在,很多包括家电、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内的中国传统企业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在出海中逐渐表现突出,中国企业出海已经转变为“出海数字化”。
跨境电商作为企业出海的新业态之一,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达1.55万亿,同比增长11.7%,跨境电商出口渗透率稳步提升。与此同时,近10年,中国跨境电商相关企业注册量也在持续增长。2012年-2021年,每年新增的跨境电商相关企业从37家到2169家,10年间增长了5762%。其中,2020、2021年跨境电商新增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截止2023年8月15日,2023年新增跨境电商企业已有1263家,已达到2022年新增企业注册量的81%。
与此同时,许多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带通过跨境电商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模式。跨境电商通过让生产端和需求端直接对接,推动产业带的转型升级,形成了深圳电子消费品、佛山家具、中山灯饰、杭州服装、宁波小家电等更多具有数字化特征的产业集群,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用营销数字化推动地产销售,让房地产全面拥抱数字经济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已越来越重视线上销售,衍生出的VR看房、直播卖房、网上购房及租房等销售形式已不再新奇。房地产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产业,地产行业的科技应用和数字化转型成为了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房地产开发侧的数字化应用发展水平看,大部分TOP50房企目前处于从信息化到数字化递进的过程中。从头部房企开发数字化场景覆盖情况来看,营销数字化和大运营数字化已成标配。2022年,营销数字化成为TOP50房企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房企对于线上的数字化营销平台依赖性有所提升。
在营销数字化建设重点中,超过8成的TOP50房企聚焦数字化客户运营平台和全渠道获客平台的建设。数字化客户运营平台的建设主要通过自动化标签管理、对客户分层运营,输出精准客户画像,为精准营销提供支持,最终赋能业务增长。
互联网**医疗赛道火热,“**在线问诊”成资本关注热门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医药行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医药行业通过数字技术正产生更多创新业务模式,数字化诊疗、远程互联网诊疗等新兴的解决方案为患者和医疗机构提供了诸多新价值,为医药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数字医疗领域,在线问诊、医疗信息系统、AI相关产业与医疗大数据平台等赛道是近年来互联网医疗较新的细分赛道,也是投融资极为火热的领域。其中,在线问诊赛道最火热,在2019年-2022年期间共产生了113笔交易,平均单笔交易金额达1.7亿元。其次,医疗信息系统和AI影像/病理检测/机器人相关产业交易数量相当,4年来共分别产生了82笔交易。
从吸金能力来看,大部分赛道的平均交易金额均在1亿元左右,其中,医疗电商与数字营销展现较强的吸金能力,平均单笔交易金额较高,达6.2亿元。在医疗电商与数字营销领域,千万级及亿级融资频现,比如,在凭借对医生的专业学术内容打造切入数字营销领域的企业中,梅斯健康于2020年完成1亿元大额融资后于2023年4月跻身上市企业行列,这无疑是对赛道未来前景的认可。
银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数字化建设按下“快进”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浪潮的持续深入,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已经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核心的金融科技飞速发展,从支付结算到消费信贷到财富管理,再到对公业务等,金融科技正在变革银行商业模式。
在金融科技的投入方面,2022年,大部分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依然有增无减,其中,国有大行在金融科技投入方面仍具有绝对优势,2022年六大行每家金融科技的投入都在百亿元以上,累计投入高达1165.49亿元,工商银行以262.24亿元的投入蝉联榜首,而建设银行科技投入出现下滑,同比下降1.21%。在股份制银行中,2022年累计投入总计647.68亿元,招商银行以141.68亿元位居榜首,而平安银行科技投入呈现负增长,同比下降6.15%。在中小银行中,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对于金融科技的投入排名靠前,中小银行整体上对于金融科技投入在逐渐提高。
从科技投入占营收比来看,国有六大行的占比分布在2-5%之间。其中,科技投入占营收比排名第一的银行为交通银行,占比为4.26%;科技投入占营收比排名靠后的银行为建设银行,占比为2.83%。在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科技投入占营收比分布在3-5%之间,占比总体高于国有大行。其中,占比排名第一的银行为广发银行,占比为4.93%;占比排名靠后的银行为民生银行,占比为3.57%。
从公域到私域运营,数字化转型为零售企业打开新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商行业已经成为零售业的新篇章。而如今,传统电商平台成本高企已是行业痛点,整个公域市场获客成本也是一升再升,盘活私域领域的流量已经成为零售企业数字化过程中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
近几年,以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为代表的公域电商平台平均获客成本正不断升高,2022年,阿里的获客成本已达1302元,4家主流公域电商平台的平均获客成本均值在800元左右。公域电商获客成本日益高企,私域电商目前正成为行业大热门,也成为了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落地手段。
数据显示,2021年,80%的零售企业已经在布局或者计划布局私域,私域触点在中国消费者中渗透率高达96%,且消费者平均每天花费在私域触点上的时间近1.5小时。零售企业可以通过私域领域的运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让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从单向变为双向,从而获得更多用户的反馈,提高消费者的复购率。
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驱动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变革,重新定义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格局。由钛媒体集团、ITValue联合主办,以“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图谱”为主题的“2023 ITValue Summit 数字价值年会”将于9月7-9日在三亚举办,如果你也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相关主题感兴趣,即刻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亲临现场与众多专家、高管、投资者等深度交流,寻找价值共鸣点。
数据来源:京东、阿里、美团、拼多多财报,各银行年报,普华永道,《2022不动产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2022中国出口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发展白皮书》、天眼查、天风证券研究所、国家工信安全中心、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等公开资料整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