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岁的《碟中谍》,能挽救好莱坞电影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文娱价值官,作者丨陈桐,编辑丨美圻

上映4天 ,电影《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票房破2亿。比起之前业内4.5亿总票房的预测,这样的开局显然比预想中好了不少。

不过,横向对比来看,这个拥有27年历史和无数粉丝的大IP还是有点步履蹒跚,单日票房被《长安三万里》《八角笼中》这些没有大IP、也没有大流量的电影远远甩在了身后,而且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随着《封神第一部》《超能一家人》等重磅级作品陆续上映,《碟中谍7》的市场份额和票房占比,还有可能被进一步蚕食。

作为今年暑期档最重要的好莱坞大片之一,《碟中谍7》是目前影坛为数不多的“特工电影”。

在7 月的内地引进片市场,《碟中谍 7》也几乎已经成了独扛大梁的存在。在漫威式的超级英雄大片加速褪去昔日光环之时,阿汤哥的巨星光环和这个系列独树一帜的吸引力,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重新夺回中国观众注意力的一张王牌,被市场寄予厚望。

巅峰已过、差强人意

今年,由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发布的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短短几个月就火遍全球,从流水线上的工人到办公室里的白领,各行各业的人纷纷感叹自己的岗位或将不保。不久前,16万好莱坞演员举行了史无前例的大罢工,共同抵制“AI入侵”。这不仅是好莱坞63年来首次全行业罢工,也被认为是人类抵抗AI威胁的首次集体行动。

早在2001年,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就通过科幻电影《人工智能》,对未来的AI世界做出了种种设想。但是,当时的他大概不会想到,22年后好莱坞却在凶猛的AI浪潮中首当其冲。在越来越多人焦虑技术冲击的当下,人工智能顺理成章成为了《碟中谍7》新的故事背景,在关注现实热点的基础上,电影还提出了更惊人的设想:如果人工智能想要控制人类,我们怎么该办?

《碟中谍7》中的治理系统升级到了一款人工智能程序“智体”。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在自我觉醒后快速迭代升级,不再受人类控制,不仅让以伊森·亨特为首的IMF小队遭遇重重考验,更凭借其拥有的信息掌控能力与有意识的智能化形式搅乱了世界秩序。

这更像是一则预言,但并非是科技预言或“超人类社会”预言,而是从人类社会层面对人工智能进行凝视。

作为《碟中谍》系列出现的第一个虚拟反派,“智体”控制的电子设备遍布每个角落,欧美各国的军事、经济系统防火墙被它轻松攻破。伊森·亨特和他的行动小组无论怎样策划,都在对手的预料之中,于是,他们不得不放弃数码设备,回归老式的联络方式和作战策略。这样的设定,一方面契合了时代热点与技术热潮,另一方面,却又让电影回归古典英雄主义气质。

61岁的阿汤哥风采不减当年,依旧上天入地、近身肉搏等全面开足马力,玩命搏击到底。这一部的摩托跳崖、低空开伞、罗马飙车等场面惊险刺激,大场面的阵仗与气势仍旧令人瞠目,一如既往保持着系列里让人热血澎湃与熟悉的一切元素:接任务的阿汤哥、背叛组织的阿汤哥、奔跑的阿汤哥、玩命的阿汤哥……

阿汤哥的“肉身”动作戏更像是老派手艺人在坚持拿手绝活,仿佛多年前的成龙电影,一招一式都清晰可见。但阿汤哥毕竟老了,许多高能场景中伊森·亨特都显出了些许疲惫,动作不够潇洒、拳头不够有力。当阿汤哥老到演不动了,可能这种复古又稀缺的技艺也失去了接班人。

与此同时,在当下这个时代,很多电影习惯于探讨人性的自私、黑暗,越来越往人类内心深处走,放弃了宏大叙事和歌颂某些品质。当然,《碟中谍7》也有问题:新加入的“美队女友”海莉角色处理得有些边缘化和脸谱化、剧情节奏不够张弛有度、情节设定不再严谨严密,观众烂熟于心的奔跑、换脸、动作特技抛开情怀也不再惊艳。对抗人工智能拯救全人类的英雄叙事,依旧是好莱坞大片思维下的故事套路,再热血再燃,也很难激起太大浪花。

一个经典IP的狂飙与起伏

1996年5月22日,《碟中谍》在美国上映,伊森·亨特带领他的“不可能的任务情报署(IMF)”首次登上大银幕。几个月后,《碟中谍》开始登陆国外电影引进政策刚开始没多久的中国内地市场,作为当年十部进口大片之一和观众见面。

彼时,中国观众更习惯去录像厅或在家里通过影碟机播放VCD来看电影,院线产业刚刚起步,在这种情况下,《碟中谍》在中国内地依然斩获4510万票房,虽然不敌年度票房冠军,成龙主演的动作片《简单任务》(8000万元票房),不过也让很多中国观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直观地了解了好莱坞商业片模式,同时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2002年,由吴宇森执导的《碟中谍2》在中国内地上映,于当年取得了2500万的票房成绩。2006年,《碟中谍3》在国内市场取得了8120万的票房成绩,这个系列开始和漫威宇宙一样,逐渐被中国观众所熟知。2012年初上映的《碟中谍4》,是该系列真正起飞的一部,阿汤哥徒手攀爬迪拜高塔等名场面,让这部电影在当年火出了圈,6.72亿元的票房也让其轻松夺取当年春节档票房冠军。

此后,《碟中谍》系列的票房稳步增长,《碟中谍5》总票房斩获8.68亿,《碟中谍6》更是以12.45亿票房创下了同系列作品的最佳成绩,一步步夯实了这一IP的观众基础和市场号召力。

27年来,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了一大票“碟中谍影迷”,还将该系列电影提升到了与007系列电影等高的世界地位。专属的电影配乐、高科技武器、谍战美女、团结协作的谍战队友以及不断转换的故事发生地,都在不断强化着这一系列的辨识度,《碟中谍》系列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好莱坞IP之一。

相比攻击力花样百出、无所不能的科幻超级英雄,《碟中谍》系列吸引观众的核心,是惊险刺激的动作戏和一波三折的任务完成过程,摩托车追逐战、悬崖玩命、高楼荡秋千、跳伞、徒手扒飞机、近身肉搏这些名场面已经成为每部作品的标配。

更重要的是,相比007系列和漫威宇宙走马灯式换演员,自1996年第一部电影《碟中谍》上映以来,饰演男主角伊森·亨特的演员却从未更换过,无论电影创作风向如何变化,观众总能看到汤姆·克鲁斯一路上山下海,在每部影片中的“玩命”动作戏。27年的岁月流转,看着银幕里持续奔跑的阿汤哥,从青春年华到稍显老态,他早已和伊森·亨特这个角色高度融合,守护着好莱坞动作电影最后的荣光。

除了阿汤哥的情怀加成,《碟中谍》系列的诞生背景与成长历程也颇值得玩味。《碟中谍》系列电影虽然是1996年首次搬上银幕,但故事却来源于1966年美国CBS电视台播出的同名电视剧。这部诞生于冷战阴云密布之时的美剧,其内涵意义不言而喻。文艺作品常常是社会现实的反照,谍战题材集中诞生于这一时期,和彼时世界格局密不可分。

回头去看,《碟中谍》系列中团队合作、战争与冒险、阴谋、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等主题,无一不是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新经济”概念和全球化、信息化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谍战电影再次契合了这一趋势。跨国执行任务;在全球不同城市开直升机撞卡车、飞身跳跃高楼;惊险刺激的视觉画面;英俊潇洒、英雄孤胆的人物……这些看点都恰好符合了新世纪观众的审美需求,让人看完肾上腺素飙升。

中国观众还期待好莱坞吗?

目前,在许多中国观众看来,好莱坞大片正和美剧一样,变得越来越虎头蛇尾,市场导向排在了艺术价值前面,片方通过彩蛋、情怀、宣传、绯闻把观众骗进电影院,内容却越来越无聊和敷衍。

自从2019年4月的《复联4》之后,好莱坞再无一部进口片达到15亿+的票房成绩。去年底,卡梅隆“十三年磨一剑”的作品《阿凡达2》上映后,业内预测票房有望破40亿,最终却止步于15亿。到了大片轮番上映的2023年,好莱坞连一部票房过10亿的作品都没能交出来,冲进票房榜前十的只有《速度与激情10》这一棵独苗,《黑豹2》《蚁人3》等影片纷纷扑街,票房占比断崖式下滑。

相比之下,国产电影却一路高歌、黑马频出。《消失的她》29天票房突破34.28亿元,轻松进入2023年全球票房榜前十。《八角笼中》上映15天票房突破16.77亿,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13天票房已逼近10亿大关。看着国产片票房不断攀升,让人不禁感叹,好莱坞大片风光不再,是真的没落了。

当下的好莱坞电影走进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堆特效,完全无视了故事的深度。不思进取的四段剧情:介绍-受挫-奋起-打完,再套上一些套路的主题,简直就是美式样板戏大集合,无休止的致敬,充满了说教、回忆、沉重的意义,让人昏昏欲睡。

经典老片反复割韭菜,新片又走不出万年不变的工业化套路,如果说在20多年,中国的很多观众看个好莱坞大片还是图个新鲜的话,到今天这种同质化严重的类型片,在百花齐放的国产片围剿下,已经很难提起观众的兴趣。

相比于好莱坞同期的系列电影,《碟中谍》系列在漫长的岁月里,能保证基本的逻辑和智商在线,加上阿汤哥一直坚守古典英雄主义,已经算得上一股难得的清流了。

不过,在当下的环境,《碟中谍7》票房要想迈过10亿大关,重续前作辉煌,可谓是难上加难,单凭一部作品的坚守与情怀,更无法扛起复兴好莱坞电影的大旗。61岁的阿汤哥,已经到了英雄迟暮的地步,靠套娃式流水线作品躺着赚钱的好莱坞电影,同样垂垂老矣,必须大破大立才能轻装上阵。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tmtpost.com/6623858.html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7岁的《碟中谍》,能挽救好莱坞电影吗?”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