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探客深科技,作者 | 黄燕华,编辑 | 蛋总
每逢开春,各家智能硬件企业都会接连举办新品发布会。
这周苹果的新品发布会就引发了大众的讨论,其中“苹果绿”的iPhone13系列新款让人吐槽“绿得和股市很适配”,M1家族的最后一款芯片M1 Ultra“看介绍觉得挺强的”……
图 / 苹果绿的iPhone13(iPhone官网)
这边对苹果的讨论还未结束,另一边华为在今天宣布将于3月16日举行全屋智能新品发布会。不难发现,近几年随着5G、AI、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家居市场也在掀起一场全新的“智能变革”——华为、小米、阿里、百度、海尔、美的等知名大厂纷纷投身于全屋智能赛道中,并抛出自己的全屋智能开店规划。
回望过去一年,全屋智能相关的产品及信息持续在社交平台刷屏,无论是平台企业还是设备商、集成商都在各地开疆拓土,在各地的建材卖场、家电卖场、万达等KA卖场涌进众多全屋智能企业。
那么,谁在用全屋智能家居?全屋智能企业是“真智能”还是“小把戏”?这个行业尚有哪些待解难题?全屋智能的风口真的到来了吗?
01 巨头环伺全屋智能
事实上,全屋智能并非新概念。
据「探客深科技」观察,自2020年“全屋智能”一词闯入大众视野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宣称自己布局甚至押注全屋智能。
那么,何为全屋智能?全屋智能是以住宅为平台,通过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以及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探客深科技」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博主花费几千元买了传感器、网关、摄像头等元器件并进行组装,实现了多种场景联动,便声称自己装了全屋智能家居。
“这就是小打小闹,作为一个自娱自乐或消遣还可以,尚谈不上实现全屋智能。”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探客深科技」表示。
如今市面上标榜“全屋智能”企业的公司不在少数,那该如何鉴别一家公司是否真是全屋智能企业?
梁振鹏提到,一方面,全屋智能企业需要参与房屋的硬装环节。如果在消费者入住房屋后,企业再向其提供智能单品,并实现它们之间以及很多场景的联动。“这类企业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全屋智能企业。”他说。
另一方面,全屋智能企业给消费者提供的产品线设备要足够齐全。这些产品线设备不一定都由该全屋智能企业研发生产,别的厂家如果依托于其研发出的操作系统运行也可以。“所以,全屋智能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性体系。”梁振鹏称。
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自称能提供全屋智能定制的企业,并没有从最初的硬装环节开始介入。“因为要把网线、传感器、交换机等设备设施都布置好是一件较难的事,很多企业目前无法实现。”梁振鹏坦诚道。
近几年,随着5G、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及行业被赋予智能化概念,比如家居。智能家居行业可谓借力东风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又一大消费市场。
而作为智能家居行业的热门方向,全屋智能赛道的前景广阔也吸引着各路巨头及中小玩家们的争相涌入。
2021年,华为、小米、百度、阿里等拥有C端产品基因的平台型企业纷纷抛出自己的全屋智能拓店规划,毕竟这是一个需要用长时间去培养用户需求的市场,线下门店能让产品直接触达用户。
因此,如今我们在各地的建材卖场、家电卖场、龙湖、万达等KA卖场,都不难发现全屋智能品牌的身影。
发展至今,国内全屋智能行业的玩家已形成五大阵营,分别为: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传统家电企业;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以欧瑞博、Aqara绿米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创企;以百度、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为代表的通信运营商。
至此,全屋智能赛道已进入群雄逐鹿的时代,但消费者似乎对此“并不感冒”。
02 为何消费者不买单?
事实上,与上述“供给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端的“需求冷”。
“在我认识的人当中,几乎没有装全屋智能家居的。”诸多业内外人士向「探客深科技」表示。
而造成“供需失衡”尴尬局面的原因显然不唯一。首先是全屋智能定制的价格贵。
梁振鹏以100平左右的房屋为例称,要想实现全屋智能,前期的硬装部分需要投入网线、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设施,所消耗的成本至少要几万元。再购齐相应的智能家居设备,还需花费至少几十万元。
“因此,现在的全屋智能并非是一个大众消费市场,而是一个中高端消费市场。”他说。
其次,当前的人机交互不够智能。近日,「探客深科技」实地打卡了一家位于佛山的面积达300平米的电信全屋智能体验店,发现通过智能音箱操控智能电视的体验感较差。比如,想要打开电影频道的《战狼》,需要连续呼叫智能音箱数次方能成功打开,让人甚是苦恼。
可以说,这种不畅快的“智能”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消费者想要定制全屋智能家居的念头。
此外,很多消费者的房子都已装修过,如果要对其进行全屋智能定制,显然并非易事。因为消费者不太可能把房屋之前的普通装料一换、重新走线并在墙上凿孔。“很多消费者即使有钱,他们也不想再折腾。”梁振鹏说。
当然,“需求不够刚性”也是全屋智能在消费市场遇冷的一大原因。
长期从事智能家居行业的陈娟向「探客深科技」坦言,消费者普遍对全屋智能定制的需求不够刚性,而一旦需求不够刚性,消费者往往会抱着“全屋智能家居可有可无”的心态。
此外,全屋智能被大众冷落的原因不止“需求不够刚性”,还包括定制化的隐忧。
据陈娟介绍,全屋智能一般走定制化路线。既然是定制化,意味着消费者的家居体验比较固定。但随着智能技术、场景的不断更迭以及年龄、身体,家庭成员等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会有所改变。
“这个时候,你会意识到当初定制的时候觉得它有多好,现在就会有多嫌弃它。因为想引入新的智能单品或其他系统会比较困难,且要拆要换是个大工程。”陈娟说。
除了定制化隐忧,全屋智能市场渗透率低也跟一些消费者“有更好的选择”有关。
在家庭生活的场景中,一些消费者有比全屋智能定制更好的选择,比如雇佣保姆。陈娟提到,全屋智能企业瞄准的不是那些租房的人,而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和富人。但他们一般会选择雇佣住家阿姨。毕竟,这个雇佣成本相对不高。
“如今从外面请一个阿姨,把接送孩子、家务等活都干了,一个月通常才四五千元。”陈娟补充道。
此外,“房子小”也劝退了一部分消费者装全屋智能家居。
一些消费者的房子属于小户型,比如学区房。而如果房子较小,定制全屋智能的意义就不大。“毕竟,房屋小,很多事情自己干也很容易,比如走个几步就能开合窗帘,没必要装智能窗帘。”长期从事智能家居行业的李翔对「探客深科技」分析。
据「探客深科技」了解,一些消费者因“不是自住房”而拒绝了全屋智能定制。
李翔称,一些消费者的房子不是自住房。而如果房屋的用途不是自住,消费者一般不会定制全屋智能。“毕竟,这样的投入产出明显不成正比。”他说。
03 四大难题待破解
即便全屋智能装修目前未在国内大范围普及,但已有少数消费者率先去“尝鲜”了。
据陈娟介绍,一些“不差钱”的消费者在用全屋智能家居。“比如100平米的房子,普通装修需要花费50万元,如果60万元能实现全屋智能,消费者也是愿意的。因为多出的10万元在他们总体资产中的占比较小。”她说。
除此之外,一些把房子当养老房的消费者也在用全屋智能家居。“在房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全屋智能定制的价值会更高一些。”陈娟称。
虽说全屋智能至今已拥有了一些用户基础,但横亘在全屋智能企业们面前的挑战显然也不容忽视。
“如何保证通讯网络的稳定性”成为摆在全屋智能企业们面前的首要技术难题。
如大家所知,时下主流的智能家居系统多采用无线接入,而随着全屋智能的设备和组件越来越多,家庭中无线通讯势必变得愈发频繁,网络负担将愈来愈大,不同网络之间的干扰也将愈发严重。“这些无疑都将影响通讯网络的稳定性。”李翔称。
当然,全屋智能企业们面临的挑战不止保证通讯网络的稳定性,也包括提升本地控制中心的算力和边缘计算的能力。
李翔表示,智能家居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彼此间的联动日趋复杂,这无疑对家庭本地的控制中心的算力和边缘计算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
除了提升本地控制中心的算力和边缘计算的能力,全屋智能企业们还需攻克传感器技术发展难题。
据「探客深科技」了解,传感技术的发展速度并不快,导致目前智能家居系统的传感器局限在人体移动、光照、温湿度、水浸、烟雾、门窗磁等,但实际上在控制中需要的基础信息更多。
此外,“如何提升智能家居的主动性”也成为全屋智能企业们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
因为要使家里的智能设备“更懂”消费者,比如,当消费者回到家中,空调会自动启动并调整到适合消费者所需的温度,热水器自动感知并调整至消费者倾向的水温和水流。这些都需要全屋智能系统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收集并做数据分析,而系统的自我学习、自我更新以及自我升级等能力显然需要不断培养和完善。
“对于智能家居来说,主动服务仍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梁振鹏说。
04 结语
不可否认,随着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让以前很多不可能甚至不敢想象的事情成为了可能,同时巨头们的纷纷入局,也在加速全屋智能时代的到来。
但在市场革新的背景下,全屋智能企业们必须正视消费者们“不太愿意买单”的基本事实,并且加快技术上的突破与迭代,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完善定制化方案,同时逐一攻破现存的行业挑战,为消费者创造出真正智能的全屋智能定制化产品。
眼下,一场属于全屋智能市场的竞速赛,才刚吹响号角。
*文中陈娟、李翔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