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明日生活实验,将当代年轻人的日常汲取物倾倒而出,他的身体里大概率会掉出这些东西——
- 一杯下午两点的喜茶。
- 一瓶元气森林气泡水。
- 一碗李子柒的螺蛳粉。
- 一盒加热吃的自嗨锅。
- 一个泡泡玛特新手办。
- 一件轻薄的蕉内睡衣。
- 一支完美日记的口红。
- 一堂超级猩猩健身课。
……
它们被称之为:新消费。
2021 年,一个个超百亿新消费独角兽涌现,一次次现象级浪潮弯道流行,比起往年只有更加地疯狂。它们就像洪水猛兽,又像撞崖之浪。
欢呼声,质疑声,唱衰声,起起伏伏填满了 2021 年生活的缝隙。
不过,其实大多数人都不会多在乎,到底什么是新消费。
我们更关心花了多少钱,到手的是什么东西,吃起来、穿起来、用起来、玩起来怎么样。
就在这些快速更迭的新体验之中,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无形改变。
▲ 图片来自: fastcompany/unsplash
实体将死。
在互联网还未成为我们的日常之前,已经有人这样预告未来。
的确,数字化消费一路高歌猛进。尤其当 2019 年,疫情始料未及地到来,把实体经济杀了个措手不及。
恰好,这也成了新消费的契机。
线上流量迅速成了一片蓝海。2020 上半年的融资案例中,在线化、数字化是标配,很多新消费品牌一开始,就定位为线上品牌。
宅家生活消费是最初的兴奋点。
去年,速食预制菜「自嗨锅」「莫小仙」就已经流行,今年双十一,专注半成品菜的「麦子妈」成了淘宝速食菜类目第一名。
连摊在床上看纪录片,也逃不过新消费的侵袭。
就算你没看过李子柒的视频,没听过李子柒的话题,可能还是会在朋友的耳濡目染下,为李子柒卖的螺蛳粉上瘾。
不过最无人预料的,可能还是拼单点奶茶,竟成了职场人一去不返的新生活习惯。
花十几块买一个视频网站会员,我们要迟疑良久,但花几十块买一杯喜茶和奈雪,简直是毫不犹豫。
几年前,根本没人想到芝士、茶饮、水果都可以搭配在一起,更没人想到,奶茶的配方甚至伸向了榴莲、山楂、油柑、黄皮、香菜、芹菜、油泼辣子……
▲图片来自:喜茶/摄影师岑惠康
茶饮过后,咖啡也不能幸免。每一次尝新,都抢占了一次话题的先机,或许,还有一次朋友圈集赞的宠幸。
我们也习以为常于,每次出门吃喝玩乐,都必须依靠 app 做出下单决定,而线下门店打扮得格外新潮,可能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线上传播。正如「文和友」最广为流传的,不是它们的龙虾口味,而是它们排得长长的队。
或许有人会说,互联网的数字化消费,不是早就有了吗?
但其实对于消费品行业来说,线下渠道驱动一直是主力,而现在,从老一代到上一代到下一代,几乎人人都会网上购物。
新消费中的新商业形态——DTC(直面消费者)模式,也是在这样的境遇下火了起来。
告别批发商和中间商,品牌们开始在网上直接和消费者对话、沟通、互动。被誉为「国货之光」的完美日记怎么流行,多多少少离不开 DTC。
这是一次数字消费漫游的全面普及。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线上品牌最终也要在实体行业原有的逻辑中经受成长的检验。
但我们也有了更多的工具、方式、渠道,去进入未来更狂野的数字生活。
▲图片来自:Lululemon
不一定最好,也拒绝很差,现在,我们喜欢较好一点。
较好主义,可以说,就是新消费中的消费升级。其实这种消费升级,背后也是我们的需求升级。
简单来说,我们已经越过了基础的温饱消费,开始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当我们为「消费升级」而下单,本质就是为好品质的东西而下单。
我们买一条近 1000 块的 Lululemon 瑜伽裤,而不是一条 100 块的普通瑜伽裤时,就如同给自己做了一次更舒适和健康的选择。我们买的不是瑜伽裤,而是一种更好的生活。
我们买一件 200 块的中国李宁 T 恤,而不是一件 20 块的基本款 T 恤,就是看中了中国李宁新的国潮设计。它投射了对中国美学的自信,和对生活品味的新理解。
我们选择一盒 30 块的拉面说,而不是一包 3 块钱的康师傅方便面,因为我们的确能在几十块一盒的拉面说里,吃到更精致的菜料、很实在的肉块,以及非油炸的面饼,和相对营养的高汤。
我们买一根 10 几块的钟薛高雪糕,而不是一根 1 块钱的雪糕,因为钟薛高的雪糕原料的确更朴素而纯粹,口感也更好。
这些都是今年依然火爆的新消费品牌。
▲ 中国李宁
我们会为更好的产品付费,也会为产品的「附加值」付费。
当然,消费升级,并不意味着都是产品涨价。
我们更愿意大把花钱的,依然是具有性价比的消费升级。
小酒馆连锁品牌海伦司,把自己定位为「夜间星巴克」,但卖的酒品是「蜜雪冰城的价格」。去年他们就在全国开了 351 家门店,成了行业龙头。
现在,对于年轻人们来说,这里就像一个社交超市,想逛就逛,轻松消费。
所以,当我们谈消费的「较好主义」时,其实也是我们正走向更清醒的消费——
我们会因为更好的品质、成分、设计、理念而选择下单,也会因为更具有性价比的好体验而下单,面对昂贵的护肤品、医美产品、数码产品,我们更会慎重对比、反复排雷、避免收智商税……
在新消费品牌疯狂营销、用各种概念煽动消费的时候,在新消费品牌竞争激烈,一批批涌现又一批批倒下的时候,我们更懂得用长期和审慎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笔消费。
我们正在较好地消费。
▲图片来自:Tracy Ma/The New York Times
一根纸吸管,在今年承受了太多它活该承受的痛。
当麦当劳、星巴克、瑞幸都开始以环保的名义,推出各类纸吸管,一场奶茶体验的灾难就此开始了——纸吸管不仅糊嘴、易断,还融成了一个永沉杯底的噩梦。
最不可理解的是,这种声称环保的纸吸管,因为过度加工制作,根本很难回收利用,只能丢弃烧毁。
当然,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件好事。
所以,纸吸管后来在喜茶、奈雪的茶、manner 门店,都改成了可降解吸管,更多新消费品牌,也进入了这场可持续的精神浪潮之中。
因为超即溶咖啡火起来的三顿半,今年一共在 52 个城市,通过让消费者用空罐兑换周边的方式,回收了 2846229 个咖啡空罐,他们称其为「返航计划」。
毕竟,杜绝浪费,是我们从小就听到的话,长大后,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回收利用。
可持续理念,是几乎所有新消费品牌的一个共识。
美妆品牌花西子采用可循环使用的物流周转箱,优时颜采用可替换内芯减少包装浪费,好瓶 HowBottle 回收了 60 万只塑料瓶,喜茶在深圳打造了首个环保主题店,OATLY 燕麦奶、星期零更是让「植物基」掀起了一股新的饮食之风。
▲图片来自:OATLY
在新消费上难能可贵的是, 可持续发展的善意,通过或商业或人文的方式传达了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可持续,并不是只有环保,它还与一系列社会公益相关。
这一代年轻人,也是更愿意践行「可持续消费文化」的一代。
就像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星巴克门口大清早总会排起一列长队,是人们拿着自己带来的杯子装咖啡。
宣传可持续的新消费品牌们,也和年轻人建立起了一种精神联结的关系。
无论有意或无意,在这些可持续理念的耳濡目染下,我们也会参与可持续消费,逐渐进入一个更可持续的明日生活。
但是,可持续的动作背后,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模糊和伪装。
当我们陷入一种思想狂热时,更需要分辨什么是真的价值和意义,什么只是营销和口号。
我们需要认同感,更需要可信度。
▲ 图片来自:The Guardian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对移动互联时代来说更是如此。
周遭的世界在不断加速,地铁上、排队中、刷信息流时,有魔音在耳畔低鸣:速度、速度、再速度点。
但有些时间永远不会减少。至少八小时的工作时长加上漫长的通勤之苦,让我们想要在其他地方——比如口腹之欲——挤出空闲,挣扎着仰卧起坐,实现对生活的自主管理。
方便速食实现了从速食到预制的进化。在螺蛳粉、火鸡面、方便面、自嗨锅之外,半成品菜保持了最后一分下厨的仪式感。
国人最耳熟能详的菜品水煮牛肉、糖醋里脊、酸菜鱼,同样可以 5 分钟上桌,要的就是热闹、沸腾、爽快。
截至今年 9 月,半成品菜/方便菜近 2 年品类增速超 260%;盒马早早地推出了预制年菜,一道「全家福」集结了荆州鱼糕、千岛湖花鲢鱼鱼丸、徽州刀板香等 6 个地区的食材。
家中有了方便速食,当然也不能缺少「快手」器具。
被闲鱼归类为年度十大无用商品的空气炸锅,同时被视作「21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它实现了「以假乱真」的油炸自由;京东「免洗、自清洗」厨房小家电品类增速将近 380%。
▲ 图片来自:glamour
源远流长、鄙视链更长的茶与咖啡,入口方式同样快了起来,颜值更高,味道更多,喝起来更方便。
新茶饮品牌纷纷盯上速溶茶、袋泡茶,茶颜悦色推出小莲罐,TNO 靠「冷萃冻干茶粉」水滴茶起家,而 CHALI 茶里带来原叶三角袋泡茶的新式喝法。
胶囊、挂耳、冻干、咖啡原液…… 以永璞、三顿半、隅田川为代表的新锐品牌不断探索新技术和产品新形态,让消费者随时随地喝上一杯更好的咖啡。
当代微型美食天堂便利店,既是城市中最具烟火气的业态,也是速度和效率的代名词。在这里,微波炉十秒一个三明治,二十秒一个三角饭团。
早餐、午休、晚餐、夜宵时刻,我们匆匆进出,永远可以看到最时兴的新消费产品陈列在货架上——「贝瑞甜心」微醺酒、「每日黑巧」巧克力、「星期零」蛋白棒、「Oatly」植物奶……
因为它们知道,当占有你的一分注意,就可能有资格挤入你的茶余饭后。都说新消费品牌三年一大考,而便利店就是流行风向标。
但速度不是将就,它是一种「既要也要」的平衡,快不代表味道差、营养低、效果不好,它是时间、精力、金钱各种成本的综合考量,逃避没必要迎头撞上的南墙。
在付出劳动后的深夜,我们更好地躺在沙发上休息,或者收获更多的充电时间,感觉自己依然能够支配自己。
适应快、追求快,是主动又被动的选择,也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消极自由。
▲图片来自:Kidrobot
做人呢,最紧要就是开心。
不一定要消费才能开心,但开心作为一种情绪价值,确实可以通过消费兑换。经济日报数据显示,2021 年,「悦己消费」占比超过 6 成。
悦己消费的占比之高或许能够说明,年轻人希望省时省力、物廉价美的同时,也有显得感性的一面。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爱、归属、尊严与自我实现」,变成了即时又迫切的需求。
只要心上某处被「正中命门」,在能力允许范围内,我们愿意花钱买一份开心。
这种为情绪价值服务的消费行为,可以分为各种兴趣圈层。万千世界万万人,彼此寄托情感的介质不同,所幸我们也从来不缺选择。
有人喜欢盲盒,在如同抽卡的过程中收获多巴胺,潮玩身上承载的艺术设计、流行文化,也可能在电光火石间对上自己的脑回路。
有人喜欢日落灯、投影仪、香薰蜡烛,触手可及的它们,为独居但不孤独的生活带去氛围感,塑造一场五感的全面升级。
露营、垂钓、滑雪等新型户外运动,被纳入周末 48 小时的备选,它们少了一些体能拉练式的硬核,变得更亲民、更年轻、更休闲。
近两年,除了必备用品,野营车、复古营地灯等精致好物销售也增速不俗。精致感、舒适性、打卡记录都不能少。
▲ 图片来自: fastcompany-Rivian、Panic、Rawpixel
若爆炸情绪无处安放,不如到音乐节释放。
一年几百场音乐节,除了经典音乐节厂牌,各类啤酒音乐节、汽车音乐节、美食音乐节也开始兴起,连新消费品牌元气森林都办起了音乐节。
悦己消费不意味着单打独斗,它还带来了更多元的社交圈。
玩剧本杀可追逐城市限定版角色扮演,养宠也可以开展同种宠物线下聚会。
从此钱包是路人的「三坑」也有了集合店品牌「诗与万花镜」,它不只是提供一个购买场景,它的野心在于为 Z 世代打造城市迪士尼和次元文化圣地。
据 BCG 洞察报告,54% 对新消费品牌的认知,来自这样以人群圈子和社交媒体为载体的社交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的消费个性也被指认,热闹是他们的,也是我的。
过去我们讲「性价比」,但我们现在追求「心价比」。
它为日常生活注入灵感、激素和不日常。
精神需要这样的养分,然后继续从容燃烧。
▲ 图片来自: Klaus Vedfelt/Getty Images-fastcompany
你应该看到过这样的标题:
- 年轻人都开始脱发?
- 年轻人都在这打卡!
- 年轻人喝出一个 IPO!
- 年轻人的第一辆特斯拉、第一件 Gucci、第一个……
你或许会纳闷,怎么万物皆可年轻人?
某种程度上这不可避免,18-35 岁的人群,往往对新消费最有兴趣和需求。当然,在实际的情况中,年轻人只是一个泛指,并不局限在具体年龄段。
这不影响问题的本质,处处提年轻人,其实说明一个问题——
新消费,有时候也可以被理解为「年轻的消费」。要保持年轻的,恰恰是新消费自身。
「年轻的消费」通往「明日生活方式」,它是衣食住行、消费观念、社会思潮的全面革新。
它的背后,正指向更健康的生活,更高效的生活,更可持续的生活,更注重美感的生活,更注重品质的生活,更平等包容的生活……
▲ 图片来自:B 站
但维持「新」是很难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新消费其实是一个很虚的词,严格来说,它其实就是消费发展的一个阶段。
新消费所做的,是对过去体验的升级再造,是让符合当下需求的商品触手可及,是改变似乎已经够好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再纤细的需求也可能被精准满足,数字化、差异化、个性化是被竞相追逐的标签。
在曾由老干妈一统天下的辣酱行业,新锐品牌虎邦快速崛起,它并没有直面老干妈,而是利用互联网营销和外卖红利,迅速打开市场。
从前很少有产品对头皮量身定制,至墨实验室的调配式洗发水就从这里切入;清之科研的「泡泡漱口丸」不仅解决口气问题,也可当作便于携带的香水使用。
在过去,国内市场上几乎只有国外的成熟香氛品牌,随着中国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抬头、生活方式在消费领域的萌芽,观夏、气味图书馆等国产香氛也开始「香」了。
▲ 图片来自:观夏
与此同时,今年的双 11 有很多黯然折戟的输家,但它们曾经也赢过。
王饱饱与去年双 11 对比下滑了近 70%;拉面说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接近腰斩;Wonderlab 减少了朋友圈广告刷屏,重心从代餐奶昔转移到益生菌类产品上。
图穷匕见,映照出新消费热潮下的伪刚需、线上流量红利的消退分流,还有以流量为先的后劲不足。
一堆新消费品牌快速兴起,一堆新消费品牌又批量倒下。
产品是最重要的,从来不是一句废话。
在纸面上定义年轻人或许信手拈来,抓住年轻人却不容易。
互联网塑造了新消费,也重新塑造了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形象。
遍布全网的年轻人数量庞大,但又是一个个游牧青年。毕竟,这片无垠草原的商品太过琳琅满目,完全没有必要长情,三分钟热度被市场规则允许。
早 coffee 晚 alcohol,一边排队喜茶一边「蜜雪冰城甜蜜蜜」,既从众,又特立独行,既精打细算,又可能为爱一掷千金。
尽管当下的消费主义更多指向负面,但我们留心消费陷阱,也并非要回到过去的消费时代,有更多的选择送到眼前总是好的。
「新消费」能协助创新,但它本质上颠覆不了什么,「旧消费」要走的路,它依然要走一趟。
我们等待的,是一场新消费市场的「水落石出」。
看看三年之后又三年,还有什么被留下。
注:本文由吴志奇和张成晨合写。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版权归原作者 爱范儿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