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信息过载时代,如何有效管理知识?

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从看书看报,到看直播、刷微博、短视频,信息的体量越加庞大,信息呈现的形式越加丰富。我们享受信息便捷获取的满足感,但信息过载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

太多信息输入会让我们丧失一定的判断力。哪些信息是值得思考和内化的?如何将信息真正吸收,进而变成知识?知识如何更有效地被大脑存储,有需要时候能便捷调取?

这背后其实有一门学问,叫做知识管理。在由 OPPO 独家冠名赞助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印象笔记董事长&CEO 唐毅详细聊了聊这些问题。

以下是唐毅的演讲实录,由极客公园编辑整理:

搭建「第二大脑」,更科学地管理知识

今天,我的话题是关于知识管理,会聊到一些知识管理的方法,也会把人放到知识管理这个话题里,去理解更多窘境。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知识?我们既看方法,也看人本身。

首先我们聊聊知识和信息管理最原始的几个诉求点:首先要抓住信息,无论是碎片的,还是成体系的信息;其次是要能存储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记住,并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取这些信息。关于这些诉求点,在知识管理的理论上,有很多不同的思考。

其中一个重要的角度,是 Evernote 创始人 Stepan Panchikov 提出的。他说:「人类的本质就是与遗忘做斗争」。所以,做 Evernote 这款产品的初心就是为了帮人们记住和想起信息。

大家都很熟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接受到的新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去加深重构,那么它可能 31 天内就在人的记忆里逐渐衰减了。所以,Evernote 初代 PC 版产品的功能,除了辅助拓展了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抓取能力,还着重加强了信息搜索和信息关联的能力。

从收藏信息到记住会用,这本身就是知识管理要解决的一个矛盾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方法总结和实践,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

比如卡片记忆法、知识管理金字塔理论等,经过了几十年的推演,解决的都是如何帮助我们把数据转化成信息、再内化成知识的过程。

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帮助我们搭建「第二大脑」,更科学地管理知识。

成为人类的「第二大脑」也是印象笔记这款产品一直追求的愿景。

主动管理知识对人有什么要求?

身处知识碎片化时代,我们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人需要做的努力是什么?

其实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人是无时无刻不在记录的。面对丰富的信息渠道和过量信息,信息管理对人提出的要求是必须具备「主动性」,主动应对不断流入的信息,辨析哪些是重要的、需要处理的。

同时,我们还得跟遗忘对抗。有个解决方法是「不断提醒」,这就需要专门的软件工具在不同的时间点,或者不同的场景下,用一定的节奏去呈现信息、提醒信息。

此外,一些理论研究告诉我们,相当多的主动知识管理是通过知识分类、变化、重组这三件事来完成的。

有个方法叫做 P.A.R.A(Project. Area. Resource. Archive),其中 Project 是你处理信息的最小模块,Area 是你所深入知识领域的界定,Resources 是你能支持理解掌握这些领域以及更多领域的资源,Archive 是信息的存档。它最核心的点之一是它强调在主动知识管理时,你要用少量的工作对知识进行分类,然后判断如何深入研究,如何积极归档。

知识的主动管理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背后有一些新的对知识组织和领会的能力在出现。比如「双向链接」,你能看到某一篇文章被多少文章引用了,这篇文章处在知识链的哪个节点上。「搜索」也是获取知识很重要的方式,新一代的知识管理工具也必须解决多模态、多格式的搜索。

如何避免「以为自己获得知识了」的假象?

印象笔记有一系列产品,应对不同场景下的知识管理。其实,主动管理知识是有些「反人性」的。它要你主动停下手里的事情,为知识付出更多时间,以便收获更多知识。

这听上去是个 ROI 不低的事情,但背后还有很多挑战。首先流程肯定是复杂的,其次针对每个环节要不断做到提醒,再者你得适应用多个工具来完成这些事情。

最后,你要避免一种假象,就是以为自己获得了知识。因为你不断在分类,不断在建立知识的链接,不断重构重组。但你到底有没有获得知识,我们需要看一些更深入的东西。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证伪。像是你读了一本书,做了很长的读书笔记。但避免不了这些知识有可能是错的。有哪个平台能够帮你进行高效的批判和证明?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你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领域获得知识。搜索其实解决不了「不知道的不知道」。当你完全对某个领域知识的基本框架不了解时,你如何进行知识获取和管理?

第三个问题是,相较于传统卡片式或者分类式地管理知识,如何能确保对脑科学里的认知有充分体现,能够给直觉留空间?一个不灵活的方法给直觉留的空间很少。

第四个问题是,如何内化?不断被重复提醒的信息,其实并不代表这个信息一定被内化成知识了。所以我刚刚说,有些工具会给你获取知识的假象,但你真正用的时候,可能并非如此。

第五个问题是,到底这个问题是不是和自己相关?有大量不相关的信息怎么办?如何判断?有句话说,让技术留给工具,让思考留给自己。什么时候记录停止,思考开始。

第六个问题是,如何能在不断重建中保持第一性思维。原创性、直觉、第一性思维等都需要能在知识型工具中发扬。

人创造了工具,工具也塑造了人

我们经常说「well-being」,这个词翻译是幸福,但其实它可能有超越幸福的含义。其实,在知识管理中,人的元素很少被仔细考虑。

我们会看到一些人经常模仿别的效率达人工作学习,总结方法。是不是充分学习了别人的学习方法,你就能够变成这个人?是不是变成了别人,你就幸福了?

我们在研究知识管理时会看到,很多用户「只有明白了才会心安理得」,如果搞不明白,他们就会焦虑。但什么时候才算足够明白?心安理得的平衡点在哪里?

最核心的一点是你的幸福感,你的整体 knowledge 和 well-being 的共同提升。这才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我们认为,「未来可鉴,人人可得的知识管理」才是未来的知识管理。

未来,我们需要一个无处不在、多模态、永远在线的知识处理工具。这个工具既能支持个人知识管理,也可以支持协作式的知识产生和管理。知识管理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的事情。

另外,我们觉得知识管理的未来,要向很多角度要答案,比如社会学、认知科学。从我的角度看,我觉得也要向脑机接口类的要答案,连接信息科技。

人创造了工具。工具也塑造了人。技术作为一个无处不在的工具,它会影响大众对于经验世界的感知。这些是我们基础的对于知识管理的思考。

我们希望这些工具不仅带来方法和功能,还可以带来面对更深层次知识管理的探讨,以及知识管理背后关于人的解决方案的尝试。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er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www.geekpark.net/news/294829
版权归原作者 极客公园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过载时代,如何有效管理知识?”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