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港股收盘后,顺丰同城公布了上市以来的首份“成绩单”。
据其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入81.74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年度的48.43亿元人民币增长68.8%。实现毛利0.94亿元,毛利率1.2%,相较于2020年度毛亏损1.8亿元,有所好转。但是年度仍净亏损8.9亿元人民币,亏损率为11%。相比2020年度亏损7.5亿元,亏损进一步加大。这已经是顺丰同城公布财务以来第四年连续亏损。
顺丰同城头顶“第三方即时配送第一股”光环上市。但提不起“精神”的何止业绩,还有股价。顺丰同城上市后即破发,盘中一度跌超11%,截至收盘仍跌9.26%,报14.90港元/股。相比截至3月31日收盘价7.03港元/股,股价已跌去过半。
业绩连年亏损,股价相比上市首日收盘价腰斩,在阿里、美团、京东前后夹击下,顺丰同城在资本市场上该如何博得投资者青睐?
连续亏损,人力成利润黑洞
顺丰同城是继顺丰控股、顺丰房托和嘉里物流之后王卫的第四家上市公司。曾经明确表示不想“圈钱”,也不“上市”的王卫也在这些年接连IPO。
与净利润连年亏损相反的是,顺丰同城营收一直在增加。在业务规模方面,顺丰同城2018年订单总数仅为0.798亿单,而2019年暴增至2.111亿单,增长率高达165%,2020年顺丰同城的年订单总数为7.609亿单,增幅高达260%,近三年顺丰同城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08.7%。
招其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顺丰同城的总营收为9.93亿元,2019年增至21.07亿元,增幅高达112.2%,而2020年的营收又增至48.43亿元,增幅为129.9%,三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0.82%。
为什么营收增长迅猛,而顺丰同城的净利润却一直亏损呢?这主要受累于顺丰同城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人力成本的高企,被称为同城配送行业吞噬利润的黑洞。据顺丰同城最新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劳务外包成本高达79.18亿元,占总营业成本的98%。
劳务成本对顺丰同城来说一直是个沉重的“包袱”。2018年、2019年、2020年,外包劳务成本占总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85%、86%、96%。
与此同时,研发和行政等各项开支也在不断增加。2021年,顺丰同城研发同比增加78%,行政开支同比增加56%。
由于劳务成本、研发成本、行政成本,2018年-2021年,顺丰同城的运营成本一直位于高位,分别为12.25亿元、24.43亿元、50.32亿元、80.79亿元,三年间增幅达559%。
而疫情得超预期发展也使顺丰业绩备受压力。虽然在年报中,顺丰同城表示,疫情导致消费习惯改变,本地在线购物增长趋势导致即时配送需求不断增长。然而,疫情相关消费模式可能不会经常出现,未必可持续。
但是,疫情带来得影响不仅是消费习惯导致得需求增加,还有因疫情导致得业务停摆。顺丰相关客服人员表示, “现在顺丰上海同城寄件基本处于停运状态,大部分地区运送受限。从上海寄出的快递能否送达,取决于目的地城市的疫情状况。即便起点与终点都可以正常运送,如果转运中心有政策要求,也会影响运送进度。”
红海角力,过度依赖大客户
在阿里、美团、京东等同等配送线的竞争夹击下,顺丰同城想要成功突围并不容易。
据西南证券整理,2020年,美团配送日均订单数2780万,蜂鸟即配日均订单数达到450万,达达日均订单数达到290万,相比之下,顺丰同城日均订单仅超过270万。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即时配送市场中,美团配送和蜂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3.0%和23.7%,位列第一和第二;达达的市占率为4.3%,居第三;闪送和顺丰同城分别以1.5%和1.2%的市占率排第四和四五。
美团同城、达达、蜂鸟配送等背后都有美团、京东到家、阿里做业务基本盘。而顺丰与其相比不具备直接的获客流量,难免加重自身的运营压力。
这也造就了作为主打“第三方即时配送”的顺丰同城却不得不依赖顺丰控股。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各年及截至2021年5月31日止五个月,顺丰同城来自顺丰控股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2.9%、13.1%、33.6%、38.6%。
可以看出,**顺丰控股为顺丰同城贡献了近三分之一得营收,成为了顺丰同城的大客户之一。**
招股书显示,顺丰同城的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从2018年至2020年,顺丰同城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据其总收入的67.7%、67.1%以及61.2%。
近几年,顺丰同城业务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医药行业、服装行业及数码3C行业商家、近场电商及同城零售商家等。家乐福、天虹、小米、OPPO、高济医疗等均是其客户。业绩报告中显示,2021年,顺丰同城Top 100主要客戶的续签率达到86%。
日前,赴美上市的达达业绩已出,亏损难言乐观。在港交所上市的顺丰同城业绩同样不容乐观。即配企业如何破除业绩困境,不仅是顺丰同城的难题,也是整个行业面临难题。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杨秀娟,编辑|天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