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1年终盘点 |寒冬、裁员、反垄断…我们未必不会迎来更好的世界

作文 | 极客公园编辑部

很难形容即将过去的 2021 是最「糟」还是最「好」。

这是过去 10 年来,消费互联网最「差」的一年。经历了 2020 年的「回光返照」,2021 年的互联网行业踩下了急刹车——双减、平台经济反垄断,再加上滴滴事件背后的中美监管博弈,最终为「无限增长」的互联网造富神话关上了最后一扇大门。下半年开始,大厂不再谈增长、DAU(日活跃用户数量)和投资并购;改谈起共同富裕、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与下乡助农。

那些 2020 年「最性感」的互联网故事——在线教育被归于历史的角落,社区团购艰难求存,抖音、快手、B 站增速放缓,「慢」了一拍的小红书、喜马拉雅,则被挡在二级市场的最后一道门前……

某种程度上,过去高速发展、资金充沛的十年间,是监管迟到、土壤自由任由企业「野蛮」生长的十年。它塑造了蓬勃的中国互联网奇景,但同时,中国创新也迎来了转折口——易得的果实摘完了。

乐观地看,商业模式的复制型「创新」不再吃香,真正的技术路线开始抬头。也因此,2021 对于其他科技行业来说,也是充满机遇的一年。

过去十年,任何赛道的投资回报与消费互联网相比都相形见绌,后者如黑洞般虹吸风投的资金。2021 年,随着消费互联网退潮,投资者被迫把目光转向其他赛道,促成一批新的科技风口在这一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双碳背景下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产业;国产替代掀起的半导体、数据中心投资热潮;还有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这些走在世界前沿的硬科技产业,从未像今天一样受到舆论和资本如此之高的关注,并打上中国「科技自立」的标签。

2021 年即将结束,****极客公园梳理了过去一年科技行业发生的十大事件,并分享我们的思考站在历史轴线回望2021,它对于 2022、乃至下一个十年的意义是什么?这些事件将对科技行业、中国社会以及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
**

*10 *技术出海:从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

关键词:TikTok/WeChat解禁、宁德时代

事件回顾:

6 月 9 日,拜登签署行政命令,撤销特朗普此前发布的对 WeChat、TikTok 和其他中国应用程序的禁令,拜登还下令政府对其进行重新审核。

半个月后,美国商务部撤销其去年 9 月发布的禁令清单,这份清单曾要求禁止美国企业和 TikTok 及 WeChat 进行交易。自去年夏天起,TikTok 遭遇的这场风波终于阶段性告一段落。

如今,TikTok 是全球最热门的内容社区之一。今年 7 月,TikTok 全球累计下载次数突破 30 亿次,成为继 Facebook 之后第二个取得如此成绩的网络平台。今年 9 月,TikTok 宣布其月活跃用户突破 10 亿大关。

早在 2018 年,张一鸣曾介绍字节跳动全球化的战略细节:技术出海,为全球用户提供统一的产品体验,针对不同市场采取符合当地需求的本土化运营策略,建设全球创作与交流平台。

以 TikTok 为代表,技术出海正是当下出海创业的大趋势。

今年年初,实时语音社交 App Clubhouse 大火,让更多人认识了一家中国技术公司声网。声网为其提供了实时音频网络相关的技术。也因为这个技术积累,声网的业务有了爆发式增长。

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声网全球注册应用已超 37.2 万,包括小米、陌陌、The Meet Group、Bunch、Yalla 等遍布全球的巨头、独角兽、创业公司都在使用声网的技术。

今年 11 月,宁德时代市值突破 1.5 万亿元,作为新能源汽车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技术企业,早在 2018 年,宁德时代就在德国投资建厂,预计明年达产后形成 14GWh 的产能。而在 2021 年,宁德时代曾两次传出海外建厂传闻。

今年 10 月,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 ELMS 宣布与宁德时代签署电池供应协议。当时就有消息称,双方考虑在美国合作建造一家电池工厂,以实现本土化生产。12 月底,据波兰媒体报道,为了向德国出售电池产品,宁德时代计划在波兰投资 20 亿欧元建设工厂。

公园点评

从早期的技术引入,商业模式的微创新,到如今局部技术的领先,再输出到海外,技术出海会是下一阶段创业的机会所在。

正如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张亚勤所说,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历经工具型应用出海、商业模式出海与技术出海三个阶段,并呈现出「由近及远」、「散点成面」的两大特征。

尽管疫情仍在持续,但全球化却在进一步加强。包括产业全球化配套,资本加速全球化流动,随之而来的是科技、教育、创新等基础服务和能力在全球的重新配置。

有了技术积累,技术出海和创业的下一站是什么?其实是场景。创业者应该在场景上做进一步试探,找到合适市场下最关键的场景切入。毕竟,创新型技术的应用场景往往也是创新的。

*09 *游戏驿站逼空大战:科技和散户给傲慢的**资本家**上了一课

关键词:WSB、GameStop、科技平权

事件回顾:

2021 年开年,一场浩浩荡荡的散户逼空大战震惊了整个华尔街。

游戏驿站(GME)是美国一家传统的视频游戏连锁零售商,由于业绩长期不佳,GME 股价长期萎靡。2021 年初,美国著名电商创业者 Ryan Cohen 加入 GME 董事会后,公司股价开始飙涨。但随后,游戏驿站被知名做空机构香橼盯上。

1 月 19 日,游戏驿站股价冲至 40 美金,香橼创始人 Andrew Left 在推特上宣布做空,放话所有做多者将成为输家。消息一出,游戏驿站股价应声暴跌,当日迅速回落至 20 美元左右。

香椽的态度激怒了做多 GME 的美国散户,通过 Reddit 的炒股板块 WSB,散户们聚集起来反击。一边集体做多推高 GME 的股价,一边通过社交媒体攻击 Andrew Left 和他的家人。几天后香橼认输,Andrew 发推称为了家人,将停止做空游戏驿站。

香椽的退缩鼓舞了散户们的士气,1 月 21 日游戏驿站从 40 美元开始飙升,两个交易日内涨至 80 美金,并在 1 月 26 日暴涨至 350 美金。在这个过程中,做空游戏驿站的华尔街空头们损失惨重,有机构预计做空者的总损失接近 200 亿美元。

以 GME 为起点,2021 年美国散户们聚集起来到处冲锋陷阵,甚至催生了「WSB 概念股」这个新名词,美国老牌院线 AMC 娱乐,黑莓手机,元宇宙第一股 Robolx 等遭到大量做空的股票,在 2021 年相继成为 WSB 的宠儿,甚至白银期货、数字货币,也一度成为散户狙击华尔街的阵地。

公园点评

促成这场逼空大战的背后有多重因素,比如做空 GME 的机构太过集中,空头仓位高达流通股的 140% 以上,为后来的轧空形成了条件;也有美国政府疫情期间印钞发钱的操作,无形中加厚了散户们的钱袋子,让他们有更多力量对抗华尔街……

但不可忽视的是科技创新才是根本因素,它使得权力被重新分配。在美国股市,散户的交易量约占全部交易量的 20%,GME 事件之前,从未有人把散户当成市场中举足轻重的一股交易力量。一来散户可以运用的投资工具有限,二来散户都是各自为战,以他们的资金量很难对机构造成威胁。

但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一切。Robinhood 这种互联网券商的发展,提高散户交易速度的同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投资工具,不少散户就是使用 Robinhood 加杠杆做多,而这原本是机构投资者的「特权」;此外,Reddit 这种交流论坛的出现,也让散户得以统合在一起,甚至对抗掌握话语权的华尔街在媒体上发起的心理攻势。

金融科技还在不断发展,未来会有更多 Robinhood、WSB、花呗、余额宝,冲击原有的金融秩序,如何在科技发展和维持金融稳定间取得平衡,是全球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创业者,以及各国监管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08 *新能源汽车「热到发烫」:造车的太多,芯片和CEO不够用了*

关键词:自主品牌 量产

事件回顾:

圣诞节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出现在央视《对话·挑战者》的节目镜头里,说在 2021 年最烦恼的事情是供应链,芯片是烦恼中之最,「如果有谁能给我芯片,我可以请他喝酒」。

「芯片荒」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一个缩影。2021 年 5 月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月增加。从 21.7 万辆增长到 45.7 万辆;6 月开始,连续刷新月产量纪录。对比去年,最高的月产量不过 23.5 万辆,今年直接翻了一倍。从 1 月到 11 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 299 万辆,同比增长 1.7 倍。

今年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发布后的第一年。新能源汽车被视为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的渗透率将达 20% 以上。

主旋律既定,跑马圈地比赛只会更加激烈。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三家咬紧不松,11 月交付量集体破万;但是拉出当月整体销量排名来看,也只能从第五名算起。比亚迪、上汽、长城、广汽这样的传统主车厂,凭借供应链优势,发力新能源产线。场上的玩家还有小米、百度、华为这样互联网选手。雷军「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组局造车;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年中换帅,希望能抓住剩下的战场;百度携手车厂吉利,推出「集度」智能汽车品牌。

群魔乱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再次上演,大浪淘沙谁是留下来的金子?还需要玩家们比拼后才可见分晓。

公园点评

电动化、智能化必然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而智能汽车又将是继手机后,对生活影响最大的私有智能终端。从产品角度,越来越多厂家将汽车看做一个可以承载内容和生活方式的空间。智能手机的出现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智能汽车所承载的实体空间,似乎理应具有更大能量。

从产业角度,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是汽车产业链的变革。原来汽车的生产中,主机由上万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形成了复杂的产业链。特斯拉则用一体式压铸技术挑战传统的冲压、焊接工艺。一个大型压铸部件可以替代上百个原来的零部件。新的生产方式过程简单、制造可控制、成本低。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先进的生产方式对产业链的影响会逐步凸显。

*07 *元宇宙:未来 10 年最好的机会,**但也许 100 年也实现不了**

关键词:Meta、全真互联网

事件回顾:

毫无疑问,这是今年最热门的互联网科技圈词汇。「元宇宙」,在它被首次写进 Roblox 招股书后,这场贯穿了整个 2021 年的元宇宙热潮就开始了。

腾讯提出了「全真互联网」,早在去年 2 月 就参与了 Roblox 投资,在元宇宙的布局上有条不紊。字节跳动今年斥资 50 亿元收购 VR 公司 Pico,还用近 1 亿元的金额投资了「中国版 Roblox」代码乾坤。

把元宇宙浪潮推向顶点的是 Facebook。扎克伯格不仅屡屡对外发声表示元宇宙对它的公司是如何重要。他们也决定将公司名称直接改为「Meta」,全力押注元宇宙。

于是在公司战略层面,更多大企业开始讲述元宇宙对他们的重要性。比如,微软也说要努力打造「企业元宇宙」。英伟达宣布推出为元宇宙建立提供基础的模拟和协作平台。

游戏曾被看作元宇宙最先落地的场景。但这个概念看似丰富的延展性,也让它从从游戏出圈,进入到教育、工业制造、设计、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

可以说是,万物皆可「元」了。

公园点评

元宇宙是虚拟现实结合的数字化体验容器?元宇宙是更庞大的更复杂的虚拟经济体?元宇宙是下一张「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元宇宙成了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需要注意的是,再有远见的人也未必能在一场变革的早期,描述它的全貌。更普遍的现象则是一定有投机者借它包装业务,有人则把它当成笑料。人们可以对元宇宙有期待,但也更需要理性地审视。

因为即便这个未来是对的,但让这个未来被更多人理解,依旧需要时间。

*06 *互联网裁员潮:有人调侃,互联网的尽头**是体制内**

关键词:裁员、考公、寒冬

事件回顾:

互联网公司 2021 年的裁员规模可以用「前所未有」来形容。

12 月底,据新浪科技报道,爱奇艺裁员比例达到 20-40%,几乎涉及所有业务线。其中花钱最多的市场、渠道合作等部门裁员比例达到 50%,内容部门裁员比例达到 30%,游戏等边缘部门则几乎全部被裁。

同一时间,快手被曝从 12 月开始进行变相裁员,以通过给员工打低绩效的方式。多年扩张突破十万员大关的字节跳动决定「去肥增瘦」,撤销「人才发展中心」,精简职能部门,传出按比例裁员的消息;更早些,字节跳动还进行了商业化、游戏、教育业务线的大量裁员。此外,一些互联网公司裁员汇总也频频在网络热传。

互联网寒冬的论调从两年前就已经开始。裁员的新闻逐渐增加,在今年到达了一个小「高潮」。曾经,「35 岁焦虑」是互联网人无法回避的议题,而现在,应届生们无需等到 35 岁,就可以提前体验「被裁」。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报告显示,行业的增速从 2015 年的 46.5% 降至 16.7%,逐年降低。尤其是在反垄断、反资本无序扩张等政策出台后,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受到显著影响。

年轻人开始变得冷静,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一切,它的规则、社会价值、回报与未来。

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年的国家公务员报考突破新高——实际有超过 212.3 万人报名,平均 68 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其中,西藏邮政管理局的一职位吸引了 2 万人报名,达到「两万选一」。

在这背后,2020 年胡润百富榜上,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中公教育创始人位列第 19 位,前一年是 40 位,一年身家涨了 800 亿。中公教育市值曾经一度超 2000 亿。

有人调侃,互联网的尽头是体制内。

公园点评

互联网公司强调狼性,喜欢用战争、战役比喻公司的决策。所谓商场如战场,但是如果分不清商场和战场的区别,很容易为了钱、流量、市场份额陷入「内卷」、零和博弈的恶性循环。过去一段时间,互联网企业将资本的无序扩张演绎到了极致。

改革开放 40 年之后,人们逐渐缓过神来,新世界的规则更多由巨头确立,而巨头背后的资本,很难主动承担起更宏大的社会责任,不时还会走向与大众利益的对立。

这种产业变化传递到了生活中:曾经代表着社会新经济动力的互联网行业「跌落神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而一个设计趋势可以体现这一点,今年,许多企业将自己的产品 logo 修改,比如美团外卖将袋鼠修改得更卡通,更为亲民。因为在不确定时期,友好、幽默的面孔可以带来温暖、熟悉和舒适。

被行业波及的人们当然需要慰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依旧是一个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甚至比以往更加渴求科技企业。大风向的转变很明确——从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变成重视「效益和质量」。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从股市走势看,科技硬核企业比流量型平台企业好得多。

以过去的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更多是追求短期效益。一位互联网初代创业者感慨,20 年前,创业靠时代红利,即便是平庸的公司也能发展得很好,而现在要靠领导力和创新力,难了很多。

尤其像光电芯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被大多数投资人忽略的硬科技都需要长期的投入。这些产业也更多需要真正「长期主义」的坚守。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互联网经济的降温,也可能代表着科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

**05 *碳中和碳达峰: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碳中和、碳达峰、拉闸限电

事件回顾:

九月下旬,东北拉闸限电,很多人被拉回到关于停电的遥远记忆中。# 东三省用电高峰拉闸限电 #、# 东北限电 # 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网友表示,有些地方一天停几次电,有些地方停电超过 12 小时,因为停电导致城市主干道的红绿灯无法正常运行,部分商铺只能点蜡烛营业……

慌乱地讨论后,「双碳」、「能耗双控」政策被推向舆论中心。限电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电力市场供需错配,也有地方政府对于能耗问题的「急刹车」「补作业」——对煤电企业限产甚至直接关停。

此时「2030 碳达峰 2060 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刚刚发布一年。要不是这次「拉闸」,很多人或许还觉得「碳中和」只是遥远的口号。实际上这一年间,双碳相关的各个产业极速成长。

能源行业的双碳之路是整个碳中和目标中的重头戏。煤炭限产后又价格飞涨,直至「拉闸」,煤炭行业的减排之路困难重重。电力企业也都各自拟定了相关清洁能源发展目标。

新能源行业光伏、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逐渐成为主力军。建筑、工业、交通、农业等各个高碳排放行业都在提出低碳转型的方案。不过没有突破性的储能技术,新能源的稳定使用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7 月 16 日,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市。截至 12 月 23 日,成交量突破 1.4 亿吨,成交金额超 60 亿元。通俗来讲,碳交易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来达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的,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进行买卖。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补贴退坡下,仍然踩着「双碳」东风发展。马斯克的「卖碳翁」名头十分响亮,2020 年特斯拉光靠出售碳排放积分就获得了 15.8 亿美元的营收,是年净利润的两倍还多。今年除了特斯拉,蔚来也加入「卖碳」行列,实现破亿营收。传统车企则在碳积分政策下焦头烂额,转型新能源的路上,还得花大钱从新能源车企手中「买碳」。

公园点评

限电风波背后,「运动式减碳」已被中央政治局会议点名批评。从宏观政策到地方限电,从新能源汽车政策到充电桩问题,从口号碳中和到人人生活低碳。我们对「碳中和」的感知也逐渐从一个概念到影响生活实际。

39 年后的碳中和目标拆解到当下已经并不遥远,甚至已经迫近。

2021 年被称作为「碳中和元年」。实现碳中和,面临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环节的脱碳。需求侧主要脱碳压力来自工业、建筑业、农牧业等产业侧,供给侧脱碳则包含电力、氢能等能源生产方式,以及碳捕捉、封存和利用等。

能源结构是碳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工业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足够底气推动能源转换。碳排放话语权的争夺是大国的牌局,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难以挤进牌桌的时候,所有大国都意识到,碳中和是通向下一个时代的钥匙,必须加速拿下。

因为一次次能源革命彻底改变人类生存样态的背后,更是一场场通往下个时代的工业革命。

2060 年,我们有幸或许能看到化石能源终结的一天,至少是前一天。

**04 *科技自立:任何关键技术,有,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关键词:缺芯,国产替代

事件回顾:

6 月,三名宇航员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空间站中开展科学研究……

在天宫空间站发射成功之前的 21 年里,我国曾多次请求加入国际空间站,但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航空技术封锁,层层阻挠之下,始终未被允许。

西方的封锁并未阻止中国人对航空技术的探索,2021 年是中国航空开花结果的一年。这一年里,中国全年航天发射次数高达 55 次,位列世界第一。这一年,中国航天突破重重技术封锁,在星际探测、空间站发射、商业航天等方面均有亮眼表现。

另一个触动国人心弦的是半导体产业。经历了 2019 年、2020 年的断芯,2021 年的缺芯,2021 年,半导体投资热度空前,许多融资额超过 5 亿的项目涌现,开启了国产高端替代的新时代。

据统计,过去一年,市场上有 534 个半导体公司获得融资,总融资金额达 1536 亿;其中融资额超过 5 亿的大项目数量是 46 个,数量上仅占 8.6%,但总融资金额达 992 亿,占据总融资金额的 64.6%。

除了创业公司外,包括腾讯、百度在内互联网巨头也悉数下沉布局基础硬件领域,积极投入国产芯片的研发。

公园点评

2021 年称得上是国产替代的春天。

航空航天一直是国家主导的科技发展重点,今年取得的成绩算是稳中求进。而过去资本很少关注的芯片、半导体等「高精尖」领域,今年的创业热情和投资热潮却是以往少见的。

国产替代成为资本宠儿的原因在于,中美科技博弈的背景下,高端技术企业的投资逻辑发生了转变。

以 GPU 为例,过去英特尔和 AMD 在全球建立了绝对的市场垄断,中国 GPU 市场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但中国的 GPU 需求却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满足。

在美国对中国展开持续限制的情况下,未来大部分国内厂商将首选国产半导体品牌进行生产,国产替代品牌的市场需求将显著提升,资本自然也闻风而动。

然而,尽管目前国产高端替代的投资热情高涨,但多集中于一些过热的细分领域,对实际产业中需求的把握不足,相对于达到科技自立目标所需的整体投资规模而言,尚有一段距离。国产替代品牌们未来仍需从产业需要出发,保持理性。

#03共同富裕:从孩童变成巨头,大公司要思考自己的责任

关键词:****共同富裕基金、三次分配、社会责任

事件回顾:

1994 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影响收入分配有三种力量,在为人熟悉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之外,「道德力量」可以在市场和政府的初次和再次分配的结果产生作用。

30 年后,2021 年 8 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上,国家领导人强调要促进「共同富裕」。同期《求是》杂志刊登国家领导人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包括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

近 20 年科技改革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从 90 年代末互联网浪潮至今,数字经济已经占到 GDP 30% 以上。互联网科技公司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不仅造就了一批新富人群,同时也让互联网从业者数年来稳居收入排行榜前几名。

现在,变迁之风已经吹来。

「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提出之后,互联网公司迅速行动。9 月初,阿里巴巴宣布设立共同富裕发展基金,并承诺将在 2025 年之前累积投入 1000 亿元助力推动共同富裕。同时,阿里成立常设机构「助力共同富裕工作小组」,组长由阿里首席执行官张勇担任。

紧随其后,腾讯官方账号「鹅厂黑板报」发文,继 4 月投入 500 亿元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后,8 月 18 日腾讯再度追加 500 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

除了 AT 两大巨头,美团、拼多多等公司也先后宣布百亿元以上的共同富裕基金和专项计划。

公园点评

中国互联网二十年飞速发展,科技公司已经从当时的少年长成壮年。不同时代背景下,公司需要面对的挑战也在不断变化。

2021 年之前,互联网公司要面对的是市场份额、竞争对手和技术突破;而现在,互联网公司要处理的已经不仅是产品和用户的「双边关系」,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

是否能处理好公司、用户和社会以及监管的「多边关系」,决定了互联网公司未来的发展。

如果说过去 CSR(企业社会责任)和 ESG(环境、责任与治理)只是部分有余裕的大公司才会关心的面子工程,那么在未来它将成为所有互联网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是一句台词,而是已经到来的现实。

*02 *中概股危机:企业的命运早与国运**绑在一起**

关键词:****滴滴、双减、监管、中美博弈

事件回顾:

「中国给了华尔街一个羞辱性的打击」。

2021 年 7 月 9 日,华盛顿邮报刊发了题为《华尔街终于醒悟过来,认识到中国现实》的文章。曾被寄希望能从中大赚一笔的滴滴,上市以来一再刷新股价新低。

此前刚刚赴美上市的滴滴,被中国监管部门启动审查程序,滴滴出行、滴滴企业版等 25 款软件陆续下架。

就在涉及网络信息安全的企业还在人心惶惶之际,「双减」政策接踵而来,明令禁止学科类培训上市融资,已上市的则相关业务需被剥离或选择转型。

即使后续补充说明教育领域的政策完全独立,监管趋严的背景之下,资本市场却并不买账,并且迅速地做出反应。以 ARK 为首的投资机构减持或清空中概股,阴云笼罩之下,整个中概股都在下挫,就连阿里巴巴、腾讯也未能幸免。

7 月 30 日,SEC(美国证监会)主席 Gary Gensler 发言称禁止中国公司的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首次公开募股),除非在招股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披露是否会受到政策影响。

12 月 2 日,滴滴宣布退市的前夜,SEC 通过法案,规定在美上市外国企业必须向 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公开审计底稿,连续三年不能满足检查要求的,其证券将被摘牌。一时之间,「中概股会不会集体退市」,这个看似不可能的魔幻事件,看起来即将成为现实。

公园点评

滴滴和「双减」事件让不少海外投资人认为,中概股的不确定性已经超过了长期增长的可能性。继瑞幸咖啡事件之后,中概股再一次面临「信任危机」。

中概股卷入中美博弈的战场,双方监管正就审查权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博弈。形式尚不明朗之际,二次上市、弃美赴港,成为越来越多创新型公司的保险选择。SPAC 上市机制将于明年 1 月 1 日在港交所生效,公司将获得估值定价的协商权。

资本市场的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市场释放的信号往往更为猛烈,股市亦是如此。投资人信心不足的背景下,中概股股价的波动实际上远大于公司实际价值的折损。年底我们逐渐看到中美监管的协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至少中方表达出积极的信号。

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的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概股的估值会有回归「内在价值」的一天。

*01 *平台经济反垄断:屠龙少年,不知不觉**已成恶龙**

关键词:****资本无序扩张、互联互通、国家反垄断局

事件回顾:

强监管风暴下,2021 年互联网反垄断大动作频出。

4 月 10 日,阿里巴巴因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 182.28 亿元,刷新了中国反垄断罚金纪录。

豁口就此被撕开。随后,美团因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立案调查,最终认罚 34.42 亿元,并全额退还独家合作保证金 12.89 亿元。

在这场反垄断大考中,天价罚单不是唯一的答案。

7 月,针对腾讯音乐的反垄断调查尘埃落定。与对阿里、美团罚款不同,监管部门通过终止腾讯音乐与华纳等版权方签署独家协议,旨在「恢复市场竞争状态」,打破独家版权模式。

「破独」的另一边,是「拆墙」。

9 月 9 日,工信部相关部门提出关于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各平台在 9 月 17 日前按标准解除屏蔽。「反垄断」之后,「互联互通」成为互联网行业面临的新一轮整改主题。

以阿里、腾讯、字节跳动为代表的平台之间被要求破除壁垒,新一轮流量分配割据战暗潮涌动。「拆墙」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来看进展缓慢。

一波波监管动作空前活跃,释放的信号逐渐明朗。

11 月 18 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成立。中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历经 10 余年沿革后,揭开了新面纱。

监管趋严,巨头求变。在人们正忙着为 2021 收尾的时候,腾讯宣布以中期派息方式,将所持有约 4.6 亿股京东股权发放给股东,对京东持股比例将由 17% 降至 2.3%。

这是腾讯面对反垄断监管的一次「抢答」。而面临同样问题的,不止腾讯一家。

公园点评

2021 是名副其实的「反垄断大年」。

从顶层设计到立法、执法、司法,中国的反垄断正全面纵深推进。

强化反垄断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国家防止和抑制资本无序扩张的强力决心。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自有其发展规律,从长远来看,逐利要有边界。

回溯往事,早在「3Q 大战」时期,关于「二选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讨论已经进入公众视野,但当时的体量并未引发官方和社会的足够重视。后来的十年间,互联网行业狂飙突进,Old School 和新贵族跑马圈地,资本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愈发强大。垄断的弊端逐渐从冰山一角浮出水面,足以引起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互联网领域的新业态也为传统的反垄断带来了挑战。

反垄断执法与司法双轨并行,前提是有法可依。施行 13 年后,《反垄断法》在今年迎来首次修订,其中针对互联网企业滥用数据、算法、资本优势、平台规则等排除、限制竞争的问题,设置了专门条款。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并指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未来,无论各大平台主动求变或被动认领,反垄断都是互联网行业绕不开的常态化命题,合规合法是生存立足之道,野蛮生长时代彻底终结。

这也对官方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积极探寻、解决互联网垄断行为界定等全球性难题。

与此同时,高举「去中心化」大旗的 web3.0 开始迎来投资热潮,众多瞄准现实应用场景的区块链技术正跃跃欲试。

几股强有力的有形之手和自发力量,势在改写「屠龙少年变恶龙」的故事走向。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er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www.geekpark.net/news/295913
版权归原作者 极客公园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1年终盘点 |寒冬、裁员、反垄断…我们未必不会迎来更好的世界”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