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潮汐商业评论
“用户您好,看到您查询过xx平台的贷款额度,现在我们有一款向老用户回馈的产品……”小李第一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时,还会礼貌回答并未查过,当第N次接到,平台也从银行、社交app到各类消费金融公司时,她终于明白这只是一种推销话术。
反复致电、拒绝无效,加之身边同事踩雷过“套路贷”,让小李对消费金融的整体感观不佳,即便有一时的资金紧缺,她也会选择向朋友开口,并支付一定利息:“明明白白,不会被坑。”
但更多人的日常借贷需求难以被这种方式满足,从而转向规模化的消费金融公司。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恢复,居民消费能力增长、消费习惯转变,助推了消费金融行业回暖。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误导消费、息费偏高、不当催收等违规事项通报依旧层出不穷,合规下的高增长似乎仍然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01 现状:增长与合规矛盾仍存
3月13日,中国联通披露了招联消金全年业绩数据,2021年,其实现营收159.33亿元,同比增长24.3%,净利润30.63亿元,同比增长83.6%。
招联消金的业绩回暖迹象明显,尤其是净利润方面。2018年-2020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67.09%、54.5%和19.33%,净利润增速仅为5.4%、17%和13.78%。
但这家不论是业绩规模还是上市进度都在业内居于头部地位的消费金融公司,也是2022年首家被罚的消费金融公司。2月8日,招联消金因营销宣传存在误导、催收行为不当等八项违法违规行为,被银保监会罚款290万元。
这样的情况在消费金融领域不是孤例。3月24日,兴业银行披露了兴业消金全年业绩数据。2021年,实现营收83.91亿元,同比增长29.78%,净利润22.3亿元,同比增长65.14%。
一同增长的还有消费投诉数量。中国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通报的2021年辖区内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显示,去年全年,该局系统共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2822件,同比上升50.5%。其中,兴业消金投诉最多,达368件,占总投诉量的13%。
3月25日,重庆百货披露了马上消金全年业绩数据。2021年,实现营收100.1亿元,同比增长31.6%,净利润13.82亿元,同比增长94.1%。
被监管质疑的违规问题却是整改与新增齐飞。2021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的通报指出,马上消费存在营销宣传夸大误导、产品定价管理不规范、学生贷款管理不规范、合作商管控不严、联合贷款管理不到位、不合规催收、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七大违规问题。
随后,马上消费表示立即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并基本完成整改,但相关投诉仍然不断。据媒体报道,截止今年3月29日,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马上消费的投诉量高达近2万条,2月-3月新增投诉涉及高额利息、暴力催收等问题。
头部企业尚且如此,整个行业可想而知,消费金融领域的增长与合规难题仍然存在,甚至将长期存在,而根源便藏在消费金融短暂却快速的发展史中。
此前,消费金融的承载主体是主流银行,把风险控制摆在首位的他们倾向于用资产等硬指标来衡量客户,“借得到钱的不缺钱”,难以满足普惠群体的借贷需求;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覆盖这类群体的P2P、现金贷等应运而生,强调效率的他们以高定价的方式来吸储和借贷,甚至衍生一批非法集资公司。
2017年末,监管趋于严格,出台了一系列的新规,相关机构加速转型,这也为消费金融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银行、产业公司等更多竞争者入局,洗牌和分化态势明显。告别高息模式后的阵痛,互联网领域的“赢者通吃”规律,再加上牌照、流量、科技等全方面竞争的“内卷”,“活下去”已殊为不易,合规经营、普惠大众自然被摆在其次位置。
02 格局:银行系后来居上
这些也是很多产业发展的必经过程,并不妨碍大家认为消费金融是个“好”市场。首先,中国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2020年,我国消费总支出从约20万亿元提升至超过55万亿元。此前受疫情影响下的消费需求稳步回升,2021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7%。
其次,我国的消费信贷渗透率明显提升,2010年-2020年,我国居民狭义消费信贷渗透率由8%提升38%,但仍显著低于美国的67%。疫情之下,维持内需稳定增长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庞大的市场当前,消费金融备受资本青睐。据媒体报道,2020年以来,平安、小米、阳光、苏银凯基、蚂蚁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开业。
2021年12月,中国华融发布的公告显示,宁波银行以10.91亿元收购了华融消金70%股权。
2022年3月,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以3.88亿元从苏宁易购、洋河股份收购了苏宁消金41%的股权。收购完成后,该行持有苏宁消金56%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与消费金融领域发展之初,多由互联网、产业公司牵头发起不同的是,如今的银行资本,尤其是地方城商行正加速布局,渐成主角。中金公司统计显示,目前正式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已达30家,其中25家均有银行参股。
业绩上也是如此,银行系消金机构发展迅速,盈利能力稳定。2021年上半年看,营收前三名是招联、马上和兴业消金,分别是73.9亿元、46.24亿元和38.69亿元,净利润前三名是招联、兴业、中邮,分别是15.42亿元、10.2亿元、7.9亿元。
非银行系消金机构却呈现颓势,作为首批设立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的捷信消金,2021年上半年,营收38.69亿元,仅招联消金的一半,净利润2.2亿元,仅招联消金的不到15%。
“卖身成功”的苏宁消金更是如此。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4.396亿元、4.3亿元、1.0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101亿元、-0.5亿元、-0.34亿元。总资产从2018年的近64亿元萎缩至2021年上半年的11亿元。
不难发现,消费金融公司发展两极分化加剧。截至2020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已达5246亿元,资产规模超过300亿的消费金融公司有6家,分别为招联、捷信、马上、兴业、中银、中邮,Top6市占率达到65%。
03 展望:角逐新用户与细分市场
目前来看,消费金融市场短期的发展趋势恐难以改变。从外部环境来看是监管趋严、利率下行。
2020年以来,陆续出台的互贷办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征信办法对互联网贷款业务中的风控能力、业务模式、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提出更高要求。年底,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定调,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
同时,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贷款利率,引导金融机构下调利率。2021年8月,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对属地内消金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将个人贷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高息模式一去不复返。
从内部环境来看是存量竞争、差异发展。考虑到优质客户有限、消费信贷市场更加成熟等原因,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围绕客户创新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场景。
前提仍然是足够了解客户,什么样的客户是未来消费金融市场的重点——新市民。
今年3月初,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所谓“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从金融需求上来看,新市民有着很多鲜明的特点。以信贷为例,小额、短期周转性资金需求极为普遍,相比额度和利率,他们更在意贷款的便捷性、灵活性,与消费金融服务的覆盖人群高度一致。
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正在积极探索新市民的服务产品,如推出专属贷款产品,以及围绕其就业培训、租房、孩子上学等工作和生活消费需求设计相关金融服务。
此外,还有文化、健康、养老等消费领域,正成为消费金融公司争夺的细分市场。以养老领域为例,随着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养老产业迎来发展契机,老年人消费观念转变,金融需求增长。打造有温度的老年人消费金融服务既是一种市场布局,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自2009年实施消费金融试点管理办法以来,国内的消费金融公司已发展了十余年,既经历了快速扩张和用户教育的高增长期,也经历了监管趋严和合规发展的阵痛期,如今,合规发展已成共识,但要说已经实现还为时尚早。恐怕只有真正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后才能彻底放弃此前的“经验”,这无疑需要头部企业率先破局,充当标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