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深燃(shenrancaijing),作者 | 唐亚华,编辑 | 黎明
哪家大厂要裁员,哪家公司996,入职哪家公司谈到多少薪资,如何面试更容易成功……这些职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脉脉。脉脉由此也被称为“互联网茶水间”。
定位职场社交平台的脉脉,最早对标的是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下称领英)。曾经,海归、外企员工、VC、金融从业者,谁没有个领英主页,都显不出他作为精英人士的格调。
然而,引入中国八年多,领英中国突然砍掉了社交功能。2021年12月,领英宣布升级为领英职场。有业内人士解读,领英或将逐渐淡出中国。
趁着这个机会,脉脉火速推出了“领英用户人脉补偿计划”,期望接手在领英中国失去了人脉的人群。
其实,领英中国本就只覆盖中国极少数人群,脉脉本身也面临着人群局限和增长乏力的难题。长期囿于科技互联网行业,人群上难以破圈,职场社交和求职招聘都是低频的非刚性需求。虽然,脉脉能够靠匿名社交板块“职言”维持用户活跃度,但匿名信息带来的风险犹如一颗定在头上的雷。
事实上,脉脉的对手从来不是领英中国,它的挑战在于自身的突破。成立之初就被称为中国版领英的脉脉,即使领英中国退出竞争,还是成不了下一个领英。
砍掉社交,领英中国怎么了?
汽车行业大V张翔从2012年就开始用领英了,他日常会在上面发帖,最方便的是发布了文章可以修改,他也在上面拓展人脉,洽谈商务合作。几年下来,他的好友已经达到了3万名的上限,发的帖子的阅读量多的有5万多,点赞也有2000多。
2021年12月14日,据领英公众号消息,领英在中国内地正式发布全新应用“领英职场 ”,帮助用户连接职业机会,协助雇主找到理想的候选人。改版后,领英职场不再提供用户原创内容的发布与互动功能。
伴随着APP更新,领英中国老用户纷纷在社交平台惋惜感叹。“我多年创作的帖子全部消失,来不及备份,近十年耕耘付之东流。没有了搜索功能,现在就剩下个人主页展示、企业招聘信息,以前是双向联系,现在变成了单向的,功能大打折扣。”张翔说。
作为一个职场社交平台,领英中国此举彻底丧失掉了社交功能,有人认为,这相当于把自己最能吸引和留住用户的功能“阉割”掉了,还有人评价:“领英中国社交阵地的失守,标志着海外最后一个在中国公开运营的主流社交媒体网络就此落幕。”
领英作为一家全球的职场社交平台,创建于2003年,总部位于美国硅谷。2014年,领英正式宣布进入中国,曾推出职场社交产品赤兔,但于2019年关闭。截至2021年7月,领英全球会员总数已超过7.74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会员总数已逾5400万。
领英在国外是很多职场人士的信息集散地,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大。“领英是一个综合体,有社交功能,也有求职招聘功能,用户看重上面的商业人群和新闻,比如可以联系上外企职工、金融行业人士、企业白领,还有猎头和HR,以及获取各大公司的业务人士变动。”张翔说,领英功能很全,把一个好的产品引进中国来了,但推广力度不够大,活跃度远远比不上国外。
目前,领英中国砍掉社交功能的原因尚不明确。不过,过去多年来,领英中国始终是一个少数人群聚集的圈子。究其原因,资深猎头张智分析,因为领英中国本土化做得远远不够。“领英至今用的还是邮箱的联系方式,这种方式很低效,也不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我最多的时候给50个人发了邮件,一条回复都没收到;而且,英文不太好的用户在领英上体验也不好。”
在他看来,领英带着一种外企的高高在上,不愿意真正做本土化的贴合,很阳春白雪,让人有距离感。
张智认为,领英放弃了中国最肥的市场,它覆盖的圈子甚至都不是北上广深的主流群体。他解释,社交中有强势人格,那群在平台上最自信最乐观的人,往往是社交的发起者,这种人一般在快速发展的行业,最典型的有互联网、房地产和前几年的在线教育行业。
“经历过996、一夜暴富、裁员的人,自信、分享欲要比其他行业的人强,外企白领、公务员等群体,则相对谨慎,他们所在行业变化也不太大。”张智指出,领英中国自认为覆盖的是中国社会的精英人群,但它连经济发展中的新兴贵族阶层都吸收不了,怎么出圈?
所以,领英这样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平台,却因为本土化不够,定位小众而逐渐黯淡了下去。
关闭社交功能,彻底变成一个类招聘软件后的领英中国,将何去何从?行业内的共识是,领英中国元气大伤,未来很有可能就此淡出中国。
至于招聘这门生意,张智指出:“招聘平台的逻辑很简单,就是一边通过投放广告,把简历拉到线上来,再把简历卖给需要招聘的人,赚的是信息流的差价。”
他认为,领英中国如果真的要做招聘,就应该密集投放,通过营销吸引各种人,跟智联招聘、51job、猎聘、Boss直聘正面对决,但如果它还是延续现在佛系的路子,做招聘也很难。
领英跌倒,脉脉吃饱?
针对领英中国的调整,脉脉火速推出了“领英用户人脉补偿计划”,为领英的用户朋友提供搬家特权礼券。搬家特权包括一个月会员、无限人脉搜索、人脉推荐等权益,声称帮助用户来脉脉重建人脉网络。
成立于2013年的脉脉,其口号是基于“实名职业认证”和“人脉网络引擎”,帮助职场人拓展人脉、交流合作、求职招聘。脉脉自称是1.1亿人都在用的职场社交平台。
所谓的职场社交,大多数用户的感受是,在脉脉上建立自己的职业履历展示页,偶尔看看匿名爆料的大厂动态,经常能收到各种HR和猎头的好友请求。部分销售、媒体人员等用它来找人、建立人脉,猎头和HR则在上面疯狂寻找目标人群加好友。
截至目前,脉脉共获得四轮融资。另外,早在2016年,其创始人林凡就宣布脉脉实现盈亏平衡。在2017年,他也曾宣布脉脉可能于2019年寻求在美国上市,但最终没能实现。
脉脉常被拿来与领英做对比。2019年,领英的“赤兔”下线时,当时的领英中国区总裁沈博阳离职前直言,“脉脉就是披着领英外衣的Secret(匿名社交),用Secret做运营,拉新做活跃,用领英讲资本的故事。”
当时,林凡不同意这一说法,并回应称:“脉脉职言的每日访问用户数仅占脉脉APP日活的不到10%。”林凡曾表示,脉脉主要的营收分为广告、会员费、招聘,三大块比例大概在40%、40%以及20%。招聘并不是脉脉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比之下,领英的收入则主要以招聘收入为主,领英此前的财报显示,在其主营业务构成中,人才解决方案占比接近40%,雇用占比35%,而广告和会员订阅收费占比共计20%。
但近年来,脉脉的营收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脉脉方面告诉深燃:“单纯讲倍数,会员是广告收入的2倍,招聘是广告收入的3倍”,也就是说,如今,招聘已经成了脉脉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2021年10月,林凡对外表示,2021年脉脉的招聘服务链接了718万职场人,服务了3000家雇主品牌,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比增长200%,招聘商业收入则较去年同比增长了259%。
猎头张智用脉脉八年了,他一年大约在脉脉上花1万多块钱。“我印象中脉脉日活高的时候到过800万,我在上面随便发个招聘广告都能收到几百份简历。最多的时候张智帮大厂招的人有90%都来自脉脉。
张智的感受是,做中低端的招聘用Boss直聘效果更好,脉脉适合互联网行业的高端招聘。“因为即使不求职,很多人有业务拓展和社交的需要,也会到脉脉上留个信息,它比其他专门的招聘软件的用户数更大。”
他分析,脉脉的优点在于,它能做求职策略参考,用户可以在脉脉上看目标公司有什么负面新闻,高管是什么背景,公司福利、年终奖怎么样。
同时,猎头可以用它发挥招聘策略,“我推荐职位时,如果公司的CTO是清华的,我给他推荐技术总监往往是清华毕业,他们成长环境、认知和看世界的方式接近,容易形成共识,脉脉就提供这种价值,通讯功能是它画龙点睛的地方。”张智说。
不过,也有HR和猎头评价脉脉“消息回复不及时,收费贵,体验不佳”,并不是行业内招聘渠道的主要选择。
脉脉CMO胡琛自己也说:“脉脉虽然不是主要的招聘渠道,用户反馈速度也不及时”,但他认为“媒体人、投资人、销售类、营销类等职位效果会更好,这些职位的人活跃度也更高,而且能了解到更丰富的人脉社交关系。”
而脉脉的招聘,张智认为也有提升空间。“脉脉如果打算把招聘作为主要业务,在简历管理等功能上还有细化的空间,比如做简历管理、知识沉淀,脉脉可以完善这部分,做成小型猎头公司的作业平台,这样双方生态捆得更紧一点。”
至于脉脉能不能接住领英让出的用户,这要看其运营能力和用户匹配度。目前来看,在脉脉上活跃的外企员工、金融从业者并不多,脉脉能不能搭建适合他们的土壤,还有待验证。
低频、非刚需、不出圈,脉脉前景何在?
总结下来,脉脉是一个靠职场社交吸引用户,其中的匿名社交维持用户活跃度,靠招聘、广告等企业服务赚钱的互联网平台。它从C端拿到流量和用户的职业资料,在B端满足企业广告展示或招聘的需求,这一商业模式业内人士认为是成立的。
但也有几大问题一直困扰着脉脉:职场社交非刚需,求职招聘是个低频需求,导致脉脉上的用户活跃度低;匿名社交风险大;用户群体局限,增长乏力。
资深产品经理判官认为,线上职场社交就是个伪需求。“在脉脉上关注某个人或加了好友,就叫社交连接吗?现在加上微信都不代表什么,实际上脉脉就是个职场版的Facebook,没什么深度链接。”再加上,普通人求职更是一个非常低频的需求,正是因为低频,脉脉上的用户活跃度并不高。
用户秋秋是一位媒体工作者,她开通了每个月68元的脉脉会员。在她看来脉脉能解决她需要精准地找到某个人的核心需求,但用了大半年她发现,她发三四十个好友请求最终可能有两三个人通过好友,“运气好的话一两天之内有个别人回复,长的话三个月、半年通过好友的都有,我遇到过8月发的消息,12月才收到回复的情况。”
所以她只能用人海战术找人,而这仅仅靠会员权益满足不了,还得继续充值获取加好友权限。根据会员规则,她每次需要至少花120元,再买100个加好友的机会,等于加一个好友的花费是1.2元,加上会员费,她有时候在脉脉上一个月要花近200元。
互联网从业者斐琪则因为花了钱还没找到想要的人,放弃了使用脉脉。“不开会员的话,一天只有几次给人发消息的机会,搜某个行业或某个职业的人完全不显示对方的信息,花68元开了会员之后,发消息也得不到响应。我开了一个月的会员,最后也没联系到需要的人,它层层设置就是诱导充值、续费,收完钱之后不保证效果,找人全靠运气。”
另外,在人群上,脉脉的主要用户是互联网科技圈的人。在判官看来,抓住这个人群是好事,但未来要想提高天花板,它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破圈。“这样下去它只是一个互联网行业的‘微博’,就像豆瓣扣上一个文青专属的帽子,很难出圈。”
不过,这样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在互联网圈,有以用户基数大为代表的微信、淘宝、抖音,也有用户群体垂直的B站、知乎,调性不同,模式各异,企业各自都有生存空间。
在扩大人群上,脉脉也曾经历过不少坎。2014年,微博指控脉脉恶意抓取用户数据。微博给脉脉两个选择:停掉接口,或者共享用户数据。后来脉脉败诉,赔偿200万。与微博的“分手”,让脉脉失去了一大流量池。
有人会说,脉脉的匿名爆料功能为其贡献了很大的日活。判官也认可这一观点,“用户有匿名吐槽和看公司八卦的需求,这也几乎让脉脉变成一个职场吐槽吃瓜平台,但匿名的内容很容易催生负面情绪、谣言等戾气很重的东西,是一个并不太体面的功能。”
脉脉也曾因匿名版块而招致麻烦。2018年7月,脉脉匿名版块被监管部门责令关停一段时间。此外,脉脉还经常因为一些负面的匿名爆料而被发律师函警告。有报道显示,在脉脉上,活跃用户中来自百度的占比超过30%,百度内部甚至一度禁止员工用脉脉,虽然后来解禁,但脉脉的用户增长瓶颈仍然存在。
所以,一直以来,业内人士都评价“职言”功能既是脉脉增加用户黏性的手段,也是埋在其内部的一颗雷。
判官提到,互联网产品的核心考量点就是刚需、高频和标准化三个问题,脉脉的职场社交功能非刚需,求职招聘功能低频,如果用户基数和日活提不上来,它的生意始终是个小市场。
互联网从业者元若认为,脉脉上的人群质量很高,但就是没办法利用起来,这么多高质量的人放在一起却浪费了,匿名爆料只能当热闹看看,平台需要一些干货。
社交不好做,脉脉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声称要做内容社区。但这需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大量内容创作者入驻。“我就是一个内容创作者,但我更新内容肯定是要在最低门槛、最大众的平台上,比如公众号、头条、知乎、虎嗅。在脉脉上,创作者得不到鼓励,没有动力”,判官说,而且,如果定位到职场社区,放到社区这个圈子里,范围又缩小了,微博、知乎等社区这么多,可替代性就会很强。
总体上,脉脉作为中国第一职场社交平台,有其独特的地位,平台上的实名用户也有着不低的行业价值。同时,它也确实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未来,脉脉发展的关键,在于它能不能破圈,提高行业渗透率和用户活跃度,或者通过充实平台内容来激活用户,而不在于是不是少了领英中国这个对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智、判官、斐琪、秋秋、元若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