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字母榜
前程无忧终于踏上私有化之路。
3月初,前程无忧发布一则公告,公告显示和Garnet Faith Limited的合并协议已经签署完毕,将以每股美国存托股份(ADS)61美元的价格完成对前程无忧的收购。
从合并协议来看,前程无忧每ADS的收购价格大幅缩水,从此前公布的79.05美元降至61.00美元,也就是说总交易价格从53亿美元降至43亿美元,较2021年中期公布的私有化价格下调近30%,但是仍溢价33.10%(以前程无忧宣布收到修订建议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合并协议预计在2022年上半年执行完成。
此次收购前程无忧的资本方为德弘资本和鸥翎投资,以及前程无忧首席执行官甄荣辉,此外公司最大股东Recruit也参与了这次私有化交易。
前程无忧私有化收购完成后,将变为一家私人控股公司。随着前程无忧被私有化收购的靴子落地,意味着中国在线招聘平台退市的队伍又添一员,此前智联、58同城已经陆续私有化退市,未来中国在线招聘行业将何去何从?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据公开资料显示,前程无忧是一家在线综合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成立于1998年,于2004年9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美股上市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但是前程无忧自2018年以来,发展就陷入困顿期,从财报可知其公司服务的企业在逐年锐减,与之相应的营业收入也在下滑,一同雪崩的还有前程无忧的股价,就是从这个时期前程无忧开始风传要私有化退市。
2021年中旬,在美股上市17年之后,前程无忧终于官宣将签订私有化协议,退市已经进入倒计时。根据公告,前程无忧已与Garnet Faith Limited签订私有化交易的最终协议,对价每股79.05美元,交易预计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完成后,前程无忧将正式退市。
但是不曾想到的是,前程无忧退市一波三折,本来预计2021年下半年完成的协议却意外延期。前程无忧在2021年11月8日发布了一则公告解释了延迟原因,公告称,监管政策变化对公司和私有化交易产生了影响。随后有媒体报道,买方团藉此下调了收购价格。
没想到的是直到2022年三月初,前程无忧私有化的另一只靴子才最终落地。
前文提到前程无忧私有化退市的最大原因为业绩不佳,不妨从前程无忧退市前最后一份财报看看端倪,即2021年12月中旬公布的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务。
据财报数据显示,前程无忧2021年三季度总营收为10.184亿元,同比增长了19.3%;在线招聘业务收入净利润为4660万元,同比增长了17.8%,非通用会计准则下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349亿元。
另外在线招聘的服务收入也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17.8%,来到6.426亿元,从整体营收数据来看前程无忧的业绩表现比较亮眼,前程无忧也在财报中说明这是因为招聘业务目前的运营状况仍然良好,特别是培训服务、校园招聘活动、就业项目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强劲需求推动,所以取得了这样的业绩。
此外,前程无忧的毛利润也实现了一定增长,财报显示,公司2021年三季度毛利润为6.81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6.6%。但是前程无忧净利润出现了大滑坡,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为4660万元,而2020年同期达1.733亿元,2021年第三季度完全摊薄后每股收益为0.68元,2020年同期为2.55元人民币。
据在线招聘行业从业者马晓伟指出,这是因为人工成本已经成为前程无忧最大的营收绊脚石,目前以前程无忧为例的在线招聘平台普遍采用系统审核和人工审核两种方式,人工审核是系统审核的最后一道关卡如果系统审核漏掉违规信息,人工审核会直接拦截,但是如果要做到没有疏漏非常难,不然也不会造成“58血奴事件”的发生,如果要想减少审核漏洞只有堆人力,这样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这或许是前程无忧增收不增利的最大原因。
这一点从前程无忧的财报也可以得到印证,前程无忧的人力成本在2020年三季度仅为3.217亿元,来到2021年同期增长至3.999亿元,增长了24.3%。
另外前程无忧营销费用也在大幅增长,财报显示,前程无忧2021年三季度营业费用由2020年同期的4.093亿元人民币增至5.5180亿元人民币,特别是销售和营销费用竟然增长了46.0%,从2020年三季度的3.132亿元,增长为4.574亿元。前程无忧财报中解释为品牌广告支出增加和人员增加所致。
但是单拎出广告费来看,从去年同期5860万元增加到1.308亿元,着实也挺吓人。马晓伟分析称,这从侧面可以印证在线招聘行业的竞争惨烈,大量烧钱做广告是行业通病,市场都是广告砸出来的,前程无忧目前所处困境也不敢减少这部分开支。
而行业竞争激烈,从前程无忧的营业利润率可以窥见一斑。财报显示,前程无忧2020年第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75亿元,而来到2021年第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仅为1.297亿元;2021年三季度的营业利润率(营业收入占净收入的比例)为12.0%,在2020年同期达19.3%,如果剔除基于股票的补偿费用则差距更大,2021年三季度为14.9%,2020年同期为23.0%。
马晓伟分析称,这说明了前程无忧面临的三个问题,第一行业竞争惨烈,招聘主业的营收和利润都在下滑;第二赚钱越来越难了,为了应对竞争而衍生出的开支在增加,利润在下滑;第三政策风险在增加,前程无忧三季报正处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规定密集出台的时期,这对开展业务势必会有影响,但是现在前程无忧对未来如何突围,战略尚不明朗。
此外,前程无忧的现金流也出现了较大变化。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现金和短期投资总额为101.694亿元,而截至2020年12月31日,现金和短期投资总额为1076.19亿元,也就是说不到一年时间,前程无忧现金流不见了1千亿元,现金究竟去了哪儿令人遐想,需要注意的是,前程无忧在2021年7月刚刚在上海浦东买下了一栋价值20亿元的写字楼。
在风险中前行
在线招聘这个赛道早就已经拥挤不堪,这时还有新的平台在不停挤进来。
前程无忧凭借一套全面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吃天下的路子早已行不通,这从前程无忧的财报可以看出,前程无忧的企业用户数量自2017年起就开始逐年下滑,企业用户数量直接关乎到付费情况和营收情况,这对前程无忧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与之相对的是,前程无忧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Boss直聘的企业用户数量(特别是付费用户)在不断增长,据Boss直聘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的12个月,BOSS直聘付费企业客户总数达到400万。其招股书也详细说明付费企业端客户数量从2019年的124万增长至2020年的223万,同比增长了80.1%。
大量的市场份额在被竞争对手蚕食,中金公司发布的《人力资源行业专题报告》中指出,只有大量的求职应聘资源的平台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市场需求,能够做到业务垂直和细化服务的招聘平台竞争力才能进一步提升。
行业从业者马晓伟指出,因为成本高企,转化率不高利润也不高,互联网招聘行业的盈利模式被称为“互联网的差等生”,在这种情况下前程无忧这样的平台还要面对来自行业的激烈竞争,如果要想在行业中脱颖而出,首要的任务,或许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源,更多的可能还是对于自身“差异化”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前程无忧早就开始探索新的增长曲线,从最初的招聘业务到员工保留和职业发展,全程无忧开拓出增值人力资源的衍生服务,其中就包括业务流程外包、专业评估、培训、校园招聘、高管猎头和薪酬分析。
前程无忧深知“差异化竞争”这一点,在此前前程无忧已经期望通过大量的并购和投资,来使业务更加多元化,目前前程无忧投资涉及的项目包括应届生求职网、高顿教育、智鼎在线、拉勾网、脉可寻、CDP集团、Fountains、华立大学等,覆盖的业务包括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多个赛道。
除此之外,前程无忧还在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广泛布局。前程无忧入资拉勾之后在2019年上线了拉勾教育业务,布局发展职业教育业务。
但是前程无忧面临的竞争压力和摸索的其他道路,同样在整个行业中适用,所以竞争对手们也没有闲着,智联招聘、猎聘、BOSS直聘等互联网招聘头部企业也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开始广泛布局,猎聘甚至在2019年投资了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在2020年投资了职业教育领域的赛优教育,全面拉开架势要和前程无忧硬碰硬。
另外要想做好互联网招聘并不是简单将业务面扩大就行,在线招聘平台还要面临求职者和企业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
2021年的央视“3·15晚会”可以说是在线招聘行业发展的一次分水岭,这次晚会将数据安全的问题第一次摆在了台面上,特别是晚会中的一个细节,有招聘平台的个人简历被7元一份到处转卖,这令市场和监管机构甚为担忧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潜在的数据交易风险,这些个人信息被当作什么用途,最终流向何方不得而知。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随后引发了2021年一系列的数据安全问题法规条例密集出台。
令市场更为担忧的是,前程无忧就出现在那场央视“3·15晚会”点名批评的企业之列,前程无忧售卖求职者简历的行为引发了市场强烈关注和担忧,前程无忧被曝光后引发了股价剧烈下挫,这件事和随后的私有化退市决定不能说毫无关系。
此外前程无忧还深陷“投诉风波”,就在2022年的2月底,有大量的用户在黑猫投诉上反应,称在前程无忧遇到了霸王条款。有用户称自己在前程无忧购买了简历优化服务,却迟迟未获得相应的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2月底,前程无忧的相关涉及简历丢失、乱扣费等问题的投诉已经达到了120条。
前程无忧最后澄清这是一起乌龙事件,用户投诉的这些问题主要是来自“前程付”、“前程简历”、“钱程无忧”这些和前程无忧名字相似的平台,虽然前程无忧作了澄清,但是经过梳理发现,从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涉及前程无忧的投诉依然超过20条,这说明前程无忧在信息管理和审核、服务方面依然存在一定漏洞。
业内从业者马晓伟指出,对于前程无忧来说拉新才是头等大事,但是现在的行业普遍问题在于拉新成本越来越高,而且用户粘性越来越差,面对企业用户,非刚需拉新获客成本高,且使用频次极低还无法转化成收费客户,所以在用户、客户信息管理方面关于如何设置门槛一直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不能设置太高把人都挡在门外,也不能设置过低那样会出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招聘行业才被称为“出力不讨好的行业”。
前程无忧的私有化进程已经箭在弦上,最新的收购方案已经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如果不出意外就会得以成行,以目前行业的竞争状况、外部环境和内部监管来看,私有化退市的决定也在情理之中。
前程岂能无忧?
身为在线招聘行业的“老大哥”,前程无忧是许多找工作人士的首选。如今即将退市的前程无忧,引发市场担忧,前程无忧前程究竟路在何方?
回首2021年,不仅引发了在线教育行业的一场巨变,对在线招聘行业来说,亦是如此。美股等外部环境愈发险恶,而国内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监管审查也在收紧。
从前程无忧最新的二季报、三季报可以看出,其净利润在直线滑坡,特别是二季报,同比下滑了51.8%,堪称断崖式下滑。另外公司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广告费用高企,这对前程无忧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还不是最能引发市场担忧的,最大的担忧来自互联网招聘企业要直面的监管政策风险。
2021年7月,监管机构出台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其中明确规定网络平台的用户个人信息如果超过100万,要赴海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2021年11月的补充条例《数据安全条例》,则明确将互联网平台并购重组拆分和赴港上市也列入安全审查范围之内。
这对前程无忧在内的在线招聘平台来说影响深远,这意味着在美股上市将面临上市合规成本的增加,此外还有数据安全成为潜在的一颗“雷”。
在线招聘行业“踩雷”的已经有前车之鉴,Boss直聘因在美股上市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审查,最终导致暂停所有新用户注册。有媒体甚至悲观的认为,在线招聘平台的业务离不开新注册用户的加入,这样才会让企业有留存和付费的动力,如果不能再继续注册新用户,平台上的只剩下换工作的而非找工作的求职者,活跃度可能会直线下降。
网络安全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在线招聘平台,甚至波及到了出行、货运和跨境互联网券商行业,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监管机构明确表态的重中之重。
前程无忧的“前浪们”已经纷纷踏上了私有化退市之路。
在2014年赴美上市的智联招聘,也同样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招聘网站,为了赴美上市准备了近20年,最终上市后仅过了三年就选择退市,在此期间其股价长期徘徊在11美元到19美元每股的低位。无奈在2017年签下了收购协议,以每股溢价4美元的价格现金出售全部股份,成为私有企业。
2020年,有部分在线招聘业务的58同城也在美股退市,2020年9月,58同城宣布私有化决定,与Quantum Bloom Company Ltd完成合并,以87亿美元估值被收购私有化,“一个神奇的网站”最终也铩羽而归。
前程无忧如果退市得以成行,资本市场将只剩下同道猎聘和BOSS直聘两家,BOSS直聘在2021年6月刚刚登陆纳斯达克,当时还创下了上市首日股价上涨95.79%的亮眼成绩。
但是同道猎聘和BOSS直聘面临着和前程无忧一样的问题,面临的数据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小视。特别是在2021年的央视“3·15晚会”上,猎聘因求职者简历被非法售卖而公开点名批评,2021年4月BOSS直聘被媒体质疑广告语“找工作,我要和老板谈”涉嫌广告欺诈,媒体指出BOSS直聘所称的老板名不副实,大部分为公司HR。
在线招聘平台上市公司越来越少,而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监管机构也在不停收紧数据安全审查的口子,留给猎聘和BOSS直聘认真思考未来在何方的时间不多了。
业内人士指出,前程无忧等在线招聘平台退市其实并不是一件绝对意义的坏事,从长远来看,私有化一旦成行可能会有新的资金注入,让企业更好的整合现有的资源,调整业务方向,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能赢得喘息的时间。
另外业内人士还指出,像前程无忧这样的企业还是应该聚焦国内人力资源市场,因为有巨大需求的企业毕竟还是在国内,回归本土是好事。
分析指出,与其他行业的大数据不同,人力资源的大数据对象聚焦的对象是个人,在数据的使用和分析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对个人信息的泄露甚至危机到国家信息安全,国家最关心的,是大数据不能受美股法则的控制被审核,人力资源相关的业务尤为敏感。特别在现在国际形势变化的背景下,互联网类的公司回归后也能获得来自监管的信任和扶持。对于整个人力资源行业来说,数据保护是一道红线,但是数据保护和个人信息安全需要国家、企业多方共同努力。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务院和人社部等中央机关陆续出台了保障人才就业的相关政策,同年人社部还出台了《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为互联网招聘平台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作了指导,未来在线招聘行业将会迈向更加规范、信息更加安全的新时期。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