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300万外卖骑手,从“零工”走向“职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日三餐没空做,点个餐;药品杂货着急用,喊跑腿……几乎无处不在的外卖服务,已成为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接近5亿人,外卖市场总体规模近万亿元。骑手,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理所当然地走到了台前。

2020年2月,外卖骑手以“网约配送员”的名称,成为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2021年12月,《网约配送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发布,将网约配送员职业分为5个等级,明确了各等级需掌握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让其拥有更加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者已达2亿人。这其中就有约1300万名外卖骑手,已经占到全国人口基数的近1%。

然而,随着这个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劳动保障问题一再引发讨论。2022年开年,市场又释放出新的信号。

算法“松绑”

曾经,外卖平台非常引以为傲的一个概念叫“算法最优”,即通过算法捕捉订单送达的最短时间,据此不断收紧配送时限,实现骑手配送效率的最优化。

从事外卖行业7年的张丹洋曾亲身经历了这种“时间的消失”。2015年刚成为一名骑手时,由于没有导航,只能靠人的经验,考核时效较长,3公里送餐距离的最长时限是60分钟;后来有了技术加持,骑手的实际配送时间确实减少了,要求也就变成了40-45分钟左右。

但平台对效率的追求并没有停止,随着算法不断发掘人力极限,2019年全行业外卖订单单均配送时长比3年前减少了10分钟。这直接导致骑手“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

转变发生在2020年,《人物》的那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第一次让人们直观且深入地感受到了算法对骑手的影响,也让这个问题得到了关注。在激烈的算法价值观之争后,算法终于被纳入监管。

2021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大方向逐步明确,平台企业积极做出回应,公开算法逻辑,并不断优化算法规则。

自2018年开始跑外卖至今,饿了么骑手李森见证了平台规则的诸多调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骑士预估送达时间由原先的“时间点”调整为弹性的“时间段”。“这给了我们处理紧急情况的时间,比如很多骑手都遇到过因信号不好而联系不上买家,更何况疫情爆发后,小区需要检查健康码、健康证,不可避免会耽误几分钟,以前算法是不会考虑这些的。”

涉及特殊天气,李森也很敏感。据他介绍,现在遇到恶劣天气,平台会根据实时气象数据,对配送线路进行优化,并匹配灵活配送时间,比之前一刀切的“延时10分钟”更合理。当出现突发异常时,骑手还可以通过人工报备的方式,申请匹配灵活配送时间。

此外,平台持续收集骑手的反馈,致力于规则的人性化。李森曾就派单问题向饿了么提出过建议:“派单不分远近、但分方向,以前系统有点漏洞,你正往南走却突然来个北边的单子,让人无从下手。”改进之后,现在已没有这种现象了。

不过,即使算法进行了改革,骑手能够更从容地送外卖,在“多跑多得”的机制下,风险依旧存在,这时就需要靠得住的保险保障。

2021年以来,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相继发布政策,督促平台及合作企业对骑手权益保障承担相应责任,支持其参加社会保险,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情况开始改善。

李森告诉钛媒体App,当下平台对骑手的保障主要是商业保险。“具体能报多少,我也没有受过太大的伤害,所以不太清楚。”

从平台方饿了么处获悉,蓝骑士享有的定制商业保险,覆盖外卖配送可能遇到的主要风险,如意外身故、伤残、意外医疗,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直接损失赔偿等,目前入保率达100%。针对特殊情况,如疫情可能导致的风险,平台还提供专项保险保障。

此外,外卖平台也正在引导和支持骑士根据自身情况参加相应社会保险。不过,针对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保机制一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灵活性还不够,在北京、上海等多地适用的灵活就业保险制度也有非常多的门槛限制或成本要求,这需要未来有更多的政企合作,探索关于灵活用工群体管理保障的创新机制。

收入“引力”

长久以来,外界不少人对外卖骑手的印象是月入过万。这并不是传说,行业刚刚兴起时,骑手人数不足,为了抢占市场,企业不惜高薪招募员工,并以红包、奖励、补贴等形式发放红利,每单的提成很高,收入自然可观。

但那个时代已经远去,2021年,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拜师外卖小哥,体验了一天做外卖小哥的感觉,一单跑了近一个小时只挣了6块6,加上已经超时,还要被扣60%。当日王林工作了12个小时,最终只完成了5单送餐,仅获得了41块钱的收入,而他一天挣100块钱的目标连一半都没完成。

排除他作为新人“手生”的因素,骑手配送提成降低有迹可循。近年来,由于行业门槛低,被吸引进来的人过多,骑手不再短缺,因此失去了议价权,每单提成自然不如从前,再想实现月入过万,则需完成更多的订单,每天工作甚至要超过12个小时。

据饿了么近日发布的《2022蓝骑士发展与保障报告》,平台超四成骑手为全职,近六成有其他收入的骑手中,近四成骑手有本职工作,另有近三成骑手在其他平台从事配送工作。

图片来源:

近六成骑手有其他收入,图片来源:饿了么《2022蓝骑士发展与保障报告》

无论是将骑手收入作为个人唯一收入,还是骑手收入只是个人补充收入,他们对这份职业最基本的期待就是稳定的、甚至是高收入。

宋北京本是个生意人,与妻子经营一家水果店,一朝关店做骑手,就是“听在杭州做保安的二哥说,他在业余的时间跑外卖,还挺赚钱的”。

2016年3月刚加入饿了么时,配送一单大概能挣10块钱左右的配送费,而且随着等级升高,单价还会更高,这更让宋北京看到了希望。“前两三个月对操作、路线不熟,平均下来每个月是五六千块钱,现在大概每天能跑七八十单,日均挣五六百块钱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和二哥之后,大哥也加入了骑手阵营。在杭州送外卖的六年间,三兄弟同吃同住、相互照应,在安徽老家已经买了三套房,他们还计划在这个岗位上攒够未来回老家做生意的本钱。

宋家三兄弟,图片来源:饿了么

宋家三兄弟,图片来源:饿了么

“我准备再干个一两年左右。”宋北京坦言,未来这段时间他最担心的还是淡季单量骤减的问题,最多一天能跑五六十单,挣三四百块钱左右;其次是无法预料的恶劣天气等,配送难度会加大。

虽然淡旺季、自然条件等无法人为控制,平台仍大力投入解决问题,由此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机制。比如,为特殊配送场景提供补贴,如恶劣天气、冬季寒冷天气、夏季高温天气、夜间等,同时为较难配送的订单,如:重量过重、件数过多、金额过高的订单提供每单补贴。杭州蓝骑士曾晒出的一个距离为3.8km订单的跑单收入:含天气补贴1.5元、平台奖励3元,共计17.5元。

“骑手平均每月能挣到800010000元,站长工资基本在每月1000015000元,区域经理每个月能拿到1200020000元,城市经理每个月2500030000元,再加上分红。”入行4年多的李伟向钛媒体App透露。

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上海和北京居民可支配收入近8万元。相较之下,骑手群体的收入依然具备吸引力——尤其是对很多乡镇、农村青年来说,骑手依然是可以快速上手的“进城第一份工”。

只是这份职业在解决了落脚和生存的问题后,下一步要做多久、往何处去,成为了大部分骑手焦虑感的来源,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外卖骑手向何方?

外卖骑手这个群体中,一部分如宋北京三兄弟一样将骑手当作过渡性职业、甚至仅仅是副业,也有人对这个行业的认同感更高,准备长期做骑手。

饿了么《报告》显示,这部分在整体骑手中占比三到四成。对他们来说,收入之外,也看重这份职业的发展前景。

图片来源:

53%骑士表达出晋升意愿,图片来源:饿了么《2022蓝骑士发展与保障报告》

“一开始真没想过在这一行干这么长时间。”张丹洋坦言,当时身边很多人都觉得这一行做不起来,自己也是想着先存点钱,再换别的工作。

“做了几个月却发现,这一行正在以怎样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用餐习惯。”于是,张丹洋辗转BOD高端餐饮发展部、多个加盟商,一步步从骑手做到站长,再升大区经理,2020年成为饿了么服务商紫椴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城市负责人。

张丹洋介绍,现在公司内部的晋升机制已经比较完善。以骑手晋升到站长为例,“前期根据跑单量、积极性,挑选骑手做一段时间的调度工作;若其负责站点的数据表现可观,便可由站长推荐参加‘点将计划’;之后通过笔试拿到培训门票,完成对自身团队建设能力、心理素质、业务精细化管理能力的提升,即可被任命为储备站长。”

据饿了么方面透露,八成外卖站长由骑士晋升。2021年,1877位骑士晋升为站长、队长。

将骑手作为一份“事业”,李伟最初也不被支持。上海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曾是国企员工,家人不理解他为什么非要去吃苦。

一方面觉得新鲜,同时也想证明自己,李伟这一试就从2017年到了现在,期间成功转岗,并于2020年升为服务商上海城市经理,目前负责服务商在上海市的配送业务。

回忆起来,李伟感到最难的是从区域经理升城市经理。“新岗位需要分析每个时间段、每个站点的利润点、损耗点,包括数据源的波动如何去协调等等。”而他没有一点财经知识基础,“好在平台安排了专门的培训。”那段时间,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学习如何看财务报表以及人事类知识,还时不时跑到财务部或人事部进行实践训练。

对李伟而言,这些年不仅是职位的提升,更是个人能力的提升:从管理自己到管理五六百人,从读不懂报表到核算成本、优化管理、做大体量,即便现在离开外卖这一行,他也有信心进入诸如物流行业等任何一个服务性行业,“起步应该在中层管理的位置”。

李伟还特意提到,父母现在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他们看着我一路成长,也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以及骑手这个职业的潜力。”

事实上,随着骑手的称呼逐渐从“送外卖的”转变为“外卖小哥”“网约配送员”,骑手的职业发展已经在体系化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段距离——开展“网约配送员” 新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开放直接岗位晋升,拓宽转岗通路,从长远来看,骑手“困于职业”有望破冰。

可以说,安全、收入、发展,是打工人们面临的三座大山,一次次热搜背后,骑手的负重正在减轻,不仅针对安全、收入等保障正在落实,如今也能看到一条逐渐清晰的自我提升和职业成长之路,整个行业正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刘萌萌,编辑|天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tmtpost.com/6007454.html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300万外卖骑手,从“零工”走向“职业””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