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Tech星球,作者| 翟元元
日料店推上了风口浪尖。
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海。我国海关总署随即公告,自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日料店也因此引人关注。社交媒体上关于日料店的讨论热度不断攀升,“日料还能吃吗”“日料店客流量减半”“上海部分中高端日料店地震”等话题参与人数众多。
中国是日料店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某餐饮平台数据统计,中国内地有79324家日本料理店,其中上海、深圳等城市日料店数量在数千家。央视报道数据,广东是我国水产第一大省,也是国内日料门店数量最多的省份,仅深圳市就有2000多家日料店。
近8万家日料店,曾经好赚钱的细分餐饮赛道,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日料店受波及,客流减少
排放事件后,日料店们迅速与日本水产割席,明确对外宣布自家日料店食材非日本进口。
部分日料店不仅在线下门店专门挂出公告牌、声明,还会选择在大众点评等线上平台同步推出公告,试图以此打消消费者顾虑。北京某日料店在大众点评上发布的公告里提到,所有门店已全面下架与日本进口水产品相关原料的菜品,并将门店食材产地一一做了标注说明。
但客流量已经直接受到影响。从事日料店生意20年的老板木子向Tech星球表示,门店已经受到影响,一些客人直接不敢吃刺身了。消费者消费心理发生改变,他们不得不跟着一起调整,目前门店已将刺身下架。
木子日料店以烧烤为主,还有中餐品类,此前从日本进口的食材比较少,目前受到的影响还比较有限,她真正担心的是未来,如果海域的水都受到影响,吃海鲜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少,替换海鲜货源地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至于如何应对,木子表示,未来营销的方向就会倾向烤肉和中餐,弱化日料标签。
此前主打进口食材、人均几千元的高端日料店同样受到了波及。北京一家人均消费700元左右的日料店工作人员告诉Tech星球,客流量方面的确有影响,一些客人不敢出来吃日料。但目前影响有限,一是因为现在日料店所有食材基本上都是国内的,进口食材也几乎很少从日本进口,像生蚝是从法国进口的,三文鱼是挪威。二来则是他们门店早在一个月前得知日本将要排放核污水时,就已经停止从日本进口海鲜,调整地比较早,减少了相关方面的损失。
下游日料店损失相对较小,因为现在平价日料店一般以半成品、冷冻品为主,很少有门店会大费周章地选用鲜活海产,成本太高。即使是主打进口新鲜食材的高端日料店,通常备货也不会太多,海鲜保质期比较短,所以目前损失不算太大。
上游日料食材供应商受到的影响其实更大。一家主打海产贸易的供应商告诉Tech星球,他们之前主要是做日本进口海产生意。日本标签现在在国内很敏感,他们之前的日本海产囤货,不敢往外批发,因为带有日本标签,必须将海产换了包装才能再次往外售卖。而更换包装不可避免又要拉高成本上限,如何在涨价5%-10%的前提下消耗掉过往的囤货,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日本海产品无法进口,上述供应商表示,他们只能为日料店寻找可替代的产品。但品质可能不太一样,因为日本食材品控相对来说还比较有优势。后期他们会考虑以超低温产品为主,像是金枪鱼、甜虾等产品贸易,原料会做一些转变,日本鲜鱼会改用国产为主,进口国也会从日本更换为北欧,加拿大、西班牙、韩国其他国家,像金枪鱼产地将从日本换为西班牙。
毛利65%,低成本高溢价
此次排放事件,也彻底将国内日料店长久以来披着的“高端料理”马甲抖落。
过去,日料一直被包装成“高端料理”,一顿餐食,日料消费客单价远高于其他品类食物,人均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元。但事实上,现在大多数日料店,除了形式、食物做法上沿用日本料理概念与标签,很多食材其实跟日本并没有什么关系。
日料行业水很深,一位从事日料食材批发行业二十年的供应商李立向Tech星球透露,日料店毛利通常在65%左右。日料各个产品中,酒、刺身类产品、寿司等sku利润相对来说更高一点。高端与低端日料店收入差距很大,高端店一次消费就要几万元,一年营收好几千万。普通日料店,日营业额差不多可以达到5万元左右,月流水在100-200万区间,净利在80-90万左右。
高毛利的密码在于,很多低端、平价日料店食材一般为冻品或半成品。标榜“新鲜进口食材”的高端日料店,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宣传手段,实际上大部分食材为国内海鲜。
日料店食材批发商林阳向Tech星球介绍,他们为德川家、将太无二等日料店供货,提供寿司虾、生鱼片等日料店所需的各种产品。日料店需求量比较大,像蟹籽、酱油、料理酒、醋等产品在他们公司批发走量很大,常常是整柜、整吨批发。
很多日料店菜品为半成品,像鳗鱼切片、芥末章鱼、麻辣鲜蛤、螺肉、八抓鱼、中华海草等小菜,都是即食产品,解冻后可以直接食用。中华海草批发价2公斤不到50元,在日料店可能一小碟几十克中华海草就要18块钱。
日料店里的食材很多属于国产货。林阳告诉Tech星球,最早日料店金枪鱼从日本进口,空运过来还是鲜活的,现在金枪鱼几乎不从日本进口,很多地方都有;三文鱼是每个日料店的基础必须品,之前从日本进货,现在三文鱼基本从挪威、智利进货。三文鱼保质期比较短,只有半个月时间,单报关就需要好几天,加上市场需求量大,所以三文鱼价格最不稳定。最贵时,三文鱼一公斤价格一度涨到240多元。疫情期间新发地三文鱼事件后,三文鱼价格有所下降;甜虾则从俄罗斯进货;八抓鱼差不多都是国产,国产化趋势很明显。
日料店里的蒲烧鳗鱼,一份标价88元,甚至更高。实际蒲烧鳗鱼批发价一斤只有55元左右。鳗鱼也都是产自国内,批发商李立称,日本人吃的鳗鱼很多还是从中国福建进口。
部分日料店会采用更低成本的国产海鲜,譬如,有日料店三文鱼选用国产的虹鳟鱼做替代,但虹鳟鱼口感完全无法与三文鱼相提并论。货源地的改变,意味着更低的成本,但日料店虽然降低了成本,菜单售价并没有调整,日料依然被称为“消费刺客”,日料店的利润空间变得更大。
低成本,高溢价,高价之下名不副实,“日料刺客”等吐槽越来越多。
“日料刺客”:神话落幕?
低成本高溢价的故事不再好讲,日料市场下行趋势明显。
根据红餐大数据 ,疫情前,我国日料市场收入逐年上涨,2019年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然而疫情期间,2020年,日料市场规模下降至797亿元;2021年,日料市场规模虽然回升至895亿元,但2022年又下降到了733亿元。
消费者对日料的滤镜逐渐消失,不愿再为“日料刺客”买单。很多人意识到,人均100-200元的日料店无法吃到正宗、新鲜的日料。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不少博主向网友直接推荐日料店源头供货商品牌、产品,称“不必花几百块钱,3折实现日料自由”“日料店108一份的三文鱼成本不到38元”,越来越多的人拒绝当“日料刺客”的大冤种。
上游批发商李立表示,疫情前开日料店倒闭的比较少,吃日料还是一个比较高端的中产经济叙事,日料以精致、美味著称,消费者吃日料吃的是精品、艺术。生意最火爆时,日料店毛利甚至可以达到85%左右。但现在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高的毛利,开日料店的人太多,全行业都很卷。日料食材供货价格比较透明,毛利急剧压缩。
批发商毛利也从过去15-20%降到了1%-7%。林阳甚至表示,现在很多品类1%的利润也批发。
下游日料店在疫情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出现倒闭潮。
云南曲靖某居酒屋老板张洋决定关闭所有日料店,他在曲靖开了四家日料店,现在核污染水排放事件对其门店亦有不同程度影响。他向Tech星球表示,经营日料店五年,从最初的一个20平的外带小店,熬到100平的寿司店,然后遭遇疫情,疫情期间门店几乎没什么客人,亏损很严重。单去年,他已经卖了一套房子用来填补亏空。
好不容易熬过疫情,把之前全部的家当投入扩店转型居酒屋,增加精酿以及各类酒水,准备大干一场,然后遇到此次排放事件。
周围日料店同行一家家闭馆,现在张洋门店每天客流不足三桌,实在是撑不下去。排放事件让他下定决心关闭日料店,改做中餐。放弃很难,张洋称,虽说舍不得,但现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还不如尽早转型中餐,现在张洋店铺已经开始重新装修。
决定关停日料店的商家不在少数。另一家日料店创业者向Tech星球表示,自己开业三年亏损70万元,经营承压。
继续开店的商家,很多已经开始转型。有些门店改卖粤菜、有些则开始主打烧烤类食材,不再可以宣传日料主题。
不过,无论日料店创业者如何调整及应对,如何挽回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将是未来包括日料在内的餐饮行业最大的挑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