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来,证券市场“讨伐”量化交易的情绪高涨。部分业内人士直指私募量化基金“助涨助跌”,是“割韭菜的工具”、“危险的代码”。特别是近期股指在多重重大利好的刺激下,大幅波动,板块轮动加快但缺乏连续性,个股的操作难度颇大。投资者追究原因,量化成了情绪的宣泄口,在各种人马的推动下,量化到底是市场的福还是祸成了热门话题。而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层也出了相关措施予以规范。
9月1日,证监会在其官网发布通告,称已“指导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制定发布了《关于股票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强程序化交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上述文件明确了股票市场程序化交易报告的具体安排,并对高频交易作出了额外报告的要求。
上述公告则是证监会数月来首次正面回应市场关切,证监会也在通告中表示,“这是证监会顺应市场呼声,深化关键领域制度创新的一项举措,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正式建立起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和相应的监管安排”。
从措辞来看,证监会释放的态度温和。不仅定性了量化交易是“国内证券市场投资者重要交易方式之一”,且对其积极意义:“在提升交易效率、增强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在特定市场环境下存在加大市场波动的风险”,多有肯定,其主要还是倾向通过报告制度加强监管并促进后者规范发展。
市场频发质疑
证监会在通告中表示,近年来,A股市场程序化交易规模持续上升,逐步成为国内证券市场投资者重要交易方式之一。证监会所称的“程序化交易”,其实就是市场热议的“量化交易”。虽然从专业角度来说,二者并不完全趋同,但在民间语境中,二者语义可以互换。这种交易方式通过既定程序或特定软件,自动生成或执行交易指令,其主要通过捕捉市场中的错误定价,如恐慌情绪下的抛售来获利。
自2023年5月以来,部分业内人士对量化交易多有指责。比如,今年二季度,坐拥80万粉丝的财经大V、神农投资总经理陈宇就在其社交平台上发布观点称:“量化基金是割韭菜的工具,(需要)严格控制量化基金的规模。”另一位坐拥百万粉丝的财经大V、嘉越投资基金经理吴悦风也在其社交账号上表示:“市场现在生态很脆弱了,比如创业板指2228上面做了6重底而且高度越来越低已经很危险了,量化少做点T吧,也没见大部分人今年做处理明显超额,真是受够了”。
经济学家刘煜辉甚至撰文称,A股市场的中国特色制度优势在于“独特的以2.2亿散户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结构,以及由此生成的充沛的流动性溢价”。与美国市场不同,A股市场并不缺乏流动性,因此不需要量化交易来解决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其结论是量化交易会损害A股的流动性溢价,因此量化交易在中国市场发展要秉持审慎原则,加强监管。
与此同时,针对量化交易争议较多的一点还在于融券公平性方面。据阿尔法工场发文称,有市场人士表示,绝大多数量化是在拥挤的打板交易中利用券源优势与速度优势去“割韭菜”。即先将股票拉涨停,吸引大量跟风买盘封死涨停,后在涨停板上完成融券锁定利润并同时砸开涨停板,再通过盘中多次诱多冲击涨停的方式,在涨停附近融券完成二次收割,甚至于尾盘再大幅拉升诱多。次日该股大幅低开,下砸过程中完成买券还券的动作,半小时后在再次拉升中完成出货。
由于私募量化基金几乎垄断了券商的券源,因此散户、大户甚至普通机构都没有券可以融。
私募量化回应
面对上述质疑,一些头部量化基金管理人也频频接受媒体采访来回应质疑。
针对量化私募基金“砸盘”、“助涨助跌”的质疑,念空科技董事长王啸告诉《上海证券报》,目前股票量化策略可以分为截面相对强弱策略(即Alpha选股策略)和时序策略(即T+0策略),其中T+0策略确实会在股票涨幅过高时进行卖出,但是由于其容量问题,当前T+0策略规模占量化私募总管理规模的比例不足5%;Alpha选股策略则永远满仓交易,且模型只关注股票之间的相对关系,因此完全不存在因市场高开而砸盘的逻辑基础和可能性。
“国内的量化T+0主流策略如果只做单边交易,会导致持仓无法配平,带来风险敞口。而且根据A股整体市场交易环境,量化T+0策略容量有限,不管是从策略角度还是规模角度,本周一市场的冲高回落都很难归咎于量化T+0策略。”鸣石基金相关人士也表示。
针对私募量化利用券源优势割韭菜的质疑,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深沪交易所融资融券相关规则规定,融券卖出的申报价格不得低于该证券的最新成交价。南方某头部量化私募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该公司融券规模仅占管理规模的2%,且融券标的集中在指数ETF与指数篮子相关股票上,卖出对冲后基本不会再做操作。另外,融券卖出有严格的规则限制,不能挂向下的主动卖单,量化直接通过融券行为砸盘的可能性较低。
同时,目前A股融券交易规模较小,对市场影响有限。截至2023年8月末,沪深两市融券余额938.74亿元,仅占两融余额15709.87亿元的5.98%、A股流通市值的0.13%。2023年以来,融券卖出金额仅占两市A股成交额的0.59%。拉长时间区间,从最近3年情况来看,2020年以来,融券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最高不超过0.23%,融券卖出金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重为0.5%,单月占比最高不超过0.72%。
更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量化只是一种投资方法论。“很多人理解的量化可能仅是程序化交易、高频交易、T+0交易(日内交易策略),并将前者和后几者完全等同,这其实混淆了概念。”上海一家量化私募负责人表示,“如果因为对后几者有看法,而将打击面扩大至整个量化投资,这种观点并不可取。量化其实是一种投资方法论,内涵要丰富得多。”
仅少数人获利
在回应市场质疑的同时,也有量化私募基金从业者认为,由于量化私募赚走了主观多头基金、游资与“打板”者的收益,因此遭到了各方的口诛笔伐。
阿尔法工场撰文称,对于指责量化“割韭菜”一事,某业内人士表示,没有任何一种投资逻辑的实现方式会天然的“收割”谁。但从实现手法来看,量化确实有着绝对的优势。
如果说散户是徒手抓鱼,游资是钓鱼,那么量化则是“电鱼”。这样看来,量化的对手盘不只有散户,即便是被视为人气风向标的游资,在与量化的交手中,也占不到半分便宜。
过去,一个题材会经历启动、确认、发酵、加速、分歧、反包、龙回头等阶段,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题材周期,这是游资赖以操作的基础。
每个阶段大概都要持续至少两三天,游资有充足的时间来复盘并及时调整策略应对市场变化。期间,不同游资会选择自己擅长的阶段去参与,有些人擅长做题材挖掘、有些人善于高位接力,还有人喜欢做龙头股的二波机会,在各路资金的不断接力下,一波行情才能最终走出来。
现在,每当一个热点题材稍有异动,量化模型便会第一时间捕获,量化资金也会在第一时间跟进操作,于是原来的题材周期无形中被加快了,很多游资可能还没来得及反应,一个小周期就已经结束了。
体现到盘面上,便是很多热门股的波动变得非常大,可能上午还在拉升,下午就直接跳水,游资根本来不及反应,稍有疏忽就会面临从“大肉”到“大面”的巨大落差,做起来异常心累。
此外,随着A股股票数量日益增多,量化基金已经在投研方面拉大了主观投资者的距离,许多中长线投资者正面临被量化基金“绞杀”的困境。
量化策略因为分散持仓的特性,对于个股基本面的研究要求相对较低,同时可以覆盖大量的股票,对模型运行效率的影响甚微。同时结合中高频交易的特性,这对主观价值型投资者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过去,一个好的趋势股或许能持有数年,但现在,许多股票可能刚建仓趋势就结束了。比如,某些股票被很多家量化算法选中后,不论是长周期还是短周期模式,在前期都主要是买入为主,一旦大家模型时间到期后,这些股票便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大跌且很难再重回上升趋势,这与各家量化模型同质化有很大关系。
此外,由于私募基金参与门槛较高,一般投资者无法风险私募量化基金的收益,也是舆论极化的原因之一。
一位业内专家对《证券时报》表示,“最近看到太多人动不动指责量化交易,量化策略的超额收益与主动权益基金确实存在‘跷跷板’效应,但这不应该成为量化背锅的依据。量化在海外存在很多年,并没有耽误海外牛市,量化科普任重道远,不能随意认定和打标签。”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A股市场最近几年都是存量博弈,客观上说量化在博弈中确实赚取了更多利润。从交易角度看,公平性同样值得探讨。虽然个人投资者可以购买相关产品,但顶尖量化产品往往容量有限,不会对多数人开放,而通常仅用于自营,造成了市场财富快速向部分机构集中的情况。
Alpha终将变成Beta
虽然量化私募基金在过去数年间表现优异,但该赛道容量其实已趋近饱和,获取超额收益越来越难。同时,公募基金也在策略中更多融入量化因子,迎头追赶。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截至6月2日),中证500指增策略私募产品的平均超额收益率依次为19.19%、15.52%、8.55%、9.93%和2.86%;沪深300指增策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依次为0.39%、12.24%、12.99%、6.35%和3.87%。从趋势上来看,指增策略超额收益率呈逐步衰减态势。
同时,去年(2022年)底量化私募资产管理规模约为1.5万亿元,按照目前A股的市场容量和交易量来测算,规模已逼近最为合适的区间,而且近年来整体超额收益也在衰减,因此行业规模增速将逐步放缓。在此背景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各管理人间的人才之争、业绩之争、品牌之争甚至市场份额之争会越来越激烈,这也是今年以来出现这么多纠纷的深层次原因。
由于市场复杂多变,几乎没有一种策略可以保证长久有效并实现稳定的超额收益。盈米基金研究院表示,鉴于因子的失效越来越迅速,模型迭代方法较为前沿的量化基金会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更多的阿尔法收益。同时,定性研究覆盖较少的小盘股有不易被主动研究察觉的信息优势,量化模型在信息的覆盖上较传统研究方法更有优势。
不少公募基金开始布局量化并尝试多重策略以降低拥挤度。招商证券在研报中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尝试更高频的周度甚至日间策略,这极大缓解了策略拥挤。展望未来,新策略和新技术是解决公募量化策略拥挤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陈齐乐)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