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页年报,看懂碧桂园的未来逻辑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加速出清的楼市洗牌期,「稳健」显得难能可贵。

市场在冷静,行业在理性。没有了风口的一把火,有人开始悲观:“准备好,房地产将进入‘黑铁时代’。”但不能否认,越是系统性、规范化的房企,便越能在当下站得稳,时代也有两面性。

3月30日午间,碧桂园披露2021年业绩报告。

业绩报告显示,碧桂园实现营业收入5230.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3.0%;毛利927.8亿元,净利409.8亿元;总有息负债余额下降至约3179.2亿元,净负债率45.4%、加权平均借贷成本5.2%,较去年底分别降低10.2个百分点和36个基点。

促增收,减债务,“轻装上阵”的碧桂园正重构它的底层代码。

「散」与「收」,头部房企的发展价值观

相较于2020年,碧桂园实现约602亿收入增长。从各房企2021年年报数据来看,Top20-25房企营业收入基本在550亿-750亿之间。换句话说,碧桂园在2021年差不多“涨”出一家Top20的规模。

于是,业绩报告披露不久,碧桂园股价也一度拉涨超9%,最终收于6.29%。

作为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老牌房企,目前,碧桂园97%的收入来自物业销售。但与部分重仓热点城市的同行不同,更讲究“均衡布局,多元并举”的碧桂园也将目光放眼全局。

截至去年年底,碧桂园开发项目已在全国31个省、299个地级行政区、1425个区县全面铺开,项目总数达3216个。这是一句“为更多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房子”的落地开花,广大三四线城市已成为碧桂园的业绩靠山——68%销售贡献来自三四线城市。

项目航拍镜头

但在「散」的全局意识背后,碧桂园的布局又有着「收」的聚拢效应。2021年全年,碧桂园共获取333宗土地,其中,85%地块位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五大都市圈。与此同时,碧桂园2021年底可售货值中,98%位于常住人口超50万的县市,93%落子在人口净流入区域。

「散」与「收」两个字,是碧桂园对「稳健」一词的长远见解——既拥抱更大基数人群的三四线城市市场,又保障人口净流入区域有充足的潜在客户。

摆正「科技力」,突破传统生产效率阈值

我们该如何定义房地产行业?

目前,行业内绝大部分企业的工作重心,都围绕「产品力」、「服务力」两点展开。“产品为王”的逻辑不错,但外立面、园林等的细节贴金,终不是行业颠覆迭代的关键。

碧桂园的发展语境下,「科技力」已被不断放大。

在年报“业绩回顾与展望”部分,碧桂园细数2021年营收成绩、风控水平后,话锋一转,超6成篇幅被用于着墨「科技」二字。

科技力之于碧桂园,「智能建造」是主要发力点。

FMS系统

年初,广东省汕头市碧桂园金平项目工地,“BIM+FMS+WMS+建筑机器人”多机施工系统正如火如荼开展建造工作。现场,建筑机器人中的“施工者”在FMS系统的指令指挥下协同作业,WMS系统则以辅助身份,做好物流运输、智能梯控及物料管理工作。两套系统都在BIM工地模型地图上默契配合,有序运作。

别小看这些粉紫色的小家伙,就工作效率而言,它们可毫不含糊。比如,地砖/墙砖铺贴机器人,施工效率是人工的2倍;室内喷涂机器人、楼层清洁机器人,一台机器可等同4个危险工种劳动力,且施工质量稳定有保障。
墙砖铺贴机器人 自动作业

墙砖铺贴机器人自动作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尧学教授指出,碧桂园做到了在多个复杂施工场景上成功实现多机协同施工,在国内智能建造领域属于首创。这一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行业重大突破的背后,是碧桂园对于发展智能建造坚定不移的决心,这些科研成果,来自于一家成立不过3年多的碧桂园子公司——博智林。

2018 截至2022年2月底,博智林21款建筑机器人,在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超350个项目投入商业化应用,累计交付超750台,总应用施工面积超700万㎡。

同时,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达3523项,获授权1749项(截至2022年1月底),不仅国内外斩获荣誉、奖项无数,其负责的凤桐花园项目“测量机器人和智能测量工具”、“施工机器人和智能工程机械设备”两项经验做法更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站在2022年,碧桂园在建筑机器人的研发上,走过锚定、入局、重仓的探索阶段,拐入创新「收获期」。机器人之于碧桂园,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字眼,创始人杨国强在两年多前喊出“希望借助机器人应用,在建筑行业把工人工作效率提高50%,同时降低建筑工地的伤亡率,改进工程质量,获得更好的环境效益。”的畅想,这正一步步落在碧桂园实际生产之中。

专修「科技智慧建造」内功,为国家“双碳”目标提供房地产方案

建筑机器人领域,碧桂园占据主导地位。
机器人自动运输物料

机器人自动运输物料

这一变化打开了传统房地产行业的「思维边界」,那么,碧桂园的建筑机器人为集团带来了哪些具体颠覆意义?

1. 用工解放;2. 效率跃迁;3. 高质量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较2019年提高0.6岁,达40.8岁。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超24%。

建筑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越发凸显,与此同时,全国多个地区相继发文对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进行规范限制,男60周岁,女50周岁成为“退休线”。

建筑机器人的发展,为从业者人数逐渐走低的建筑行业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不仅如此,越来越多城市也面临人口红利衰退、用工成本上涨的现实,碧桂园逐步提高建筑机器人应用范围和比例,也将保住集团项目开发的“成本线”。

何况,从室内涂料喷涂、外墙喷涂作业等施工环节来看,建筑机器人的运用也起到减少施工安全隐患,降低施工人员职业病的积极意义。对业主家人、对施工人员,碧桂园始终秉持“人本主义”的文化理念。

腻子打磨机器人自动作业&提交工单

用工解放、效率跃迁,改变的是碧桂园「内在修为」,高质量发展将引导行业「外部环境」的升级。比如,建筑机器人属性上的稳定输出、规范作业,直接带来的是碧桂园材料损耗率的降低,以及项目工地扬尘减少、整洁度提升的有效变化。

建筑领域标准化、模块化、规范化建设,碧桂园也用事实助力国家“双碳”目标。日前,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35年,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要从“中国建造”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还给出三点具体着力方向:1. 加速构建装配式建筑生产体系;2. 加快智能建筑机器人技术攻坚;3. 加强绿色建筑建造能力。

在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凤桐花园,博智林自研的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流动制砖车,更累计解决450吨建筑废料,生产路面彩砖超20万块,为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面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优质、高效、经济、环保。围绕这四个词,碧桂园也从一家劳动密集型传统企业,转而向科技集约型迈步发展。收入增长与社会责任感并举,这是一家5000亿体量企业的不变态度。

2021年,房地产行业风云诡谲。

以建筑机器人为核心的「科技智慧」业务,是碧桂园擘画未来的蓝图愿景,也是未来增长的第二曲线。虽然,碧桂园的入局算不上最早,6年前,万科就发布VX-1保安机器人“悟空一号”。不过,科技圈从不看资历,在乎的只有作品能力与否。

后生身份的碧桂园,以整合创新方式,为建筑施工领域发掘一块“新大陆”。

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39亿元。

目前,碧桂园在中国内地权益可售资源、潜在权益可售资源合计约1.8万亿元,足够维持集团近3年的销售需求。丰富的土储资源,将转化为碧桂园近中期增长动力,也将为博智林建筑机器人搭建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专注于应用新科技的创新研发,也正是碧桂园为下一个“黄金十年”打磨的新钥匙。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科技指北)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tmtpost.com/6063922.html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36页年报,看懂碧桂园的未来逻辑线”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