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视频,知乎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论

去年12月,一纸诉状把中国论文领域平台巨头中国知网(简称知网)推到了台前。

起因是年近90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发现,知网未经同意擅自收录了他的160余篇论文,他不仅没有得到稿费,甚至下载自己的论文还要付费。

尽管在将知网告上法庭后,老先生最终胜诉获赔70多万元,并令知网下架了他的全部论文,但人们对知网的声讨并未结束。随后,据《长江日报》消息,作家陈应松也表示将起诉收录了自己300多篇文章的知网;被收录了100多篇文章的武汉80后青年学者梅杰也向知网致电讨要说法……

在国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知网都不会陌生,大都也经历过被知网一篇论文动辄近两百元的查重费支配的恐惧。最近和知网相关的一系列事件,也让外界重新关注起了知网收费标准是否合理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品玩也在最新一期《这bu科学》中做了回答:

这支视频的制作过程很特别。最近品玩接到知乎邀请,体验了一把知乎去年10月刚刚上线的内容“联合创作”功能。所谓的联合创作,指的是知乎上的图文答主将自己的原创内容开放授权,进入知乎搭建的“可视化图文内容库”,再由视频答主根据选题需要从内容库中选取图文内容进行视频创作。

《这bu科学》这期视频的素材,实际就是来自知乎“中国知网收费标准是否合理,能否由国家提供资金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问题下图文答主@远方青木 的高赞回答。

知乎开放视频功能已有多时,不过以往知乎上的视频内容大都属于单个用户原创——从最初的选题、收集素材、脚本撰写再到后期拍摄剪辑等,均由同一个答主完成。类似于联合创作这样系统化的多方合作创作模式,还是第一次出现。

整个体验过程中,品玩最大的感受便是“便捷”。

站在答主的“肩膀”上看世界

对于一个知识型视频创作者来说,视频制作过程中最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也许并不是拍摄和剪辑,而是前期的脚本撰写——这意味着创作者需要去搜集和阅读大量看上去可能非常枯燥的资料,再把这些素材掰开揉碎“翻译”成大众能看懂且喜闻乐见的语言。

拿知网的选题来说,要弄明白它的收费标准是否合理,要查阅的不仅仅是它现在是如何收费的,连带要学习的大概率还有知网的历史沿革、商业模式和收入状况等等。

而在知乎,你很可能会发现这些原本需要从各种百科、媒体报道或书本中寻找和拼凑的素材,已经有人帮你做了整理。

比如在知乎答主@远方青木 的回答中,从介绍知网的由来,到梳理知网的收入来源,再到分析论文作者从中取得的报酬,并得出知网利用垄断地位“给知识的流通制造障碍”的结论,所有素材已经足够让视频答主写出一份完整的脚本。

区别于许多充斥着网友主观情绪宣泄的社区,作为中文互联网公域深度讨论重要阵地的知乎,其平台上的许多创作者依然保留着“以理服人”的传统,给出的解答会相对冷静专业。因而在“联合创作”的机制下,能够帮视频创作者省去很多试错的时间,也能给视频创作者更多看问题的角度,就好比是在站在答主的“肩膀”上看世界。

可能有人会发问,联合创作难道不是一种走捷径的投机行为吗?

如果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自然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对于作为“当事人”的创作者而言,则很可能并不会这么想。

一位在少儿安全领域耕耘多年的知识型内容创作者曾向品玩提起一个事实,团队招起人来非常困难,因为创作过程中绝大部分的稿件都只能由自己完成,别人无法代替。这位创作者的经历其实反映出了一个普遍现象: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尤其涉及到更专业的领域时,很多时候只能由特定的人来进行输出。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再多、经验再丰富,也不可能通晓万事万物。对于视频创作者来说,他们可能非常精通视频的制作技术,然而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时,这些知识、经验和见解恰恰是缺乏的;同样对于图文创作者来说,他们也常常苦恼于自己苦心写下的文字无法被更多人看到,甚至会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被抄袭。

正因为术业有专攻,“联合创作”才有了存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知乎推出的联合创作功能恰恰是为图文和视频创作者架起了一座桥——本质上,联合创作服务的还是优质内容。

不是简单的二次创作

文字和视频作为承载内容的两种不同载体,各自擅长的解读角度也不同。

文字的特点是承载的信息量更大,更适合系统化地拆解复杂问题,去进行深度解读,但这也往往需要读者有足够耐心阅读;视频的好处则在于更易去直观地解释一些数据,并且包含了声音和画面,展现形式更为丰富,尽管过程中会有一定信息量的损耗。

了解了文字和视频各自的特点,就会发现知乎联合创作功能并不只是由文字到视频的简单二次创作——在知乎,许多图文内容本身已经具备相当的信息量和专业度,这些在为视频创作提供素材的同时,视频也在反过来让原本的图文内容更加立体,文字和视频,更多是一种互为补充。

这既体现在一些包含了大量数据的图文回答中。

知乎答主@chenqin 在“为什么网上有很多人说普通一本和二本没什么区别,那我为什么要努力考一本?”的问题下,用非常“硬核”的数据量化方法推导出了一本学校与二本学校的区别到底值多少钱,以及一本学校和二本学校对人生带来的变化。视频答主@冷却报告 基于此创作的视频收获了325万次播放。

文字和视频的互为补充同样也体现在一些故事向的回答中。

比如答主@小鲸泱君 在“你在不经意间看见过什么不该看见的东西或者事情?”的问题下讲述了自己姥姥年轻时的爱情故事,后来也被@导演张小策 拍成了一部22分钟的短片,让不少人感动。

某种程度来说,知乎上文字内容转视频的潜力很可能被低估了。据官方数据,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知乎共累计4.59亿条多元形式的内容,知乎平均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一亿大关,知乎月度浏览用户达到5.4亿。同时,知乎拥有累计超过5300万的内容创作者,月活创作者数量达到364万。而知乎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让更多视频创作者看到平台内容的视频创作价值。

这确实也是符合视频创作者的诉求的。

对于一个视频创作者来说,除了要做出好内容,还要保证内容有稳定的更新频率——零碎的创作是支撑不起内容长久更新的,需要找到长期且有效的驱动力。知乎推出的“联合创作”,恰恰给视频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机制,这一机制,正建立在知乎内容的专业性以及海量图文内容储备的前提下。

并且,知乎将“联合创作”上升为一项固定功能,本身也说明知乎已经做好了长期投入的准备。

把视频创作写进知乎的未来

尽管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知乎的标签依然是“图文”,但种种迹象表明,知乎对自己的定义已经不再只局限于一家服务图文创作者的平台。

在知乎的生态体系中,视频内容的增长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2021年第三季度,知乎月均视频内容上传量同比增长290%,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293%。用视频形式进行内容呈现的特征越发明显,用户对多元化形式展现的优质内容也更加青睐。该季度知乎月均视频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86%,截至2021年9月30日,视频消费用户在知乎平均日活跃用户中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37%。

去年10月伴随“联合创作”功能上线的,还有一个“高赞联合创作大赛”。根据比赛规则,创作者可在知乎图文答主授权的“可视化图文库”中选取内容和灵感,将其视频化。作为激励,大赛还设置了“百万现金奖励”、“10亿流量扶持”和“独家签约机会”等奖励,并承诺每一支参赛视频背后的视频答主、图文答主均可按比例共享收益。

很明显,知乎正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向创作者展示一种新的视频创作模式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进而强化创作者“在知乎也能做视频”的认知。

将时钟再向前拨几个月,便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知乎早已把视频写进了自己的未来。

去年5月,在知乎第二个十年的开端,知乎正式提出将“获得感”定为衡量内容价值的标尺。关于“获得感”,知乎的解释是“开阔眼界、带来帮助、产生共鸣”,并表示正在搭建一套与“获得感”匹配的内容创作体系,“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让优质内容在不同介质之间良性互动”。
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
“获得感”反映的,是知乎并不愿只做一个小众的精英聚集地,而是想把知识、经验和见解传递给更多人。这符合知乎作为一个“社区”的定位,“人与内容之间,人与人之间,将会产生更多连接和更多的价值,这是知乎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如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提到的那样,知乎模式的核心,一直都是能让各行各业的普通用户,成为有高质量产出的创作者。

更早前,周源也曾公开谈及知乎要做的是——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这个事情是从来没有变过的,只是媒介环境和用户的沟通方式发生变化以后,它会发生很多产品级的变化。”

不管是“可信赖的解答”还是“获得感”的提出,其实都模糊了知乎原本“文字”的界线。而周源口中的“不同介质”、“媒介环境”和“产品级变化”,现在看来通通指向了视频。而更重要的是,知乎视频的发展都会依托于问答社区之上,与原有的图文优势交相融合,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和变量。就比如今天的“联合创作”——知乎摸索出的新一套独特方法论。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pingwest.com/a/256612
版权归原作者 品玩 pingwest 原创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视频,知乎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论”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