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芳博士
2021年,中国有89家生物医药企业在中美两国三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美国地区)完成IPO。
其中,57 家(科创板上市34家)在A股,24 家在港股,8家在美股,募资金额超1300亿人民币。
按照申万医药生物行业分类,34家在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共募资577亿元,占据全行业IPO募资规模的近半壁江山。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被募资”的投资人:
我们在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上赚到钱了么?为何能赚钱呢?还能继续赚钱么?
最近几篇文章,我都会来研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
就先从最简单的财务分析开始。
**01 **买生物医药股票能赚钱么?
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时间不同。
上市首日涨跌幅=(上市首日收盘价-IPO发行价)/IPO发行价
现价为:2022年4月1日的收盘价。
最高价和最低价分别为:截止4月1日,公司上市后的最高、最低价。
收益率1=(最高价-买入价)/买入价
收益率2=(最低价-买入价)/买入价
收益率3=(现价-买入价)/买入价
34只科创板生物医药股票中,有31家是打新即可赚钱。
赚得最多的是纳微科技,接近13倍的收益率,真香!
亏得最多的是成大生物,接近**30%**的亏损率,真损!
正因为此前生物医药企业受到二级市场的追捧,所以IPO发行价和首日开盘价的价差显著。
这也意味着,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的首日开盘价并不“便宜”。
比如,百济神州和迪哲医药,出道即是高峰,买到就开始亏。
《中一签亏2万,市值2000亿、亏损200亿的百济神州,为何值得高瓴7年陪跑?》
再次证明,普通人跟着投资大佬抄作业,并不靠谱。
毕竟人家融资成本低廉,投资价格优厚,而且战略性布局,还可一箭几雕。
我们要积攒多大的运气,才能射中一只飞过的金鸟——
比如,诺唯赞的首日开盘价就是最低价,只要买到,就是赚到。
比如,安旭生物即便没在最高价卖出,拿到现在也是2倍多的收益率。
**02 **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怎么赚钱?
要把34家生物医药企业的赚钱逻辑都讲清楚,恐怕需要很大的篇幅。
但这个行业共用一个赚钱逻辑,即:
通过研发投入,确立技术壁垒,提升市场竞争力。
这个逻辑对应着三个财务指标:研发费用率、销售毛利率、销售费用率。
研发费用高、研发费用率高,说明研发投入较多,企业走研发路线,而非仿制或者代理。
销售毛利率高,说明可以将成本很低的原材料,制造成售价很高的药品、试剂、器械等产品。
销售费用率低,说明不需要大量的销售团队、营销支出,就可以很轻松地打败对手、占领市场。
**(1) **研发费用率
上表中浅蓝底色的是2021年财报,其余都是2020年财报数据。
除了迪哲医药、百济神州的营收规模远远小于研发投入以及上海谊众还未产生收入之外,剩下的78%的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率都大于5%。
为什么以5%作为衡量标准呢?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021年4月修订)》,对于科创属性认定的标准,研发费用率>5%或者研发投入>6000万元。
我们很惊讶地发现,让我们最赚钱的安旭生物,研发费用率也不高。
12亿的营收下,研发费用仅支出5000万(占比4.87%)。
按这个数字,都够不上科创属性的认定。
而相比国外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率,我们确实要更加重视技术壁垒的提升。
关于行研的方法和上图的相关数据可参考:《不想投机,想投资:外行如何快速做行业研究?》。
**(2) **销售毛利率/销售费用率
销售毛利率和销售费用率,都在某个侧面反映了企业产品/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销售毛利率越高,意味着成本与售价的差距越大。
销售费用率越低,意味着市场推广的难度越小。
所以,这两个指标从某种意义上可能形成相悖。
传递逻辑:销售毛利率高→销售价格高→市场竞争力被削弱→销售费用需要提高→销售费用率高
我们在上表中可以看到,生物医药行业的毛利率普遍较高。
毛利率>90%的企业,销售费用率相对偏高,只有诺唯赞还保持着12%的相对低位。
销售费用率<3%的企业,销售毛利率相对偏低,但奥泰生物、安旭生物还保持着82.25%和78.10%的相对高位。
总结上述三个财务指标,二级市场的关注度:
销售毛利率>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
说明二级市场关注结果,胜于关注过程。
销售毛利率高,最能体现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技术壁垒——
就是能用低成本的原材料/要素,产出高售价的产品/服务。
而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更体现销售和研发的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进程。
发展进程(尤其是研发投入)更容易引起一级市场的高估值。
恰恰因为一级市场的较高估值,挤占了二级市场的盈利空间,导致大盘下跌、行业受挫时,股票投资者赚不到钱。
生物医药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行业,与其关注短期的价格变动,不如着眼长期的价值增长。
如果你认可人口老龄化以及随之带来的疾病发生率上升,生物医药就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好赛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