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巨潮WAVE,作者|谢泽锋,编辑 | 杨旭然
杨氏家族执掌的、曾经的“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山雨欲来风满楼。
先是债券利息延期兑付,紧接着中报预亏450亿-550亿,股债双杀,然后又出现数支债券停止交易。此前已有传言,工作组进驻碧桂园,大股东计划捐赠碧桂园服务股票给设立在香港的家族基金会,杨惠妍卸任旗下公司董事长,高管频繁减持套现……关于碧桂园,关于杨氏父女的新闻消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集过。
一时间,流言蜚语不断,负面传闻层出不穷。但是相较于各种回应的“公关话术”,外界更加关心和关注的,其实是碧桂园如今的真实处境。
惨烈的地产公司大逃杀中,恒大、融创、世茂等等曾经的巨无霸,如今都已暴雷,而碧桂园此前情况相对良好,甚至和龙湖、美的置业被监管机构选定成了“示范房企”。
然而扛了两年多之后,碧桂园也走到了如今债务利息都难以支付的境地。公司自称遭遇“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由于销售额巨幅下滑,业绩暴亏,碧桂园已经让出了第一的宝座。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佬退出江湖,民营房企狂飙突进的激情岁月已经成为历史。这个黑马层出、财富神话不断的行业,其仅剩的“荣光”也基本消失殆尽。
碧桂园,这个曾经的庞然大物,在二代接班的关键节点,走到了自己的生死关口。
01 暴雷隐忧
关于“碧桂园违约”的传言还在资本市场发酵。
在未能如期偿付利息,及中报预亏之后,碧桂园系股票和债券大幅下跌,如今碧桂园(HK:02007)股价已经跌破1港元,沦为“仙股”,许多债券价格都已跌破30元。如此巨大的震荡,不像是一家经营正常的企业该有的表现。
8月8日,有消息称碧桂园有两笔应在8月7日支付的美元债票息仍未支付。随即这个消息被确认属实。碧桂园回应:出现了阶段性的流动性压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碧桂园未支付的只是债券利息,并非债券到期未兑付,所以“违约暴雷”的传言并不属实。
这两支美元债应付利息分别为1050万美元、1200万美元,合计2250万美元(1.62亿元)。“幸运”的是,碧桂园还有30天的宽限期。“不幸”的是,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房企、世界500强企业,年度销售额超3500亿元(权益额)的大公司,竟然被1.62亿元难住。
梳理公司现存的债券,今年的偿还利息高峰是即将到来的9-10月份,年内到期的境内债务也高达101.9亿元,对于已经捉襟见肘的碧桂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2023年剩下的5个月,勒紧裤腰带,开源节流,筹集资金,仍然是新任领导人杨惠妍的重要工作。
对于偿付压力,碧桂园内部人士解释,受近期销售与再融资环境恶化,叠加各类资金监管的影响,公司账面可动用资金持续减少。
但这里面还要考虑汇率波动的问题,当前美元-人民币汇率已经上升到7.2的历史高位,美元强势的背景下,此前在汇率“6时代”发行的债券,现在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代价来兑付。
销售和融资是房企维系躯体健康的两大“血库”,如今都已告急。作为房企粮仓,销售额是未来两三年的收入和利润,重要性不言而喻。
过去十年,碧桂园销售额经历一轮过山车,曾飙升到7888亿元(全口径),笑傲房地产市场,但如今仅用三年时间又跌了回去。权益销售额前7月也仅收获1408.7亿元,同比下滑了34.55%。
而融资最多也只能说是雪中送炭,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倘若风险进一步释放,出现销售不利,经营不善,信用崩塌的情况,金融机构也不会视风险如无物。
血库急速干涸,又有巨大的保交楼任务压顶,出现债务延期偿付,也就在所难免。
还有机构人士透露,碧桂园已经在筹备债务重整,近期有望启动相关程序,甚至已聘请中金为财务顾问,主导重整事宜。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其实也不必惊诧,因为早有预兆。正如上述碧桂园内部人士所说:“公司一直在坚守,却难言曙光。”
02 保交楼中的两难
纸面数据来看,碧桂园连2000多万美金都拿不出来,的确匪夷所思。
2022年底,公司在手现金超过1280亿元,总现金也接近1600亿元。但需要指出的是,相比给近7万员工发工资缴纳社保公积金,平时的运营开支以及偿还债务,碧桂园最大的开销是房屋建设。
在业主和债主之间,杨国强毅然选择了前者。去年7月,国家层面确立了保交楼、保民生的“两保”政策,后来又加上“保稳定”。响应国家政策,维护客户利益,碧桂园将保交楼放在第一位。在公司公布的四大任务中,保交楼是放在首位,优先级高于化解债务。
有内部人士称:“老板要求全力保交付,暂停支付部分款项。”今年7月10日召开的月度管理会上,总裁莫斌也提到,“区域总裁一定要把按时交付、完美交付,当成自己的首要任务。”
由于深耕三四线,碧桂园的单价远低于融创等同业,因此交楼量更为庞大。
去年全年,碧桂园交楼约70万套,全部按时交付。这个规模是第二名恒大的两倍多,相当于恒大、万科、龙湖三者交付之和。
今年上半年,碧桂园继续给业主交付27.8万套住宅,仍旧排在第一名,远高于其他房企。
我国房屋多是期房,订金、购房款在地产商的财务报表中归结为“合同负债“。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合同负债6681.62亿元,如果按照其2022年7600/平方米的均价,100平米/套来粗略估算,碧桂园还需要交付88万套房屋,这是一个天量般的数字。
所以,碧桂园的资金消耗得更快,加上销售端大幅下滑,债务濒临城下,进水的管子水流变小,出水管水流变大,最终入不敷出。
可以说,碧桂园就是被“保交楼“拖垮的,但保交楼是房企天然的第一要务,也是保民生的社会责任。因此,当下的碧桂园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其实自去年起,支持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不断颁布,比如信贷、债券、股权的“三支箭”融资工具组合拳,以及金融16条等等。各地出台降低房贷利率、放松限购、公积金等等政策支持。
碧桂园也被纳入政策重点支持的“示范房企“名录,三大银行授信1500亿元,通过发债、ABS、中票、可转债等直接融资超百亿,股权融资115亿港币,还获得超10家银行3000多亿的意向授信。
但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大撒胡椒面的措施,扭转不了地产供需失衡的矛盾,这就是政策稳不住的根源。作为最大的房地企业,碧桂园首当其冲,这些政策只能相当于营养液,并非药到病除的良方。在ICU病房里撑了一年多后,碧桂园也来到悬崖边。
03 跨不过二代?
今年3月1日,杨惠妍正式接替杨国强担任碧桂园董事会主席。
老杨退休,小杨接棒,这本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然而,新的执掌者面对的大环境已经急转直下,寒风凛冽之中的杨惠妍压力山大。
她的核心工作不是在父亲的肩膀上再上一层楼,而是如何让碧桂园这艘大船平稳过冬。
四年前,有媒体问杨国强,如何评价女儿的表现,他笑着回答:“我用英文吧,very good!”
四年后,他估计已经没有心情再回应这样的问题。
2017年,如日中天的碧桂园被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如今跌成仙股,市值只有巅峰期的6%。杨国强心情复杂的程度可想而知。
这个自称“天下最笨的人”,17岁之前没有鞋穿的农村娃,极具商业思维,他精通人性,凭借学区房逆袭,靠着重仓三四线,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开疆拓土,乘着城镇化的历史机遇,急速驰骋。
相比许家印的激进疯狂,杨国强相对克制,碧桂园多元化也仅仅局限在机器人、节能建筑、教育等相关行业。
碧桂园虽是高周转的“始作俑者“,但杨国强也善于听从吴健斌的建议,坚持净负债率低于70%的财务铁律,并持续了13年。
2022年,碧桂园净负债率仅有40%,远低于万科、龙湖,也低于保利、中海、招商蛇口等央企地产商。
陷入困境后,碧桂园服务总裁李长江及其配偶不断减持引发争议,但杨氏家族从未减持公司股票。相反,杨惠妍和家属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支持公司约386亿港元,还向公司提供了66亿港元的无息无抵押借款。
无论是战略部署还是挽救公司层面,杨氏家族都要优于许家印。应该说,碧桂园的战略没有太大的过失,但其中一个战术失误就是三四线的投资比例过重。
要知道,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拥有2亿平方米的土地,可售货值9500亿元,加上潜在权益,合计高达1.2万亿元。但三四线资源不像核心城市那般抗跌,即便波动5%,就是 600亿的公允价值损失。
杨惠妍上任伊始,就主导碧桂园转舵,加大一二线的投资比例。2023年重新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将一二线对三四线的货值比例提升至50%对50%。”**
但留给她施展抱负的机会可能不多了,如今她更像一个救火队长,守城的重要性远大扩张。
按时按质保交楼,要耗费巨量资金,更加无力偿还债务,而一旦债务违约,信用崩塌,信誉扫地,销售更加艰难,资金更加紧绷,保交楼困难度也会加剧。这是一个进退维谷式的死亡螺旋。
从杨国强到杨惠妍,碧桂园真实地上演着“一代打江山,二代守江山“的戏码。未来的30天,也许将是父女二人最艰难的时刻。
04 写在最后
“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论语》中子贡的这句话恰好反映了房地产当下的境况。
市场化改革至今,房地产聚集了太多的“恶”,甚至连呼吸都是有罪的。
积重难返、宿弊难清,作为典型房企,碧桂园乃至杨氏家族频频陷入舆论的风暴眼,被检视指摘,甚至揶揄挖苦。但身为房地产从业者,他们又错在哪里了呢。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碧桂园是时代的产物,碧桂园的繁荣也是时代的给予。但时代的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轮又一轮的周期。这家曾经全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也难逃在周期洪流中,迎接其命运的最终审判。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