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海目星:股价与业绩倒挂,逆周期定增20亿,遭上交所问询

7月12日晚间,海目星(688559.SH)发布公告,关于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申请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问询函。据悉,此次定增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定增募资不超过20亿元。其所募集资金用于光伏、动力电池和3C领域激光和自动化设备扩产、以及补充与主营业务相关的现金流。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募投一些热门行业属于利好消息,其大概率可以强化公司的成长性。然而,公告发布次日公司股价却迎来震荡下跌。截至7月13日收盘,股价收报47.85元,下跌0.6%,总市值96.53亿元。拉长时间周期来看,公司在去年9月公布定增预案之后,股价就开始不断下跌,截至目前较去年8月最高的108.67元已下跌60%左右。钛媒体APP注意到,自2020年锂电行业扩产潮涌起,公司业绩迎来飞速发展,2022年营收甚至再创新高,但股价却迎来滑铁卢,而且其财务风险也开始逐步显现。现如今锂电和光伏行业都有产能过剩迹象,但公司却逆周期发定增来扩产和补流,而此举也引起监管层的关注。

疯狂扩张的背后,****险象环生

资料显示,公司成立于2008年,起初主要从事激光打标机业务。2011年,公司引进新加坡专业团队,开始切入产线自动化领域;2014年,公司引进中国台湾团队并切入激光精密加工设备市场;2015年,通过战略研判并组建专业团队,切入锂电新能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市场。

事实上,2015年是公司切入锂电设备行业的元年,而就在这一年,同行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已经完成IPO上市。彼时公司在锂电设备领域,还是一颗不太闪亮的星星。

然而,时势造英雄,接下来6年时间内公司的发展进入快车道。2016年开始,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迅速崛起。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加大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动力电池产能的扩大带动锂电设备的需求。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成长为行业前几名的锂电设备企业。

2021年,随着公司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装备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新签订单约57亿元(含税),同比增长约128%。

2022年,公司全年实现营收41.05亿元,同比增长106.89%。其中,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销售收入33.28亿元,同比大增199.31%,其占总营收比例亦最高,超过80%。

不过,当公司疯狂扩张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背后的诸多风险开始显现。

首先,从资金方面来看,公司在近几年快速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始终是其扩张的一大瓶颈。资料显示,通常情况下,锂电设备生产企业前期资金垫付较多,生产周期长,加之应收账款周期,营业周期通常在1.5年-2年,这给其资金造成巨大的压力。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货币资金为9.57亿元,而短期借款余额为8.94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则高达26.19亿元,从数据来看,公司偿债压力可能较大。与此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也逐年攀升,并且明显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2019年—2022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9.77%、61.79%、72.50%和77.95%,而同行业(C35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平均资产负债率39.77%、39.10%、39.53%和39.26%。可能是为应对紧张的资金面,2022年11月公司发布定增公告,拟定增20亿元用于公司资金需求。其次,公司客户集中度高,存在对大客户的依赖。钛媒体APP发现,公司的客户主要为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等应用领域龙头或知名企业客户。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向前五名客户销售额33.6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82.00%。最后,公司应收账款也在不断增加。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约为10.57亿元,较期初增长28.4%。2022年公司对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已计提坏账准备为1.09亿元,如账龄为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无法回收,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经营性现金流等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公司存货也亦出现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公司的存货余额分别为6.43亿元、9.07亿元、18.79亿元和34.34亿元。如果未来公司产品无法达到合同约定的验收标准,导致存货无法实现销售,或者存货性能无法满足产品要求,价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公司可能将面临存货跌价风险。

锂电光伏并举,逆周期扩产能,引来监管层问询

预案显示,公司将用募集资金中的9亿元,用于西部激光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一期),该项目拟投资总额为15亿元;5.5亿元用于海目星激光智能中心项目,该项目拟投资总额为7亿元;余下5.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研报显示,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零补贴时代到来,加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25%,新能源汽车过去57%增速恐难再现。2023年1月,受春节影响,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为36万辆,同比增长1.8%,环比下降43.8%,渗透率为26.5%。

从上述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可能即将告别爆发式增长时代,迎来平稳发展阶段,此前产能暴增的锂电池将可能面临产能过剩,而作为其上游的锂电设备也将面临行业周期之痛。那么在如此背景之下公司依旧对锂电池设备扩产,此举会不会导致新增产能无法得到消化,对募资资金投资项目的预期效益带来较大影响?

而监管层则发现,在预案中“海目星激光智造中心项目”与前次募投项目的建设内容整体较为一致,而公司将前次募投项目“激光及自动化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间延长至2024年6月。那么在前募产能尚未释放、本募与前募产品相似的情况下,实施“西部激光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一期)”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是否属于重复建设,是否过度融资?此外,预案显示,公司将光伏作为新的拓展领域。虽然近年来公司在布局光伏生产设备,尤其是重点布局Topcon SE设备,但是其营收构成中锂电设备业务目前占80%左右,依旧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对此,监管层认为,此次所募投的项目与主营业务的相关性及协同性,是否符合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主业的相关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伴随着光伏产业链降价、供给过剩、政策面,持仓集中等种种因素,担忧情绪一直弥漫着整个光伏设备板块。而且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可能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毕竟,市场以价格加速下跌的方式对光伏产能过剩给出直接的回应。那么在如此情况之下,本次扩展光伏设备的产能规划是否合理,是否也存在产能消化风险?针对上述问题,钛媒体APP致电海目星,但截至发稿公司方面亦未进行回复。

股价与业绩倒挂,股东高位减持,低位回购

从k线图可以看出,公司于2020年9月登陆科创板,当时发行价格为14.56元,仅2年时间,其股价于2022年8月创下108.86元的历史高点,股价涨幅更是高达646%。而高点过后其股价却是跌跌不休,最低跌至41.3元。公司股价如同坐过过山车,让很多高位投资者不知所措。毕竟,股价下跌期间公司业绩表现很好,甚至今年一季度业绩继续奔跑。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95亿元,同比增长100.45%;归母净利润3157.13万元,同比增长184.17%。从上述来看,公司股价与业绩之间出现明显倒挂,这是为何?

首先,可能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的预期不高,进而影响相关个股。新能源汽车经过爆发式增长后增速大概率会放缓,增速的放缓就可能会影响预期(市盈率)进而影响股价。不仅仅是海目星宁德时代作为锂电的标杆近年来也是跌跌不休。

其次,从去年6月份开始,公司股东及持股数就开始逐期增加,这可能也意味着其筹码越来越分散。此现象或许说明散户较多,而机构或者主力较少,这可能导致盘面不稳定。最后,公司去年9月份宣布定增,以股权融资替代债权融资可能是有利于降低负债率,提高公司抗经营风险能力。但这样一来,可能带来EPS的稀释和ROE的下降,这也可能是引起股价下跌的重要因素。事实上,从公司的ROE数据来看,2022年12月31日-2023年3月31日期间,ROE确实出现大幅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股东当年在高位进行减持,然而公司现如今又低位进行回购。

公告显示,2022年7月19日,公司再次披露监事刘明清、监事林国栋因个人资金需求计划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所持有的公司股份。2023年1月14日,公司再次披露大股东、副董事长聂水斌,董事、副总经理张松岭,董事、财务负责人高菁,副总经理周宇超,副总经理李营因个人资金需求计划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上述减持时间均处于相对高位。

5月18日-7月1日,公司连续发布回购公告,而此时股价却处于低位。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回购股份182.8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9063%,回购成交的最高价为45.69元,最低价为40.9元,支付的资金总额为8009.67万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翟智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tmtpost.com/6614578.html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海目星:股价与业绩倒挂,逆周期定增20亿,遭上交所问询”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