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黄渤归来,缘何三连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文娱Talk,作者|萧萧

刚刚过去的暑期档,黄渤得了个称号:劳模。

的确如此,大银幕上,从《封神》到《热烈》再到《学爸》,哪里都有他。

同样的盛况在2020年时曾出现过。那会电影院里到处都是张译。《我和我的家乡》《八佰》《金刚川》《一秒钟》……简直就像承包了全国所有电影院一样。

但黄渤可以和张译相提并论吗?拨开表面的繁荣,仔细一想——难。

喜剧,是黄渤身上最大的标签,而他向正剧转型的努力也有目共睹。可叹的是,早年成就他的原因,如今却成了限制他的枷锁。

黑色幽默

实际上,今年暑期档中,黄渤参与的这三部电影,戏路都很相似。

尤其是《热烈》和《学爸》,角色就连情感状况和社会阶层都一样:中年、单身、个体经营户,混得即便不说坏,也远远谈不上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配置类似,性格表现上也大差不差,都是油腻中带点委屈:《热烈》中为了舞团,一把年纪还得低三下四求年轻富二代继续注资;《学爸》中为了儿子能上名校,不惜卖房借钱、假结婚、求小姨。

这样的人物设计很讨巧。毕竟世上还是普通人居多,如此安排,能唤起最大基数观众共情。可同样的演法用在《封神第一部》中,就怎么看怎么不是滋味。

《封神》中,黄渤饰演的姜子牙一出场,就开始引起观众不适:不光法力尽失,还一股子小市民气质,时不时出个洋相。尽管这样设计人物有历史渊源——据司马迁《货殖列传》记载,从政前的姜子牙确实是个小商贩不假,从政后对发展工商业解决国家经济问题也有着独到见解。

但影视作品设计人物,不光要考虑最初的历史形象,还得考虑后世的心理印象。举个例子,诸葛亮在国人心中具有特殊地位,没人能想象出一个滑稽的诸葛亮会是什么样子,硬拍出来,不光没人爱看,反而多半要被举报“历史虚无主义”。而在武庙十哲中,诸葛亮不过是左列第三,姜子牙的地位却是主祭,位置还要高出许多。

难说这种演法是出自乌尔善的设计还是黄渤自己的发挥,但至少从戏路上看,还是和2006年《疯狂的石头》一脉相承,没有太大改变。二十多年过去了,黄渤尽管作出了种种尝试,却始终没能甩掉这个草根形象。

姜子牙和黑皮,一个位极人臣,一个卑微如土,如此不搭的两个角色融到一个人身上,简直是独属于黄渤一份的黑色幽默。

喜剧地位

站在今天回望,不难看出,从黑皮到姜子牙,完全是一部拼命转型的血泪史。

前不久,知乎上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黄渤能否靠《封神》《热烈》《学爸》的暑期三连击,完成在电影圈的逆袭?——该问题提出后惨遭一众答主嘲讽,认为黄渤的圈内地位一直稳如泰山,“逆袭”之说从何而来?

其实不然。沉舟侧畔千帆过,演员和别的任何行当都一样,都得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掉队,而黄渤在“喜剧”这个序列,已然掉队很久了。

电影喜剧演员这个细分领域中,国民公认的宗师级人物有两个半:周星驰、赵本山和成龙。成龙的喜剧和动作相辅相成,没了动作就没了喜感,故而只能算半个。

很显然,黄渤无法同以上任何一位相提并论。三人都分别开创过一个类型,是有着绝对创作能力、能一手撑起半边天的灵魂人物。黄渤虽然导过一部《一出好戏》,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更像是硬凑当年“演员转导演”热闹的跟风之作。

把要求往下调一些,从“宗师级”到“高手级”,出现了葛优和沈腾,可比性终于强了一些。

葛优早年爱和冯小刚搭伙,而冯小刚又很依赖王朔的文本。王朔何许人也?一辈子没穷过的大院子弟。同时代的老百姓还在为生计发愁时,他已经吃饱喝足,用笔杆子琢磨起了虚无主义——这种调调,构成了葛优式喜剧的底色。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葛优式喜剧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悲”并不来自常见的穷和惨,更多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散发出一股“我把生活给看透了”的蔫巴感。

所以葛优最拿手的角色,往往是那种“贱不喽嗖的人生导师”,笑点源于其对生活有许多别致的看法。观众潜意识中相信,葛优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都高于自己。所以一旦他决定严肃起来,比如在《霸王别姬》中饰演袁四爷,在《天下无贼》中饰演贼老大,人格立刻切换得无比丝滑,观众们甚至感觉不到发生了什么变化,似乎本就该是这么一回事。

沈腾不同,沈腾是个话剧出身的技术派演员,笑点源于四个字:出乖露丑。只不过,他把这一技能修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人能敌。

徐皓峰曾对香港电影有过一个论断:英雄片顺应人心的阳面,观众从“想成为他”中得到满足;喜剧片顺应阴面,观众从“他不如我”中得到满足。后者这个生态位,沈腾算是占住了。

乍一看,沈腾的戏路和黄渤有些像,都是微胖中带点猥琐的油腻中年男人。但仔细一推敲会发现,沈腾的喜剧内核相当单薄。他的角色之所以出乖露丑,要么是因为面子,要么因为钱,要么因为好色,总之都是些很猥琐的理由。只是他的长相和表演技术使这种猥琐并不讨人厌,反而多了份贴近生活的喜感。

相比沈腾,黄渤的喜剧人格更加厚重。无论“黑皮”还是“黄毛”,都有一种边缘人被社会不断打击的无奈。出丑,要么是为了生活,要么是为了爱,要么就是因为无知受了愚弄。这就使得他的喜剧在让观众好笑之余,还多了份厚重感和悲凉感。

“牌子,班尼路”——这句经典台词,从葛优和沈腾嘴里说出来不光不好笑,反而还带点嘲讽。从黄渤嘴里说出来,不但没问题,连带着班尼路这个牌子也不值钱了。所谓“老天爷赏饭吃”,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样一对比,各有千秋,将葛优、沈腾、黄渤都列在“高手级”中,是完全合适的。可黄渤为什么没往这条路继续深耕下去了?

造化弄人。老天爷赏的饭,却成了日后最大的桎梏。

必须转型

前几年,黄渤在公开场合各种“高情商”回复和救场片段流传甚广,一度甚至被赋予了“人生导师”的名号。

天下不会有平白无故的机变,都是知识和经验的爆发。有理由认为,黄渤肚里的底蕴不会输给撒贝宁、汪涵这样的主持人。聪明如斯,不可能捕捉不到市场和社会思潮的变化。

一个演员的命运,除了自身的努力,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举个例子,本世纪初,有个火透大江南北的演员,名叫赵燕国彰——想不起来?他的代表作叫《插翅难逃》,其中有句名言:“我现在没心情听什么狗屁浪漫爱情故事,我现在就想搞钱”。

那个年头犯罪剧很火,经济爆发、法制缺位的时代,观众容易对“地下枭雄”类角色产生崇拜。譬如《征服》火了孙红雷,《黑洞》火了陈道明,《黑冰》火了王志文,就连青少年也爱成群结队跑到黑网吧看《古惑仔》。

然而2004年,因为不可控因素,罪案题材影视剧,尤其是以反面人物为第一主角的影视剧一度消失。于是,陈道明和王志文分别去做了皇帝和儒商,唯独长相受限的赵燕国彰举目四顾,茫然无依。

这一消失,就是将近二十年,直到今年年初《狂飙》造成巨大反弹。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黄渤面临的困境,和赵燕国彰相差无几。他最擅长的戏路,和宏观大势的发展方向某种程度上是相悖的。

黄渤早期的代表形象就是草根加喜剧,两张牌单拎出任何一张都没有问题,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贾樟柯等人都以草根电影见长,当今娱乐圈一线明星王宝强就是走草根路线火起来的。

喜剧呢?如前所述,葛优和沈腾都做得很好。

唯独两张牌放在一起,就是自杀。因为喜剧的本质是解构,解构生活、解构自己、解构信仰。加上草根身份,那就只能被认为是解构社会,有种对现行制度的控诉意味在里面。

而近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文化走向是从解构到建构,从“怀疑一切”到“重拾信仰”——2020年张译的火,本质上正是这一宏观思潮转换的体现。

形势比人强。无论有关部门还是大众情绪,都不会再鼓励“黑皮”这一类角色继续在大银幕上出现了。

但说到转型,他就不如葛优和沈腾顺利了。葛优控诉的是生活的本质,不想控诉了,随时可以往正剧走;而沈腾压根不需要转型,因为他讽刺的不是别人,是自己,自己出丑取悦他人,没人会拦着。

老搭档宁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到了“疯狂系列”的最后一部《疯狂的外星人》中,其解构的对象不再是社会,而是大洋彼岸的美国。思辨感是上去了,却并不好看,差点连保底票房都没能达到。

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转型,好难好难

很明显,黄渤至今也没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从舒适区出来后,他一直在不断找适合自己的新路子。前些年凭着自己的亲和力,加上“癞蛤蟆吃天鹅肉”的观众欲望,接了不少爱情片,搭戏的还都是美女,《101次求婚》甚至配上了林志玲。但从商业和口碑来看,都远远谈不上成功。

归根结底,这种路数冯小刚和葛优早玩过了,拾人牙慧的事,干得再好也没多大意义。

不过改变大众印象不可能一蹴而就,喜剧演员尤其需要时间克服“观众一看到那张脸就想笑”的问题。这些爱情片虽不成功,好歹有效洗去了“黑皮”的粗粝感,增强了生活气息,借此为跳板,黄渤又开始尝试起了犯罪片和正剧。

《涉过愤怒的海》是个很好的机会。这类气质阴恻恻的犯罪文艺片虽说票房不会太高,但如果演技到位,能一下把喜剧演员的刻板印象给冲掉大半——可惜,至今没能上映。

正剧呢?迄今为止,黄渤接过最“正”的两个角色,一个是《夺冠》中的教练,一个是《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升旗员,可结果都很尴尬:《夺冠》中,被巩俐明显压制;《我和我的祖国》中本来挺感人,然而换了个单元,张译的鼻血一下来,观众们立刻就把黄渤给忘了。

比正,黄渤正不过他俩中的任何一个。巩俐下可饰演民女,上可驾驭皇后;张译更不用说了,出身行伍,靠史今班长一角火遍大江南北,论根正苗红,恐怕圈里除了吴京,再无人能一较高下。

或许是一度陷入了巨大的迷茫,黄渤起了做导演的想法。可如今回看,2018年的《一出好戏》其实是部很幼稚的电影,虽然那会儿市场正火,票房表现还不错,可哪哪都没拍到位。

《一出好戏》的野心很大,不然也不会试图用一个孤岛去对社会进行微缩,借此探讨经济学和人性。但这样的影片必须要做到极端,才能对观众造成一定思维冲击。其对标的,应该是《大逃杀》《饥饿游戏》《动物世界》《雪国列车》……

以黄渤的聪明,自然不会这样做,否则他一开始就不会琢磨着要转型了。于是就像刻意洗去自己身上的“黑皮”印记一般,他洗掉了电影中所有尖锐的东西,换成了温情与希望,最终拍出了一种奇特的拧巴感,颇有些四不像。

可有些东西不是想洗就能洗掉的,多年以后,黑皮的特质依然顽固地出现在了姜子牙身上。而导演这行,黄渤终究也没能坚持下去。徐峥、邓超、大鹏、陈思诚、王宝强……这些先行者个个都比他成绩好,产出高。

如今的黄渤,卡在了一个拧巴又奇怪的生态位上。喜剧,正剧,爱情,导演,看似哪个方向好像都能做,但都好像差了一点;情感上,观众认他,却又不是非他不可。这般架在半空中不上不下的结果,就是暑期档三部电影打包,也就刚好够和《孤注一掷》打个平手。

能怪谁呢?怪他自己不够坚定,还是怪社会不够宽容?恐怕谁都不能怪,只能说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它的一切馈赠,都在暗中早早标好了价格。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tmtpost.com/6683599.html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黄渤归来,缘何三连败?”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