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微博上吵翻了的这道“道德难题”,你咋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 作者 | 苏七年,编辑 | 李小葵,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前不久,微博上一个关于红蓝胶囊的问题引发了特别多、甚至特别激烈的讨论。

各个版本的问题大同小异:

微博@忘词大王林小喜

各博主的投票区里,基本都是蓝色占比更多:

但在评论区,大家却吵翻了天:

选红色的坚持说只要都选红色就行了,没有必要涉险,“所有人都存活”只要所有人都选红色也可以达成,选蓝色的人是伪善并且不会读题。

而选蓝色的则将蓝色等同于利他和奉献,认为红色只是用所谓理性的策略掩盖自己自私的本质。

经典红派、蓝派、全都毁灭吧派| 微博@里神楽评论区

在英文网络世界中也有类似的投票,其条件描述和中文版差不多,没有多余的附加条件,比例上也是蓝色多于红色。

英文版题干和中文相差无几,选项占比是蓝色(Blue)大于红色(Red)[1]

选蓝色真的就伪善,选红色真的就自私?你会怎么选呢?

框架效应:描述方式会影响选择

其实,决策心理学的研究早就发现:很多决策情境不仅是数学题,更是语文题

如果把红蓝胶囊问题改成下面这样:

“如果选择红色药丸,你存活;

如果选择蓝色药丸,需要大于50%的人选择蓝色药丸,你才会存活,否则你会死去”。

从逻辑条件上来说问题是等价不变的,但相信很多人的选择会有所不同。

这和决策领域中经典的“亚洲疾病问题”是类似的。这个问题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

某地正在爆发罕见疾病,预计将有600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方案A和B,需要被试从两种方案中选择。

一共有两组被试,对第一组被试来说,他们获得的信息是“A方案将有200人生还,B方案有1/3的可能让600人生还,2/3的可能无人生还”;

而对第二组的被试来说,他们获得的信息是“A方案将有400人死去,B方案有1/3的可能无人死去,2/3的可能让600人死去”。

无论是哪一组被试,投票结果都接近三七开,但比例完全是逆转的:第一组是A七B三,第二组是B七A三。

选择比例大为不同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差别,是因为第一组更强调“生还”的收益,第二组更强调“死去”的损失,大多数人厌恶损失,因此宁愿冒所有人都死去的风险,也要尝试找到无人死亡的“好结局”。

在红蓝胶囊的原题中也是如此:大多数人不想要有其他人死去,所以看到“所有人存活”,就会宁可冒一些风险也要选择蓝色的选项。

这就是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个体的决策及偏好,常会因信息的表达方式而发生变化[2]。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描述:

“汉堡肉饼中有80%的瘦肉”与“汉堡肉饼中有20%的肥肉”;

“体检将使你获得及早发现癌症的机会”与“不体检将使你失去及早发现癌症的机会”。

是不是感觉很不一样?

道德在逻辑之前

那么话说回来,选择蓝色药丸的人,就是被框架效应所迷惑,做出了不理性的决策吗?

并非如此。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依赖2种系统:

一种是依靠直觉、快速做出反应的系统,比如要不要过马路、快速抢答题;另一种更注重逻辑,但是也更耗费资源,比如制定人生规划。

二者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各有优劣。

并且在这道题上,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人们做选择时只用到了第一种直觉系统,和第二种系统无关。

因为这道题包含道德判断(救不救人),而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人们并不会用逻辑判断,而是使用自己的道德直觉

基于行为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道德判断是一种迅速的、自动评价的、具有情绪负荷的直觉[4],人们在做道德判断的时候并不是先有理由再形成立场,而是先有了基于情绪的立场,再让自己的大脑去为自己的情绪找理由。

对于这道题来说,有些人对“拯救所有人”这个概念比较敏感,因此迅速地选择了蓝色胶囊,有些人并不那么敏感,所以选择了红色胶囊。而事后关于理由的争吵,以及对彼此的各种指责,都是为了证明自己那一瞬的直觉正确

至少在这道问题上,我认为两种直觉没有高下之分,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粗糙,还有明显的框架效应

但这道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范本,我们可以将其稍稍改造一下,就会有更有趣的发现。

选择并非红蓝两种

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个情景:

如果在第一轮游戏中发现有30%的人选择了蓝色药丸,但游戏主持人说选择不作数,要再来选一次,规则不变——这次,又有多少人会选择蓝色药丸呢?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问题会更像一个关于拯救的问题:

有30%的人可能会因为选择蓝色而去世,你会去选蓝色避免这些人去世的结果吗?

还是你会担心这30%的人看到蓝色比例太少会改选红,所以自己也选择红色?

这里的比例数字很关键

如果选蓝色药丸的人有49%,达成超过一半的结果看起来很容易,选择蓝色负担不大;

但如果选蓝色药丸的人只有1%的话,要不要为了这极少数人的存活而选择蓝色,可能就会心生犹豫。

选择蓝色药丸的人超过什么比例,你就会选蓝色药丸呢?相信每个人心中的比例不一样。

红色胶囊和蓝色胶囊的选择看似把人分成了两派,但实际上哪怕是同派人中间,也会有非常多的亚型:蓝派、红派、蓝7红3派、蓝0.5红9.5派……

并且哪怕选择相近,人们的心理活动也可能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道德基础本就有所不同

在乔纳森·海特的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 Theory)中,人类有6种道德基础[5]。你可以观看下面这张表格,如果发觉B栏中的某一项比A栏中对应的那一项更恶劣,就表明你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应的道德基础:

如果B栏的某项得分比A栏高,就说明你更厌恶B栏的行为| 《正义之心》

简单来说,各题对应的道德基础分别为:关爱/伤害,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圣洁/堕落,后续理论补充了第六个理论是自由/压迫,也就是警惕和厌恶来自他人或组织的支配与压制。

结合框架效应来看,看重关爱/伤害这个维度的人会更倾向于“拯救所有人”的这个条件,他们的道德直觉被启动后选择蓝色的意愿就会更强烈;相反,不那么看重这个维度的人或许会不被这个框架影响,进而更愿意选择红色。

这是自私吗?不同人对自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我更愿意相信,自私与否并不只看关爱/伤害这一个维度,换一个情境,换一个问题,选择红色的人同样会做出有利于社会整体的选择

人类是复杂的,道德也是多元的,比起将对方的选择与判断妖魔化,尝试理解对方行为存在的道德基础,或许是很好的选择。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浅灰和深灰并不是彼此无法理解。

希望大家能够相信,即使观点对立,这个世界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

参考文献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tmtpost.com/6694790.html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微博上吵翻了的这道“道德难题”,你咋选?”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