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农业创业真相:和年入百万的老农学算法

整理|维鹏

编辑|靖宇

一次,小雨农智创始人佟帅在温室大棚里和农民聊买房,感慨贷款越来越难了,农民回应,我们从来不需要贷款,都是全款买房。

过去,农民往往和贫穷、落后划等号,「这是刻板印象。现在很多种植温室大棚的收入比白领阶层还高,高很多。」他说。

从小在温室大棚里长大的工程师佟帅,在 2019 年创建了这家温室大棚智能化服务商。早期,团队做了 100 台原型机,结果不到半个月就被抢购光了。

有一次拜访让他印象深刻,那是一位种植葡萄的农场主,「兜里揣了一堆对讲机,噼里啪啦响,嘴里着急的都长了水泡。」原因是工人管理不及时导致棚土壤内水分不足,在发芽最关键的时候,水分不足很容易烧芽,年末可能要损失几百万。之前就出现过因为棚内温度调整不及时,导致有几十亩地没有产量,损失极大。于是,农场主不得不亲自监工,每天从早到晚穿梭于各个温室之间,「完全想象不到这是一个资产过亿的老板。」佟帅的产品立刻打动了他,帮其解决了很多管理问题。两人也成了好朋友。

佟帅比喻小雨农智像农业领域的小米公司:从最高频的硬件切入,然后带动其他硬件和软件服务的销售。

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近来年,不少科技公司、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智慧农业,但鲜有成功案例。佟帅告诉极客公园,「做智慧农业,最要命的是大家把关注点放在农业上。我们不是,我们放在农民身上。」

在由 OPPO 独家冠名赞助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2 上,佟帅分享了他看到的中国农村的变化与真相,以及前沿科技如何在传统产业(农业)发挥作用的关键。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极客公园编辑整理:

我们是一家温室大棚智能化服务商,我是一个标准的理科男,一个硬件工程师,毕业之后一直在做物联网相关的工作,之前也创业做过共享汽车、分时租赁。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从小和温室大棚打交道,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做这件事情。温室大棚种植有大量的痛点没有被满足,也蕴藏了大量的机会。

很多人可能没有看过温室大棚,我们现在吃到的大部分蔬菜、水果、甚至你送给女朋友的鲜花都是温室大棚里面长出来的。

温室大棚可以分为四个大类:欧美国家以玻璃温室为主,亚洲国家主要以薄膜温室为主,薄膜温室又分为春秋拱棚、薄膜帘的温室、冬暖式大棚。中国 80% 以上都是薄膜帘的温室,南方以春秋形棚和薄膜帘的温室为主,北方以冬暖式大棚为主。

欧美国家温室大棚

中国普遍的温室大棚

温室大棚发展速度很快,中国已经有超过九千万亩的温室大棚,占全世界的 70%。据统计,中国人吃掉了全世界 75% 的蔬菜,还有 27% 的水果。

对农业的刻板印象要改改了

提到农业,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落后、贫穷、面朝黄土背朝天等关键词,但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现在农民尤其是温室大棚的种植人群,不少人收入水平超过了大部分城市白领。

山东青州,普通老两口种了六个棚的青椒,一年收入一百五十万元,而且是净利润。像他们这样的不在少数。普通大棚种植户做得最不好的,每年二三十万,三四十万的收入也是很正常的。甚至有一些种经济价值更高作物的,比如云南的一个种植葡萄的老板,每年收入几千万元。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农业能这么赚钱,自己都想掐自己一把。

前些天和当地农民聊买房,我们说现在贷款越来越难了,农民说我们从来不需要贷款,我们都是全款买房。

农业虽然赚钱,但特别辛苦,尤其是大棚种植,比普遍的农田种植还要辛苦好多倍。因为农田种植很大程度是靠天吃饭,但是温室大棚所有的室内环境都需要人为操控,特别耗费人力,容不得半点的马虎,有时候一个小疏忽,一整年的收成就全部打水漂了。

因此,很多农户吃住都在棚里。以前,很多温室大棚种植者有严重的风湿,因为北方冬天室外温度到了零下,但室内可能是三四十度,湿度很高。

我曾经原以为科技的快速发展,会解决这些问题,但二十年过去了,依旧没有太大变化。农民的种植规模变大了,收入水平变高了,但是辛劳程度也翻倍了。目前,多数种植户的劳动力基本上到了极限,很难再进一步去扩大他的种植规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市场这么大、需求这么突出、痛点这么痛、付费能力也不弱,为什么科技的春风就吹不到农业呢?于是,我专门去做了调研。

科技改造农业的真相

我发现,很多先进技术很难落实到农民的种植园区中。这和国情有关,中国是散农经济,典型的地少人多、土地极其分散,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是 1.3 亩,也就是常说的一亩三分地,而美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是 8 亩,澳大利亚是 28 亩。

最重要的是,欧美国家务农人口占比只有 2% 到 3%。而中国农村人口有九亿,常住人口有近 6 亿,实际务农人员近 3 亿,占总人口的 40% 左右。因此,我们很难像欧美国家一样实现大规模的统一化管理。

但是,我觉得随着移动网络、物联网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未来将会不一样。

首先,移动网络打破了传统物理意义上对规模化的要求,我们可以在云端做整合;智能手机给农户和设备之间提供了一个很便捷的连接载体。比如,农民在棚里干活的时候,可能点点手机就可以操控旁边的几个大棚,很方便。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深入到农户场景中,把农户的每一个需求拆分成一个具体的产品。每一个产品都可以独立上云,独立使用,在云端我们可以做更复杂的整合、更复杂的逻辑,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中小农户购买和实施成本。

而且实施速度极快,我们大部分产品不需要我们去安装,农户自己就可以。传统的智能设施的实施速度,一个园区大概需要一到两个月,而我们只需要一周。而且这样的产品更符合农户的购买习惯,很少有农户会一次性地购买整套产品,他们更多是根据需求的不断上移,分批次地去采购。

另外,有了产品之后,我们又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前的主力种植人群在 40-50 岁左右,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对新鲜事物接受得较慢。

而且,温室大棚的控制很复杂,它涉及到温度、湿度、光照、水、肥、二氧化碳等各种参数,甚至单纯一个温度的参数就涉及到天窗、侧窗、风机、室帘、遮阳以及一些棉被等一系列设备的配合。


小雨农智推出的系列产品

过去,农户更多是凭借经验去控制,但如果用设备控制的话,可能需要设置几十、几百项参数,这对于农户来说,无异于学一门编程语言。比如说荷兰的温室发展很好,但那套设备如果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即便是一个大学生也用不明白。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的决定是,放弃教育用户,转而帮农户做决策。

因此,我们深入到实际种植场景中,去跟农户学习,学习他们的种植经验,记录他们经验积累的过程,把他们的经验转化成具体的参数、具体的逻辑,以及具体的算法,并固化到我们的系统当中。

在全球范围,中国智慧农业更有机会突围

同时,我们又引入了机器学习(AI)。通过掌握的大量种植管理数据、环境数据,结合算法,我们的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棚型、不同环境,甚至不同的种植阶段,来匹配不同的参数,极大简化了对农户的要求,让他的操作变得极其简单。随着机器学习不断地积累、迭代,我们的控制效果已经远远超过一些专业人士自己手动调控的效果。

在我们产品的帮助下,可以帮农户节省至少 50% 的人力,而且我们也可以极大的提升他的收成和种植品质。最主要的,像经常出现的这些闷棚、冻害、药害等人为管理失误,也可以帮他们规避掉。

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在智慧农业上中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具优势。因为我们现在是从一个全新的技术架构去切入的,相较于欧美国家,我们有更小的颠覆成本,不用转换路径,直接从全新的路径做推广。而且我们有大量用户基数,这个是其他国家比不了的。

比如,荷兰玻璃温室发展的很好,荷兰有全世界 1/4 的玻璃温室,被喻为欧洲的蔬菜工厂。但整个荷兰温室大棚的种植户有 1.3 万户,中国是将近 3000 万户。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它一年积累的用户数量甚至超过了一个荷兰。

因此,我们在数据积累、新种植模式尝试、模型验证的速度上,会远远快于任何国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接下来会实现弯道超车。

极飞创始人彭斌分享过一句话,科技不只星辰大海,更在田间地头,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对于我们来讲,这片银色的海(大棚)就是我们的星辰大海。这片大海中包括智能化设施、标准的种植模型、种植指导服务、更高效的农产品上行链条、以及农资下行的链条,都将爆发出巨大的机会。

我们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加入到农业赛道当中,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天下没有难种的田,让人们吃到更丰富、更美味的水果和蔬菜。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www.geekpark.net/news/295356
版权归原作者 极客公园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农业创业真相:和年入百万的老农学算法”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