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丢失资管江湖头把交椅,银行理财“阵痛期”还有多久?

作为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最主要的两大方向,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迎来了交换座次的历史性时刻。

近日由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而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同期内地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为27.69万亿元。

这也意味着,资管行业规模的头把交椅易主,银行理财暂时退居第二,公募基金规模实现了历史性首次超越。

2022年四季度的债市大调整深刻影响了银行理财规模,2022年6月底银行理财存续余额为29.14万亿,在此后持续萎缩,近一年内存续余额累计下降3.8万亿。相较之下,公募基金则稳中有进并在今年6月最终完成反超——虽然6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较5月份的历史新高微降800亿元,但非货基金规模依然呈环比上升趋势。

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告诉钛媒体APP,“理财业务面临的问题在于,大部分产品的预期收益较低,尤其在净值化管理后,投资者需承担本金损失风险。但相较之下,基金产品至少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预期回报,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仅约为3%,并且存在损失本金的风险,这导致很多投资者难以接受。”

银行理财,艰难求稳

理财市场的颓势体现在诸多方面。

一方面是存续规模的下滑。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共有26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同比下降13.1%。尤其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同比降幅高达84.37%。

另一方面,募集难问题也在凸显。2023年上半年理财募集金额仅为27.75万亿元,而2021年和2022年同期这一数字分别为62.41万亿元和47.92万亿元。2022年全年的募集数据同样不佳,2022年全年理财市场募集金额为89.62万亿,创下自2013年以来的十年新低,相比2021年的122.19万亿元的高点下滑27%。

也有观点认为,季节性因素放大了理财规模的缩减。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告诉钛媒体App,“6月底银行业绩面临季末考核,会有一波理财资金流向存款。”

据中金货币金融研究在研报中测算,倘若加上因存款冲量导致的资金流失、不考虑商业银行表内外资金统筹规划的行为,2023年半年末理财行业规模为26.69万亿元——即使如此,这一数字也未能赶上内地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的27.69万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6月份理财规模大幅下滑是因为商业银行面临季末考核,理财资金阶段性回流至银行表内。而今年6月份的下滑幅度低于去年同期的主要原因在于,表内存款余额相比往年更为充足,因此冲存款的压力相对较小。

此外,资产荒也限制了理财规模的扩张。资管新规生效之后,严监管加速叠加房地产景气度大幅下滑,理财市场上优质非标资产供给减少,理财产品被迫减配非标资产——截至2023年6月底,理财产品非标资产配置规模为1.85万亿元,相较2022年底减持近千亿元,配置比例为6.7%,同比下滑了0.44个百分点,相较2014年20.91%的高位更是大幅压降了14.21个百分点。

不过从收益率来看,2023年,银行理财产品逐渐走出2022年两次破净潮的阴霾。破净率从2022年12月末的23.89%一路下降至5月末的4%以内。2023年上半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相较之下,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为多年来的最低数值。

同时,为了稳住规模,银行理财公司想尽办法进一步下调产品税费。

6月以来,已有包括招银理财、光大理财等多家公司宣布降低部分理财产品费率,涉及多款理财产品,部分产品销售服务费率由0.30%下调至0.15%,甚至部分理财公司声称要推出“0费率”产品。

银行理财究竟存在着哪些短板?

公募基金对于银行理财的反超主要发生在两大关键时点。

2017年前,公募基金规模长期仅占后者体量的约三四成。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当年资管新规出台,银行理财开启了艰难的净值化转型,按照非保本理财这一口径,依然维持了增长态势,不过增速明显放缓。

第二个转折点出现在2020、2021年,彼时资本市场整体处于牛市行情,而基金与市场强关联,公募基金爆发式增长,总规模从2019年末的14.77万亿元提升到了2021年末的25.56万亿元,与银行理财规模已经不相上下。

那么,与公募基金相比,银行理财究竟存在着哪些短板?

一方面是银行资管能力相对薄弱。

招行董事长缪建民曾坦言,“现在整个中国银行业在资管方面都相对较弱,尤以理财更弱,这需要几年阵痛期,将银行文化转为资管文化。”

事实上,银行业的这一短板并非如今才暴露。为了提升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2019年银行开始纷纷推出理财子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发行公募理财、发行私募理财、理财顾问和咨询等,试图以相对市场化的机制来探索资产管理业务。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App,目前来看,许多理财子公司并未能完全实现提升银行资管能力的初衷。**“大批理财子公司还是银行内部派系斗争独立出的产物,市场竞争力和活力与公募基金还差距较大。银行资管能力的薄弱,主要还是缺乏改善的动力。对于大量银行而言,即使净利差在下滑,但仍然可以守着利差活下去。“**

再者,银行理财在渠道端的开放程度与公募基金相比明显不足。

2021年5月,当时的银保监会对外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理财产品销售机构包括销售本公司发行理财产品的理财公司和代理销售机构,代理销售机构现阶段为其他理财公司和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相较之下,公募基金则依靠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创新引领了财富管理行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互联网平台也已经在公募基金行业扮演重要角色。从规模结构来看,在公募基金领域,截至6月末,蚂蚁基金权益类保有规模5545亿元,非货类保有规模12667亿元;天天基金权益类保有规模4633亿元,非货类保有规模6041亿元。两家互联网平台占据了行业前三名中的两席。

银保监会彼时表态称:“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根据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发展情况,适时将理财产品销售机构范围扩展至其他金融机构和专业机构。”到目前为止,这一步尚未迈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tmtpost.com/6655603.html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丢失资管江湖头把交椅,银行理财“阵痛期”还有多久?”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