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醒醒,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放进盲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刺猬公社,作者 | 张展,编辑 | 园长

盲盒又双叒叕“出事”了。

继2022年1月肯德基的“盲盒套餐”被中消协点名后,深圳一家公司近日在招聘网站上贴出一个名为“盲盒岗位”的招聘岗位,引起了网友热议。

这一岗位主要针对想找工作、却不知自己更适合什么岗位的求职者。岗位描述中写道:HR能够替求职者选择相对适合的岗位,当意向岗位招满时,求职者拥有多次“复活”的机会,可以被优先调剂到其他在招岗位。

至于这样做对求职者的利弊,岗位描述说得很清楚:优势是能获得全局视野、“帮你发掘潜在未开放的机会”;而劣势则是处理速度稍慢、可能不会收到任何岗位的笔试和面试机会。

盲盒岗位 | 图源网络

面对这一“奇葩”招聘方式,有人认为这对没有太多经验的应届生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避免候选人为了贴合岗位要求而削足适履,缓解岗位错配问题;还有人认为这是个“噱头大于实际意义”的不专业做法;也有人表示盲盒岗位不仅会消耗求职者的职业热情,还会让人更加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

这一事件将一个老问题重新摆了出来:万物真的皆可为盲盒吗?

盲盒,蒙眼狂奔

最早的盲盒产品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福袋,而相对成熟的盲盒产品则是日本的扭蛋。

20世纪80年代,消费者在扭蛋机中投入硬币,机器便会随机掉落一个扭蛋,半透明的塑料壳中一般为动漫IP制造成的模型。这一模式后来被引进国内并衍生出了新的玩法,比如较为常见的干脆面集卡活动。

2016年,头部潮玩品牌泡泡玛特开始售卖知名潮玩IP Molly。这个嘟着嘴唇、湖蓝色眼睛的小女孩捕获了无数年轻消费者的“芳心”——她既让泡泡玛特走上了增长的快车道,也让“盲盒”这一玩法让更多人熟知并接受。

根据Mob研究院的数据,我国盲盒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百亿,2015到2020年间行业复合年增长率达35%,并且短期将以30%左右的复合年增速持续增长。

在盲盒一路狂奔的过程中,它已经逐渐跑出了预定的潮玩赛道,外溢到了本不属于它的世界。

2021年5月,有网友反映,四川成都一快递点出现“宠物盲盒”。志愿者到场拦截时,看到不少动物奄奄一息,或已死亡被丢弃。同年6月,公益组织北京市昌平区多元智能环境研究所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宠物盲盒拦截现场 | 图源“央视新闻”

这一事件引爆了舆论场,一条灰色产业链被揭开,“宠物盲盒”也被大家称为“带血的生意”。2022年2月9日,据南都记者消息,诉讼双方已达成调解协议——中通快递承诺继续落实整改措施,并向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定向捐赠30万元,专门用于环境保护公益项目和环境保护教育项目。

2021年下半年,“脱单盲盒”风靡各大社交平台——单身男女将含有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放入盒子或瓶子中(作者注:有些信息可能会被贴于盒外或瓶外,比如身高、体重等),然后盒子再被以盲盒的形式出售,售价从1元到上百元不等,以达到盲盒交友的目的。从线上电商到路边摊再到实体店,各种业态都开始尝试这一盲盒模式。

脱单盲盒真的能帮助“收割爱情”吗?根据“贝壳财经”的调查走访,通过脱单盲盒找到另一半可能性微乎其微,平均下来成功率只有1%。相关律师表示,如果出现顾客被骚扰、个人信息被泄露等现象,有关部门很难追责,只能由顾客个人承担后果。

脱单盲盒 | 图源央视“正点财经”

宠物盲盒突破了人们生命与伦理的底线,脱单盲盒制造了个人隐私泄露的危机,而快递盲盒则在试探人们对商业世界的信任。

9.9元10个快递,28元拆40个快递,但快递里装着什么,却只有开箱那一刻才知晓。这些快递盲盒虽然被称为“无主快递”,但其实大多是商家自己用压仓货包装出来的营销噱头——20元钱的快递盲盒里可能只有一个5元钱不到的指甲刀。

尽管多家官方媒体纷纷出场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商家的花头,但现如今在淘宝搜索“快递包盲盒”,依然可以搜出不少拥有过百月订单的商品。

盲盒最近一次上热搜则是在于2022年1月——肯德基与泡泡玛特联名推出“DIMOO盲盒套餐”。根据这款盲盒套餐的销售规则,要想集齐整套玩偶需要至少购买6份套餐。

不少消费者为了集齐所有款式,购买了多份套餐,更有部分消费者选择网上“代吃”服务,造成了食品浪费现象,并被中消协点名批评。

盲盒一次次的“翻车事件”仿佛在提醒我们: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盲盒的思路来运作。

盲盒,载不动许多愁

2022年1月14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是盲盒行业的第一份指引,它对盲盒的经营范围、价值和机制等做了规范。

《指引》指出,盲盒经营活动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一般在生活消费、文艺娱乐等领域内开展,盲盒经营应坚持小额属性,单个盲盒商品的售价一般不高于人民币200元。《指引》还鼓励盲盒经营者建立保底机制,通过设定抽取金额上限和次数上限,引导理性消费。

在越来越严的监管态势下,盲盒是时候回望一下自己出发时的“初心”了。

根据福州大学讲师刘森林2022年2月发表在《中国青年研究》的论文,他认为盲盒消费景观是由年轻人以下两大亚文化特征支撑的:第一,悦己主义文化,为快乐买单,享受盲盒高颜值带来的视觉美、神秘性带来的新鲜感和稀缺性带来的兴奋感;第二,追求情感慰藉,为情感付费,盲盒的出现不仅能够满足年轻群体的消费体验,更是当下青年群体生活方式与情感期待的映射。

盲盒高度娱乐化和符号化的特征,天然地限定了盲盒的使用范围,也就是《指引》中所说的“生活消费、文艺娱乐等领域”。当盲盒向外围延展的时候,原属性与新场景之间难免发生冲突,而这正是盲盒经济屡屡引起争议的核心原因——

宠物盲盒以生命为代价满足娱乐性,不符合商业伦理;脱单盲盒以结果为导向,而功能性和娱乐性之间本就难以兼容;快递盲盒中的物品大都是一些生活实用的小物件,难以寄托消费者的情感与个性;食品盲盒的大批量购买者用轻松随意的态度对待食品,有悖“珍惜粮食”的优良美德。

至于将盲盒从商业逻辑中完全拽出、置于工作与职业选择上,这里的冲突与张力则体现得更为显著。

职业选择是一个高度理性化的决策过程,尤其对于应届生来讲,这一点既困难又关键——困难在应届生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自身的优势与兴趣没有清晰认识;关键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有可能奠定未来职业发展的基调。

针对这一矛盾,不少企业推出了可供轮岗的管理培训生计划,比如京东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管理培训生计划,该计划可以提供给入职者6个月的轮岗时间,让他们全面了解京东核心业务,轮岗结束后入职者可以自行选择某一岗位进行定岗。

盲盒岗位与管理培训生计划有两点主要差异:第一,没有预先了解全局的过程;第二,最初的岗位由HR指定而非员工自选。有多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相关人士向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分析道,企业和个人雇佣关系的建立应该以充分的信息交换为基础,盲盒岗位不能够为求职者提供充足的信息,所以对企业和求职者来说都不算是很负责任的行为。

“虽然我也认同有人说盲盒岗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岗位错配的问题,但还是感觉不太靠谱。尽管有所谓的‘复活’机会,但是试错成本还是挺大的。”她说。

从性质上来看,盲盒岗位与脱单盲盒具有相似性:都是强目的导向、有限信息下的匹配。原本仅供娱乐的盲盒,如何能承载人们对匹配的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渴望呢?脱单盲盒1%的成功率似乎已经可以说明问题——年轻人的婚恋焦虑和求职焦虑恐怕还是要向别处寻找解法。

什么是盲盒的边界?

互联网跨界思维投资专家史船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创新是突破限制性条件的企业家的核心素养,但是创新也不是无边界的,需要尊重法律法规的边界、道德伦理的边界以及生态环境的边界。

这引出一个关键命题:创新的边界。新的经济和消费时代,各种以“经济”为后缀的名词层出不穷:盲盒经济、惊喜经济、它经济……这些名词中既蕴含着创新的可能性,也潜藏着创新的雷区。

创新从来不是目的,真正创造价值才是。以价值为标准去看待盲盒岗位、宠物盲盒、脱单盲盒等创新形式的话,不难发现,它们所贡献的社会价值微乎其微,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而这绝非创新本意。

评论员李宏认为,商家要讲究社会责任、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关部门应承担起监管职责,唯有监管到位、商家自律和消费者理性,盲盒经济才能越走越远。

而放到人力资源领域看待盲盒问题的话,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应抱有对自身和对方充分负责任的态度,坦诚沟通、审慎判断,用理性的思考和专业的能力去面对用人与求职的双面焦虑。

参考资料:

  • [1] 现代物流报,监管到位、商家自律和消费者理性,盲盒经济才能健康发展,李宏,2022.1
  • [2] 中国青年研究,“装在盒子里的人”:“Z世代”盲盒消费景观及其形成机制,刘森林,2022.2
  • [3] 贝壳财经,脱单盲盒里,会遇见真爱还是被收智商税,李梦涵,2021.12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tmtpost.com/6017088.html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醒醒,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放进盲盒”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