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继电动车后,又一个万亿赛道出现了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最近几年来,市场上最大的机会无疑是汽车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带来了相当多的投资机会,催生了市值万亿的宁德时代,以及多个市值千亿以上的产业链公司和汽车终端公司。如今新能源车板块的投资机会已经棋至中盘,需要寻找下一个历史级别的大机会。

这个机会会在哪里?

最近与一位明星基金经理交流,对方在解释投资方法时表示,选股的第一步是会看长期赛道,先头脑风暴选出三四十个处于中长期战略级别的线索、能赚大钱的方向,要选天花板高的。长期赛道理论上是未来生活的方向,符合产业趋势和时代趋势,从十年期或五年期维度,展望生活中有什么变化,变化中的龙头企业未来涨幅绝对是冲在最前面的。

体现未来生活的方向,符合产业趋势和时代趋势,有哪些具体行业有这样的潜力?一个简单而长期的硬逻辑是,我国人口增长潜力在下降,而且年轻人宁愿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意再做重复的流水线式的工作。未来,机器替代人类去做人不愿意做的工种,是必然也是必需的大趋势。

从这个角度看,服务机器人是未来的一个大机会。虽然现在规模还不大,只有300亿左右的整体规模,但已展现出巨大潜力。服务人员日益短缺,而技术能力的上升会提升机器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预见,服务机器人即将迎来产业大爆发。

正如电动车将取代传统燃油车,而服务机器人则将代替人做枯燥、重复性、危险的工作,机会总是在这样的变革中产生。当然,现在的服务机器人形态还不能承担未来的期待,从软件定义的智能化程度,到硬件定义的机器人灵活性等能力,都还需要头部企业来提升和定义,让服务机器人具备聪明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真正有替代人的能力。就像电动车要真正热销,不能因为补贴,而是因为体验确实比传统车好。

服务机器人,前景无比灿烂,破局之路却任重道远。

一个历史级别的大机会,****堪比电动车赛道

现在我们已经在不同场景见过服务机器人了,形态与功能各异。家里奔跑着扫地机器人,商场里停驻着导引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酒店和餐馆里有送餐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离我们并不遥远。

服务机器人目前市场规模还不大。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302.6亿元;到2023年有望突破600亿元,处于产业化初期,但增速十分可观。

服务机器人有长期增长的大逻辑。随着人口老龄化、年轻人不愿生孩子,未来的劳动力短缺无可避免。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人口仅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创下历史新低。2021年的人口出生率为7.52‰;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也是历史新低。

即使人口下降趋势能够得到控制,未来的就业结构也会发生巨变——年轻人不会选择做简单、重复性、成就感低的工作,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想去流水线工作。在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人的陪伴、日常照顾会有巨大劳动力需求缺口。农业、家政、清洁、服务员等工作,将面临巨大缺口。

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只有机器人。机器人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7×24小时工作;照顾老人,可以有一个护工来指挥多个机器人来服侍老人的起居。未来,在家庭看顾、酒店餐厅服务、清扫、农业种植等领域,服务机器人都会有极大的市场空间。每个领域的需求都是巨量的。以家庭保姆机器人为例,达闼创始人黄晓庆认为,中国有4.5亿个家庭,假设2035年租出去1亿个机器人保姆,每个保姆每月收3000元,一个月就是3000亿,一年就是36000亿。

还有很多可以标准化的场景——比如农业的温室采摘、棉花采摘等。达闼开发的服务机器人已经在采摘场景中应用,节省人力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长时间作业。在黄晓庆看来,农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大约有1亿5千万亩温室和大棚,全中国仅采摘圆形水果这个市场的劳力成本每年就超过3000亿人民币以上,未来机器人的应用空间非常广。

众多垂直细分领域加起来,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超乎想象。

事实上,VC/PE早已看到这一赛道的广阔前景。统计显示,2021年,服务机器人赛道相关融资事件113起,融资总金额超440亿元。头部企业中,达闼机器人完成超10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普渡科技完成5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配送机器人坎德拉完成3.7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产业资本也来了。特斯拉去年8月也表示要做机器人,而且是人形机器人,可以放在汽车里,帮人做一些闲杂的活。这款机器人的实体版本可能在明年面世,设计初衷就是用来处理那些不安全、重复的、无聊的工作。全球汽车是2.6万亿美元的市场,全球劳动力是38万亿美元的市场,是汽车的10多倍。马斯克认为,人形机器人会对未来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在未来,体力工作会是一种选择,你愿意的话可以做,不愿意就不做。

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人不愿做的劳务工作太多了,留给机器人服务的空间实在太大了。单从想象空间来讲,服务机器人市场比智能汽车还要大。

现实很骨感,****服务机器人为何还没爆发?

前景是美好的,但不代表现在的服务机器人行业就值那么多钱。对于很多投资人而言,他们是不会出手市场渗透率在5%以下的行业的,理由是产业太过于早期,变数太大,确定性不够强。

现实也确实是如此,现在的服务机器人面临不少变数。从功能上来讲,不少机器人还比较鸡肋,矗立在商场给人指指路,提示点优惠券,可有可无,没有独特的价值。而服务机器人去家庭场景里照顾人,灵活性还太差,上下肢的弯曲,上下楼,负重能力,走路的平稳性,都还有比较大的技术挑战。智能性也是大问题,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输入性指令,复杂问题处理不了,自主学习能力更是不足。

从成本来说,至少数万元乃至几十万的价格,成本收益比不够好,让B端的商家和C端的用户算过账后,觉得还没有买入的刚需。

服务机器人,在很多人看来还是个大玩具,而不是个生产力工具。

要在未来十年达到预期的产业规模,在最近几年迅速迈过渗透率低的早期阶段,服务机器人需要技术与产品的进步,来提升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机器人物有所值。以扫地机器人为例,这几年起量很快,正是因为解决了避障、扫拖一体等工程难题,使机器人真正具备像人一样扫地的能力,不再被人当做玩具来看待。

整个服务机器人要想迎来爆发,也是要形成具体场景内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

第一、大脑过关。机器人要足够智能化,通过自主学习,具备行业知识,具备处理具体场景复杂问题的能力。这需要云端不断升级。通过云端数据提升智能化,很像特斯拉。只靠本体的芯片提供的算力是很难保证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升的,因为能收集和处理的数据量太少了。

第二、硬件过关。关节、传感器、材料等核心零部件上要突破,其中关节的标准化、智能化、低成本是痛点。机器人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人灵活性高很大程度上源于身上有诸多关节。机器人,尤其是未来承担更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需要在关节上有更强的开发与生产能力。这也是我国很多产业的通病,有组装能力,核心零部件上缺乏技术实力,受制于人。因此需要在关节等核心零部件上有国产替代乃至超过国外产品的能力,使机器人更灵活、机动,在复杂场景下像人一样做工。

因此,对于服务机器人而言,需要在软硬件方面都有很大提升。这方面国内服务机器人行业处于一个积累量变去触发质变的过程。以龙头企业达闼机器人为例,硬件方面,因为在执行系统中最复杂的智能关节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可以使机器人完成很多复杂动作,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效能。在软件层面,云端能力使得积累的海量数据可以在云端快速处理,让机器人快速对复杂环境形成理解并作出合理决策。目前,达闼机器人在零售接待、安保配送、教育、农业等场景都已有应用,机器人不再是摆设,而是真正能在真实场景中解决问题的生产力。

这一点也跟智能电动车非常相似,硬件要过关,软件层面要有数据的积累与处理,提升智能化水平,使汽车和机器人不再是纯粹的机械,而是数据驱动的有机体。

纵览服务机器人江湖,****谁会是领头羊?

毫无疑问,现在的服务机器人还是产业初期阶段。正如投资人所表示,这个阶段需要行业领头羊来引领,通过技术、产品、模式的升级,来定义行业的技术、产品、模式该走向何方。就像VR能否引爆元宇宙,未来需要看苹果的新品是如何定义的;智能车的走向,要看特斯拉的技术与产品路线。

服务机器人也需要行业发展路线的制定者、定义者,给整个行业指明一条路径,通过这个路径来实现能力的升级。从战略路线的选择与当下的发展情况看,达闼机器人正在扮演这样的角色。

达闼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在云端的软件、算力、通信等方面,在硬件端的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如关节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目前已服务产业链超过2400家客户。在商业零售、公共卫生、通信、教育、公共安全、电力能源、农业、环卫等多个垂直行业开始商业化。

在不熟悉机器人行业的人看来,达闼机器人和传统机器人公司做的产品大体是一样的,只是场景的不同而已。但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差异。传统机器人公司的定位都是机器人公司,而达闼是通过云端智能和高端制造软硬件两方面的升级,成为服务机器人平台公司。

传统机器人公司是硬件思维。在硬件基础上通过本体和边缘的算力来让机器人具备有限算力,这类路线决定了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天花板是极低的。达闼机器人其实是从部署云端大脑和人工智能力起家,当发现市场上机器人本体做得不够好,才去做的本体硬件。当发现关键零部件不够强时,才去开发的智能关节等核心零部件。逻辑的起点是云端大脑,终点是机器人智能化和可持续提升。达闼在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人机融合智能、网络安全、区块链、云智能控制等多方面储备了相关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自主导航等关键人工智能领域建立了行业领先地位。这使得达闼的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提升空间更大。

传统机器人公司的逻辑起点是先把硬件做起来,再去考虑智能化的问题,这种路线很难带来一个足够聪明的服务机器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很有限。

从硬件层面看,达闼机器人的思路,是首先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有核心竞争力的机器人公司,肯定要在核心零部件上有所突破,不能满足于只做个组装厂。达闼研发了并量产了智能柔性关节(SCA),集成了各种组件如电机、电机驱动、减速器、传感器、高速通信、外扩接口、实时操作系统,成为机器人的运动核心组件与控制通信节点,使机器人的身体运动更加灵活、可靠,适应更多场景。

与选择代工、轻资产模式的机器人公司不同,达闼是一家高端装备制造公司。达闼在上海占地243亩的智能机器人“达闼新镇”即将建成,产业基地项目达产后,年生产机器人关节预计可达1000万台套。

从云端到本体到关键零部件,布局智能工厂,让工业机器人生产服务机器人,柔性执行器、智能关节等技术的研发,达闼具备端到端全栈掌握全产业链能力的公司会更有破局的优势,这和当年特斯拉发展的路径有异曲同工之妙。

达闼机器人的路径是平台化思维。达闼兼备软硬件两方面优势,外部优秀的机器人可以接入达闼的云端系统,来提升智能化水平。生态的扩容带来更多数据,使得行业进入良性循环。而达闼自身核心零部件与智能制造能力也可以向行业开放。

例如,达闼自研的智能柔性关节(SCA)突破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在标准化、集成化方面的局限性,可以为所有机器人制造商提供标准化的机器人关节模块,任何一家机器人本体厂商都可以使用SCA快速组装所需的服务机器人。目前,已有数百家机器人、医疗、科研等合作伙伴加入达闼SCA生态建设。依托SCA,达闼于2021年获批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该专项设立以来支持力度最大的项目。目前已有超百家生态客户正在使用达闼SCA,包括医疗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属国内领先水平。

达闼旨在成为整个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平台级公司,这正是龙头公司存在的价值,软件、硬件层面都可以给行业赋能,带动行业发展。

服务机器人头部公司值多少钱?****揭秘服务机器人估值体系

越来越多服务机器人公司准备进入资本市场,做平台的头部公司显然会受到更大关注。无论是自身的机器人本体销售与场景解决方案的推广,还是向行业里生态伙伴提供核心零部件带来的营收,以及云端智能的赋能,都会让龙头企业营收插上飞速成长的翅膀。

龙头企业的腾飞又能反哺机器人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为行业提供核心软件与硬件,提升行业水平,把生态做大,促进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市场规模与渗透率可以不断提升。

在目前国内的市场环境下,市场更认可高端制造,硬件比软件更容易卖上价,当硬件足够多、渗透率足够高以后,下一步才是云端智能的需求起量。

因此现阶段市场能接受的估值,更多是硬件与高端制造层面。

从已上市的服务机器人公司科沃斯、石头科技等来看,大家也是更多为硬件付费,软件升级还没有形成一个生意。这跟智能汽车不一样,特斯拉已经将自动驾驶软件包作为一项营收来源了。从这个角度看,近有硬件产品与场景解决方案,远有软件定义机器人的智能革命,这构成了服务机器人的短期与中长期估值逻辑。

扫地机器人龙头科沃斯、石头科技都在资本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在市况不好的当下,二者市值依然分别达到600亿和300亿左右。二者的营收与利润规模也已经达到一定量级。如石头科技去年的营收与利润分别为58亿元、14亿元。

扫地机器人为什么估值比较高?曾有投资人表示,扫地机器人壁垒并不高,但不妨碍它有一个爆量的过程。这个产品确实解决了消费者的痛点,把扫和拖放在一起,特别适合中国人。

说到底,扫地机有不错的估值源于解决了用户的实际问题,从而是销量和渗透率有了一个快速提升。只有渗透率达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谈估值,否则太早期了。当然现在扫地机的估值已经从高点掉了不少,核心原因在于壁垒不高,新进入者进来很容易让行业格局变差,这是基金经理不喜欢的局面。

从扫地机估值的兴衰可以探索服务机器人的估值原则。

首先,已经开始实现产品放量、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行业和产品,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估值。这意味着产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被市场验证,并可以体现在快速增长的营收与利润上。

目前服务机器人市场已经处在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阶段,在服务、清洁、安防、送货等场景已经有不错的普及率,进入快速推广的阶段;另外,在商业零售、公共卫生、通信、教育、公共安全、电力能源、农业、环卫等劳动力紧缺领域,服务机器人正在形成愈加成熟的方案,形成标杆案例,体现出价值,即将进入规模起量阶段。

其次,后续估值能否提升,业绩增速能否维持,源于壁垒是否足够高。如果壁垒低,将会有大量新进入者,冲散行业市场格局,打破前期较高的估值。

只定位于某个场景的机器人公司,壁垒是相当低的,很多企业都可以进来推产品、打价格战。服务机器人的壁垒在哪里呢?软硬件两方面都有壁垒,硬件方面,要有在核心零部件上的突破,实现核心环节的自主可控,有高端制造的能力;软件层面,通过边缘和本体的算力来提升智能化程度是有限的,云端的算力提升是非常高的壁垒。云端大脑带来人工智能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平台和大数据所支持的机器人数量越多,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就越高,成本会更低,这样所形成的高壁垒,是不具备平台能力的企业无法跨越的。

真正突破核心技术的公司才会形成真正的壁垒,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层面,达闼都完成了大量技术攻坚,截至2021年12月31日,达闼专利申请数达2153件,在云机器人领域专利数量全球第一。

更重要的的一点是,平台级公司将拥有更高的壁垒,因为平台定义了行业的走向,在产业链上有更高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在此基础上估值会更有支撑。

诸多行业的案例表明,主打C端的产品会有更高估值,因为产品更加标准化,不用定制,不用给客户做部署和安装,增长稳定且放量更快。扫地机公司的高估值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达闼未来更大的机会肯定是在C端,包括家庭保姆、养老等场景的服务机器人会为达闼带来更具爆发性的增长空间。作为中国移动国内唯一的5G云端机器人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共同探索5G的典型应用场景,形成1+1>2的规模效应,这无疑将助力达闼以B端业务撬动C端业务发展,为5G云端机器人逐步走进家庭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从整个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来看,很可能是先B端后C端,当在B端站稳并开始在C端放量时,将会很快进入业绩、估值双升的戴维斯双击时刻。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标签: 资讯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tmtpost.com/6068970.html
版权归原作者 钛媒体 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继电动车后,又一个万亿赛道出现了”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